【湘教版】高三一轮讲练:第26讲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含答案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681809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高三一轮讲练:第26讲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湘教版】高三一轮讲练:第26讲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湘教版】高三一轮讲练:第26讲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湘教版】高三一轮讲练:第26讲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湘教版】高三一轮讲练:第26讲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湘教版】高三一轮讲练:第26讲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高三一轮讲练:第26讲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含答案(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届精品地理资料 2019.4本节复习脉络:考点一|区域的基本含义 识记基础梳理1区域的主要特征(1)含义通常指一定的地域空间。(2)主要特征2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2)影响因素主要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3)类型及特征类型乡村地域城镇地域范围大小生产活动农业非农业二者关系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对乡村地域产生带动作用(4)空间分布形式经济要素农业交通运输线路城市和工业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面状线状和网络状点状岛状3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2)影响因素自然

2、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3)差异表现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4)时空差异理解要点突破在分析各区域的地理特征时,应从区位入手,从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两方面说明区域的特征。1区域特征分析的角度(1)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所处的半球、温度带,在大洲、国家中的位置,经济地理位置,交通地理位置等方面说明地理位置。(2)从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河湖、土壤、生物、资源等)和人文地理特征(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两方面说明区域的特征,并着重对区域的突出特征(如我国西北地区突出的自然特征:干旱)和区域发展优势因素、限

3、制性因素(如我国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水资源)的分析。2综合分析区域的地理特征运用考向通关考向1区域的划分与特征分析(2017全国卷)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下图)。据此完成13题。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A无划分指标依据B与自然河道一致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2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D相互联系的

4、阻隔作用3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A市场B技术C资金D交通1C2.D3.D第1题,C对,B错: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下游已经变成人为改造的渠道,无对应的自然标志。A错:秦岭淮河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因此有划分指标依据。D错:秦岭淮河线属于自然地理界线,具有过渡性,两侧地理环境无明显差异。第2题,长江导致两岸交通不便,联系较少,天然地将江苏省划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因此苏南和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第3题,由于苏南和苏北地区以长江为界,以前陆路交通联系不密切,不便于两区域经济联系;进入21世纪,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方式的

5、便捷程度提高,促使苏南和苏北地区经济合作更加广泛。(2017海南高考)位于岭南山地的某县90%以上土地不适宜耕种和聚落建设,主要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集镇住宅多为三层,其二层和三层也开有外门,如图所示,尽管水淹频率很高,但这些集镇住宅“淹而不没,灾而无难”,据此完成46题。4在农业社会,制约该县聚落规模的主要条件是()A谷地面积B河流水量C林木产量D风俗习惯5这些集镇住宅二层和三层都开外门,主要是为了()A通风B避灾C采光D美观6这些集镇遭遇的洪水特点是() 砾石多退水快历时长流速慢ABCD4A5.B6.C第4题,由题干提示,该县90%以上土地不适宜耕种和聚落建设,主要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

6、,所以谷地面积是制约该县聚落规模的主要条件。第5题,该县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水淹频率很高,所以集镇住宅二层和三层都开外门,可以在一、二层被洪水淹没时,方便人们避险和出行,所以这些集镇住宅能够“淹而不没,灾而无难”。第6题,根据材料提示,这些集镇住宅“淹而不没,灾而无难”,说明集镇遭遇的洪水破坏力较弱,该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洪水来时流速缓,带来的砾石少,洪水退水快。考向2区域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7(2015全国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1)判断河套平原

7、的地势特点,并简述理由。(2)指出长期维持河套灌渠功能必须解决的问题,并简述原因。解图流程答案(1)特点: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或西南高,东北低)。理由:引水口在西南部,出水口在东北部;或灌渠多呈西南东北走向。(答出其他合理理由也可)(2)问题:泥沙淤积。原因:黄河含沙量大,引水入灌渠后流速变缓,泥沙易沉积。考点二|区域发展阶段(对应学生用书第153页)识记基础梳理1衡量指标(1)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2)综合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2不同区域发展阶段特征发展阶段比较项目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发

8、展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很少,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增长态势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到比较高的水平,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内部经济差异较小,缺乏拥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相继出现一系列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逐渐缩小,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络逐步形成三次产业状况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工业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劳动力开始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大规模转移第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相当大的比重,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对外开放程度较低,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

9、逐步提高大幅度增强发展状态低水平的均衡状态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高水平的均衡状态理解要点突破1以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为例,分析区域发展阶段的特征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区位条件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部丰富的煤炭资源;苏必利尔湖附近优质的铁矿;运河开通、铁路修建及五大湖便利的交通;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推动本区资源开采规模加大,外地资源的大量输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资源衰减、设备老化、污染严重、地价上涨、劳动力价格上涨等不利条件的限制;高科技的推动;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络的形成发展特点形成以匹兹堡为中心的钢铁中心,但整个区域的工业化、城市化、开放程度较

10、低、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带形成,产业结构日趋复杂,发展了机械、化学、汽车、纺织等部门;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城市化水平提高,形成“芝加哥匹兹堡”城市群,第三产业加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达到较高水平,传统工业衰落,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兴起,环境日趋改善,产生新的增长活力发展趋势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增长发展状态处于相对均衡的发展状态2实现区域再生的措施区域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源枯竭、设备老化、污染严重、地价上涨等造成区域经济整体衰退,区域必须寻找新的发展,才能实现区域高效益综合发展。其措施如下:(1)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改造传统工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

11、。(2)治理环境污染,改善区域环境。运用考向通关考向1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1(2016天津高考)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汉唐时期的北方“丝绸之路”主要经过水草丰美的欧亚草原,沿线有许多古文明中心,是东、西方物资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后来逐渐衰落。图1北方古“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图2新“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1)从地理环境变化的角度,说明北方古“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2)由高速铁路和公路运输、管道运输、海上运输、航空运输、光缆信息传输等组成的新“丝绸之路”,体现出地域联系方式的哪些发展趋势?(3)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我国西部一些城市作为新“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将成为对

12、外开放的前沿。这些城市应如何适应这种变化?解析第(1)题,北方古“丝绸之路”经过的地区都是气候相对干旱的地区,自然环境的变化使气候更加干旱,并导致了古文明中心的衰落,最终导致北方古“丝绸之路”的衰落。第(2)题,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发展的趋势表现为大型化、高速化与专业化等。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出现并交织成网,还体现了交通运输方式的多样化、网络化等。第(3)题,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我国西部地区的一些城市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这些城市应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对外服务功能等。答案(1)自然环境的恶化;沿线古文明中心的衰落。(2)网络化;综合化(立体化;多样化);高速化;专业

13、化;大型化(规模化)。(3)发展外向型经济;提升对外服务功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我国北方半湿润区某小流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图,回答23题。21998年之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主要表现为()A由耕地、草地向林地转化B由耕地、草地向水域转化C由耕地、草地向城乡用地转化D由城乡用地向耕地、草地转化3据图可以推断,从1976年到2010年该流域生态环境()A前期改善明显,后期改善缓慢B得到持续明显改善C前期改善缓慢,后期改善明显D改善效果不甚明显2A3.C第2题,由图示可知,1998年后,林地变化率最高,为正值,说明增加林地多;耕地和草地变化率也较大,但为负值,说明耕地与草地减少的多,而

14、其他用地变化率不大,故选A。第3题,由图可知,19761998年,林地变化率很小,说明生态环境改善缓慢,19982010年其变化率大,说明改善明显,故选C。考向2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变化区域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读图,完成45题。甲乙4在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第二产业始终占绝对支配地位,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B第一产业产值不断下降,第三产业产值不断上升C成长阶段后期,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从而导致区域走向衰落D人地关系越来越不协调5若乙图中各点分别代表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特征,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AABCBBACCBCADCAB4D5.D第4题,成长阶段初期,第一产业比重高于第二产业;第一产业比重整体下降,但是其产值是不断上升的;第三产业比重高于第二产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