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羊潼关怀古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6814562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0.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坡羊潼关怀古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山坡羊潼关怀古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山坡羊潼关怀古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山坡羊潼关怀古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山坡羊潼关怀古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坡羊潼关怀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坡羊潼关怀古(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作品原文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12691329年)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chdu)躇(chU )。山坡羊潼关怀古书法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被编入多个版本语文教科)2注释译文注释 山坡羊一一曲排名,决定这首散曲的形式“潼关怀古”才是标题。 潼关古关口名,现属陕西省潼关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非常险要。 山河表里一一外面是山,里面是河,形容地势险要。具体指潼关外 有黄河,内有华山。 西都陕西长安,是汉代的西京。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 所建的都城。 踌躇徘徊不定,心事重重。 秦汉经行处秦朝(前221年前206年)京城咸阳,

2、西汉(前 20625)的京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经行,经过。 宫阙 皇宫建筑。阙,皇门前面两边的楼。译文群峰众峦连绵起伏,波涛如黄河奔腾,潼关内有华山,外有黄河,地 势坚固。遥望古都长安,思绪起起伏伏。令人伤心的是途中所见的秦 汉宫殿遗址,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唉!大兴土木之时,百姓服 劳役;一朝灭亡,百姓流离失所。4作品鉴赏本曲描写潼关险要地势,感慨历代王朝兴亡,对人民在动乱中遭受 苦难深表同情,表达了对广大人民的同情。“兴,百姓苦;亡,百姓 苦”两句议论,道出了全文的主旨,揭示了政治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十分精辟。1作品主旨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作品简述 张养浩赴陕

3、西途中登临潼关古塞,怀古思今,写下了这一抒情名篇。 前三句写登临潼关所见,由远至近,既是写景也是抒情,含蓄地表达 了心中波澜起伏的情感。“聚”和“怒”写出了山河的动态与灵性, 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 悲愤伤感之情。“望西都”四句点题怀古,面对昔日帝都的遗址,作 者展开充分的想像,突出了历史的变迁。最后两句一语道破封建社会 朝代兴亡的本质。从历史的变革中,从兴亡的对比里,作者把人民的 悲惨命运揭示出来,既是历史的概括,也是现实的反映,深化了全曲 的思想内容。山坡羊潼关怀古诗人站在潼关要塞的山道上,眼前是华山群峰,脚 下是黄河急流,河水在峡谷中奔腾着,咆哮着,

4、就像暴怒疯狂的兽群。 群峰高低参差地簇拥着,攒动着,仿佛集合到这里来接受检阅。潼关, 雄伟险要的潼关,古来兵家必争之地的潼关啊!想起古代,诗人不禁向西方望去。潼关以西三百里,便是西京长安, 从秦汉到隋唐,好几个朝代在那一带建过都。落日苍茫之中,诗人一 无所见,却在脑海里浮现出一座座巍峨壮观的古都,一座座富丽堂皇 的宫殿,多少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曾在那里龙争虎斗,威震一时,然 而如今踪影全消,剩下来的只有黄土一片。西望长安,真叫人彷徨不止啊!诗人只是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吗?不,他最伤心的是历代 人民。无论秦汉,无论隋唐,尽管改朝换代,人民的苦难却从来没有 消除过。“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5、 ”这是对几千年历史一针见血的 总评。这首散曲,从潼关要塞想到古都长安,又从古都长安想到历代兴亡, 地域远近数百里,时间上下千余年,思绪驰骋纵横,最后归结为“百 姓苦”一句,反复咏叹,兼有山水诗的意境和历史家的眼光。作品品评张养浩晚年在陕西赈济饥民时,写了九首怀古曲。这是最有名的一首。 起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气势飞动。作者纵笔酣写山川的 壮美,赋予它以强烈的感情。沉郁的声调,产生闷雷滚动般的效果, 使人心灵震撼。“聚”“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 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聚”形容潼关在重 重山峦的包围之中,“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 两个

6、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生动的比喻,突出了山河的雄伟壮丽,为 全曲奠定了悲壮沉郁、气势雄浑豪放的情感基调。“山河表里潼关 路”,突出写潼关的险要。这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多少次关系 着兴亡的战斗在这里展开。从潼关向西,“望西都,意踌躇”。 长安是好几代王朝的首都,作者登高伫望,思古之情油然而起。“伤 心秦汉经行处”两句,是说遥望那片秦代人、汉代人乃至历代人曾 经走过的土地,不禁感慨系之。诗人感到,历史在他面前一页页地翻 开,无情地宣示王朝更替不可避免的现实。此曲迥异于其他诗作,在 于它不只是一般地抒发兴亡之感,而且一针见血,揭示出兴亡后面的 历史真谛:“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八个字,鞭辟入里

7、, 精警异常,恰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使全曲闪烁着耀眼的思想光辉。无论国家的兴、亡,受苦最多、最大的莫如百姓。这个结句,是大声 的倾诉,是大声的疾呼,更是对统治者的鞭挞。像这样的诗歌,在古 代作品中是不多见的,而这正是作者写景怀古蓄势集中的进发。从诗 人对百姓的态度,回应起首两句,当可理解为甚么他在雄壮的山色面 前,抚今追昔,显得心情沉重,郁勃难舒了。文学背景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 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 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 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

8、曲子为独 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中心思想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 “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 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历年间,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 丞,在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而作的,表现了作 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这支流传的小令,以深邃的历史眼光 揭示出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即不管封 建王朝如何更迭,在他们的争城夺地的战争中蒙受灾难的,还是那些 无辜的老百姓。它像一支高烧的红烛

9、,照亮了人们的眼睛,使之认识 到象征封建政权的宫阙,它的兴建是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垒起来的;它 的倒塌也有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这便是它所闪耀的思 想光辉。至于铸辞精当,造型生动,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乃其余事。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把潼关的地形与历史巧妙地结合在一 起,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潼关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发出一声沉甸 甸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奇叹。“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分层分析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峰峦如聚:形容重

10、岩叠嶂,群山密集, 绵亘不断。山河句:言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形势十分险 要。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历代皆为军事要地。张养浩于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因关中旱灾,任陕西行台中丞以 赈灾民。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本 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 山峦包围之中,一 “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 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 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第二句写怒 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 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

11、,而“如怒”则赋予河水 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 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 之情。为此景所动,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 那除隘之处。“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 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 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第二层(四一七句):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 都做了土。西都:指关中一带,周、秦、汉、北朝、隋、唐等朝均 在这里建都。踌躇:原指犹豫不决,徘徊不前。这里形容思潮起伏, 陷入沉思。伤心句:言经过秦汉的故都,想起那你方唱罢我

12、 登场的兴亡往事,引起无穷的伤感。宫阙句:言在无数的战 乱中,过去的宫殿已经化为了一片焦土。宫,宫殿。阙,王宫前的望 楼。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点 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望西都, 意踟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作家身处潼关,西望 旧朝故都长安,西都”即长安,长安不仅是秦汉都城,魏、晋、隋、 唐都建都长安。作为六朝古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现在,昔 日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怎 能不令诗人踟躇伤心呢?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的繁荣昌盛 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

13、荒凉,万千滋 味涌上心头,遥想当年,秦之阿房,汉之未央,规模宏大,弥山纵谷, 可如今崇丽之宫阙,寸瓦尺专皆荡然无存,想到今番前去的任务,他 不禁感慨万千。第六、七句“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 的真实写照,是何等令人“伤心”啊!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 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读者很容 易想象。在这里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这里作者面对 繁华过后的废墟所发出的“伤心”实乃悲凉。为秦汉旧朝统治者悲凉, 恐怕“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三辅黄图“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 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

14、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 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百余里。”后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 室,火三月不灭”。见史记项羽本纪故曰:“阿房一炬”。)这 种局面是他们不曾想到的吧!同时亦为百姓悲凉,秦汉的一宫一阙都 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像秦汉王朝为彰显一个时代的辉煌, 集国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筑,但它却随着秦汉王朝的灭亡而化 为焦土。辉煌过去,随即而来是朝代的变换.百姓在战争中苦不堪言。 此情此景,让作家沉重的说出第三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 句千古流传的语句。第三层(末四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写作者沉痛的感慨: 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

15、姓总是遭殃 受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奢华的宫殿,从而给人 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他 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 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 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 如果这首曲子的曲意仅仅停留在“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上,那么它 仅仅宣扬了佛家“一切皆空的思想”,它与其它怀古诗(与洛阳怀 古“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

16、!”陈草庵山坡羊 叹世“兴, 也任他;亡,也任他。”骊山怀古“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 做了土。”赵庆善长安怀古“山,空自愁;河,空自流。杨慎临 江仙“是非成败转头空”的主题并无多大区别。在否定历史的同时, 也否定了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正因为最后两句就使得这首曲的境界 大大高出同题材的其它作品。这首曲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 怀,有对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与关怀。“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兴”, 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 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 百姓受尽了苦。“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 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