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6814065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一、临床免疫自动化仪器分析 免疫学是一门迅速发展的学科,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免疫检测技术从手工操作逐步发展走向自动化 分析, 随着计算机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和材料科学的发展,免疫分析技术已广泛应用于 检验医学的各个领域 。免疫测定(immunoassay, IA)是指利用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结合反应的特点来检测标本中微量物质的方法。 免疫测定的基础是抗原抗体间的特异结合反应,从早期的手工操作到目前的自动化免疫分析,抗原-抗体 间的特异结合反应是免疫化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和建立新实验方法的重要基础。测定物质有免疫球蛋白及其片段、单个补体成分、血液中多种凝血因子、细

2、胞因子及其受体、细胞粘 附分子及其配体、微生物抗原成分及相应抗体、酶及同工酶、小分子激素及多肽、肿瘤标志物、药物及成 瘾性药品(毒品)等。将抗原与抗体免疫反应的特异性与酶的催化放大作用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微量免疫分析技术。 酶标记抗体或抗原后,既不影响抗体或抗原的免疫反应特异性,也不改变酶本身的活性 .散射免疫比浊分析技术1959年,Schultze等根据抗原抗体结合后形成的复合物能引起液体介质出现浊度改变的原理,建立了 透射比浊法, 形成的浊度使光线的透过量减少,则光线被吸收的量与免疫复合物形成量 呈正相关,从而根 据所测吸光度值即可推算待测抗原的量。1967 年, Ritchic 等利用激

3、光照射在液相中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微粒,部分光线发生散射的原理,通过测 量散射光的强度来求得待测抗原的量,并将其称为散射比浊(Nephelometry)。该方法测定的是抗原-抗体反应的第二阶段,也就是抗原抗体复合物完全形成后的时段,即终点比浊, 检测时间为 2-3 小时。1977年Stemberg提出了更快速的比浊法,称为速率散射比浊法(rate nephelometry ),该方法测定的是 抗原抗体反应的第一阶段,对抗原抗体结合的速率峰值信号进行测定,每项检测仅需 12 分钟即可完成。 这是当今体液特定蛋白测定的重要方法。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流式细胞仪及其检测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

4、ry, FCM)是以流式细胞仪为检测手段的一项能快速、精确的对单个细胞理 化特性进行多参数定量分析和分选的新技术。流式细胞仪综合了激光技术、计算机技术、显微荧光光度测定技术、流体喷射技术、分子生物学和免 疫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流式细胞术的最大的特点是能在保持细胞、细胞器或微粒的结构及功能不被破坏的状态下,通过荧光 探针的协助,从分子水平上获取多种信号,进而对细胞进行定量分析或纯化分选。散射光的测定前向散射光 (forward scatter,FS)侧向散射光(side scatter,SS)常用参数前向散射光FS:反映颗粒的大小。侧向散射光SS:反映颗粒的内部结构复杂程度、表面的光滑程度。荧光

5、(线性、对数、峰值)FL:反映颗粒被染上荧光部分数量的多少,根据仪器的不同配置,同一 颗粒上可以同时检测多种荧光信号。1. 前向散射光 (forward scatter,FS) 激光束照射细胞时,光以较小的角度向前方散射讯号。在激光束正前方的检测器为前向散射光检测器, 对同一个细胞群体,FS信号的强弱与细胞的体积大小成正比,因此可以说FS是用于检测细胞或其他粒子 物体的表面属性。2. 侧向散射光(side scatter,SS)激光束照射细胞时,光以 90角散射的讯号。与激光束垂直方向的检测器为侧向检测器, 其收集的 散射光信号主要由细胞的致密性及粒度折射产生, SS 信号的强弱与细胞或其他颗

6、粒的大小、形状及粒度 成正比。SS用于检测细胞内部结构属性,可获得有关细胞内超微结构和颗粒性质的参数。二、体液免疫和 细胞免疫检查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 )是一组具有抗体活性的球蛋白,由浆细胞合成与分泌,存在于机体的 血液、体液、外分泌液以及部分细胞的表面。IgA: 肠系膜淋巴组织中的浆细胞产生,约占总 Ig 的 10%,分为血清型与分泌型两种。分泌型 IgA 在机 体的局部免疫中起重要作用,在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中抗感染、抗过敏。IgM:是Ig中分子量最大者,由5个IgM单体通过J链连接而成。在个体发育及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 最早出现的抗体,凝集作用比 IgG 高

7、 500-1000 倍。IgE:在I型变态反应疾病、寄生虫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升高. 临床意义:1. 免疫球蛋白均升高 常见于各种慢性感染、慢性肝病、肝硬化、淋巴瘤和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2. 单一免疫球蛋白增高 主要见于免疫增殖性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3. 免疫球蛋白降低 见于各类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病、联合免疫缺陷病及长期使用免疫 抑制剂的病人。单一 IgA降低见于反复呼吸道感染患者。4. 新生儿和婴幼儿由于体液免疫功能尚未成熟,Ig的含量较成人低,需按年龄组参考值进行分析判断.T 淋巴细胞是机体极其重要的一群免疫细胞,在发育的不同阶段,其表面标志的种类与

8、数目有所不同。CD3+表达于所有成熟T淋巴细胞的表面,是总T淋巴细胞的重要标志。CD4+是辅助、诱导T细胞表面标志,CD8+是抑制、杀伤T细胞的标志。1、T淋巴细胞总数变化的意义CD3+ T 淋巴细胞升高,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淋巴性甲状腺炎、重症肌无力以及器官移植后排斥反 应等。CD3+ T淋巴细胞降低,主要见于免疫缺陷病、恶性肿瘤及使用免疫抑制剂时。2、CD4+ T细胞下降,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性疾病,如AIDS、巨细胞病毒感染等,严重的全身创伤及应 用免疫抑制剂等。3、CD8+ T细胞下降,常见于类风湿关节炎、Sjogren综合症、重症肌无力、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以及 膜型肾小球肾炎等;CD8

9、+ T细胞升高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期、巨细胞病毒感染及慢性乙型肝 炎。4、CD4+/CD8+ 细胞比值正常应大于 1下降常见于:AIDS、恶性肿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及巨细胞病毒感染等。升高常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多发性硬化症、SLE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等。三、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查病毒核酸传播标志物Hepatitis A virusRNA粪口传播IgM IgGHepatitis B virusDNA三种途径抗体,抗原,DNAHepatitis C virusRNA血液传播抗体, RNAHepatitis D virusRNA同乙肝HDAg,抗体Hepati

10、tis E virusRNA同甲肝IgM IgG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 1、HBsAg阳性见于乙型肝炎潜伏期和急性期,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慢性乙肝 病毒携带者,HBsAg也可从许多乙肝患者体液和分泌物中测出,如唾液、精液、乳汁、阴道分泌物等。2、抗-HBs阳性感染过HBV现已恢复,且对HBV有一定免疫力; 接种乙肝疫苗后; 被动获得抗-HBs抗体。3、HBeAg 阳性表明患有乙型肝炎,是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的指标;HBeAg持续阳性的乙性肝炎,易转为慢性肝 炎; HBeAg 和 HBsAg 阳性 70%-90%可发生垂直传播。4、抗-HBe阳性见于HBeAg转阴的病人

11、,意味着HBV部分被清除或抑制,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部分慢性乙型肝炎、 肝硬化、肝癌病人可检出抗-HBe。5、抗-HBe测定抗-HBe IgM是机体感染HBV后血液中出现最早的抗体,在肝炎的急性期滴度高,是诊断急性乙型 肝炎和判断病毒复制活跃的指标,提示病人血液有强传染性。抗-HBe IgM阳性还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四、自身免疫性疾病检查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 AID) 是指由于某些原因造成免疫系统对自成分的免疫耐受性减低或破坏,致使自身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损伤 含有相应自身抗原的器官组织而引起的疾病,表现为相应的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器官特异性(organ sp

12、ecific)如桥本甲状腺炎、青年型糖尿病、萎缩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ITP等; 非器官特异性(non-organ specific)如SLE、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及混合结缔组织病等。 自身免疫性疾病特点 1病因不清,多数无诱因自发或特发,也可以有诱因,如感染、药物等2有遗传倾向 3患者血清中有高效价的自身抗体或与自身抗原反应的致敏淋巴细胞,自身抗体在不同的自身免疫病中有 交叉和重叠现象4病损部位有变性的免疫球蛋白沉积,呈现以大量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 5病程较长,多迁延为慢性,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仅有少数为自限性6女性多于男性,老年多于青少年 7自身免疫病有重叠

13、现象,即常和其他自身免疫病同时存在 8、免疫抑制剂治疗有一定的疗效一)、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 RF)RF是一种抗人和动物IgG分子Fc片段抗原决定簇的抗体,是以变性IgG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RF主要为IgM型,还有部分IgG/A/E型,与正常IgG结合能力低,易与变性IgG或免疫复合物中的IgG 结合,激活补体或被吞噬细胞吞噬,引发组织炎性损伤。RF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中检出率高,约79%,但也见于其他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 (系统 性红斑狼疮)、SS (干燥综合征)、ScL (硬皮病)等,因此不能作为RA的唯一标准,RF阳性不能肯定RA, RF阴性也不能

14、排除RAo二)抗核抗体 anti-nuclear antibody抗核抗体(ANA )是一组以自身真核细胞的各种细胞核成分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主要是IgG, 也有IgM、IgA和IgD,无器官/组织特异性,主要存在血清中,也可存在胸水、关节液和尿液中。抗核抗 体在大多数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均可阳性,但老年人可有低滴度的ANA 抗核抗体常见荧光模型与临床意义(1) 均质型(H) 细胞核均匀着染荧光,分裂期细胞染色体可有荧光。主见于SLE患者。(2) 斑点型(S)现称颗粒型 细胞核上出现颗粒状荧光,分裂期细胞染色体无荧光。主见于MCTD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3) 核膜型(M)也称周边型 细胞核

15、周边出现环状荧光,或在均质型荧光基础上核周边荧光增强; 分裂期细胞染色体出现荧光。几乎仅见于SLE,特别是活动期。(4) 核仁型(N)细胞核仁出现荧光,分裂期细胞染色体无荧光。分为核仁均质型和颗粒型。主见 于硬皮病等三) 、抗ENA抗体谱抗ENA (extractable nuclear antigens)抗体为抗可提取核抗原抗体的总称,泛指除DNA以外的经磷酸 盐缓冲液所提取的核成分的抗体。有十几种,主要包括 Sm、RNP、SSA、SSB、Jo-1、Scl-70 抗体等,不 同的自身免疫病可产生不同的抗ENA抗体谱1抗核糖核蛋白( U1-nRNP )抗体出现高滴度的抗Ul-nRNP抗体为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的特征指标,阳性率为95%100%。 抗体滴度与疾病活动度相关; U1-nRNP 抗体也可见于 30%-40%的系统性红班狼疮患者中,但几乎总伴有 Sm 抗体。2 .抗Sm抗体:对SLE具有高度特异性,与抗dsDNA抗体一起,被认为对SLE具有诊断价值,该抗体在SLE病人中 的阳性率仅为20%40%。3 .抗SS-A抗体(抗干燥综合征抗原A抗体或抗Ro抗体)抗 SS-A 抗体与各类自身免疫病相关,最常见于干燥综合征 (40%-80%),也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 (30%-40%),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