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自然村落改造建设农村美好家园ok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6812393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进自然村落改造建设农村美好家园ok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推进自然村落改造建设农村美好家园ok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推进自然村落改造建设农村美好家园ok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推进自然村落改造建设农村美好家园ok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推进自然村落改造建设农村美好家园ok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推进自然村落改造建设农村美好家园ok》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进自然村落改造建设农村美好家园ok(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推进自然村落改造 建设农村美好家园徐磐石在市、区两级领导高度重视和市农委的指导下,松江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积极探索、有序推进了以自然村落综合整治试点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这是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升农业基础设施水平的需要;是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松江区自然村落综合整治试点(简称自然村落改造),聚焦新浜试点镇和“三农”工作综合试点区,2007年推进试点的村有:新浜镇林家埭自然村225户、新浜许三沿线许家草和南杨二个行政村中4个自然村735户,泖港镇黄桥村12个自然村571户、曹家浜村

2、3个自然村514户,总计涉及5个行政村中20个自然村落、农户2045户,占全市的30%。试点村投入市区财政资金近4000多万元,完成了村内道路改造16.69万平方米、河道疏浚3.64万米、危桥改造21座、农民住宅外墙整修57.80万平方米、宅前屋后绿化3.3万平方米、自来水管网改造6.41万米、住宅环境整治2045户、拆除破旧房屋和违章建筑1.51万平方米、以及完成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等。通过试点,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农业的生产环境、农民的生活环境,目前已建成的区域初步展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态和风貌,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和社会的好评,为全市的推广做出了松江的贡献,市

3、委、市府主要领导到松江调研时给予了充分肯定。一、自然村落改造的基本原则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自然村落改造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规划工作。一是坚持科学规划。把新农村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自然村落改造要规划先行,统筹考虑,区别对待,逐年推进。对规划保留的村进行改造;有历史价值的村修缮保护;房屋破旧、宅基分散、空置农宅的村拆除归并;“城中村”重新规划建设;二是坚持人与环境的和谐。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线,整体搞好村庄布局和建设规划。实行田、林、路、河、住房、供水、排污等综合治理,做到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相结合,实用性和前瞻性相统一。体现文化内涵,反映区域特色,形成各具特色的自然村落、田园

4、农庄和农村社区;三是坚持传承历史文脉。保护村落历史文化遗迹、古树名木。规划突出江南水乡特色、田园风貌和民居特点,风貌各异,类型多样。2、统筹谋划,配套推进。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明确推进自然村落改造的思路、目标和工作措施,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任务。一是聚集浦南,统筹谋划。自然村落改造集中浦南、集中“三农”工作综合试点区,系统谋划区域功能布局,统筹协调,整合资源,突出重点,成片建设;二是项目聚焦,配套推进。防止资金、土地、人力的浪费和重复建设,做到项目聚焦、政策聚焦、资金聚焦和工作聚焦,整体配套推进;三是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分工,搞好配合协作。整合各部门力量,根据各

5、自的职责,结合自然村落改造的内容和要求组织实施,确保自然村落改造工作又好又快的推进。3、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一是加强分类指导。根据各村不同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充分考虑区域的人口变化、土地变化、城镇化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不照搬照套,不强求一律,不包办代替;二是突出产业特色、区域特点、文化特征。注重实效。打造特色产业型、旅游观光型、生态自然型等新农村建设模式;三是坚持注重实效。因地制宜,不贪大求洋;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节约用地,不滥占耕地;积极扶持,不借债改造,不增加基层和农民负担。4、农民主体

6、,多方参与。广泛宣传实施“自然村落改造”是党和政府的利民、惠民之举。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强化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引导和发动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投工投劳,形成“农民家园农民建设”的浓厚氛围。把农民赞成、高兴、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改造方案需经村民大会讨论通过,加强民主讨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积极引导社会各界支持参与,形成城乡联动、整体推进的合力。5、健全制度,长效管理。坚持建设与管理同步推进,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同步落实。明确村级组织的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健全和制订日常管理制度,修订村规民约,落实卫生保洁、道路绿化养

7、护等管理队伍,开展文明家庭评比,加强检查考核等,建立长效机制。二、自然村落改造的主要内容1、农宅墙体整修。根据农民的意愿和计划方案的要求,对村民住宅外墙进行整修,达到房屋外立面色彩统一、实用美观。2、村庄环境整治。统一进行环境整治,拆除危房、破旧房屋和违章建筑,清理零乱堆放的建材、建筑垃圾和杂物,做到无乱搭、无乱建、无乱堆现象,常年保洁,堆物整齐。3、农村道路改造。对村连接交通网主干道的道路和村内主要通道是泥路和砂石路的,改建为不同宽度的硬化路面的道路。村内路网布局合理,主次分明,实现户户通路,改善村民交通条件,主要行政村实现公交村村通。4、桥梁修缮改造。完成规划需保留但已属危桥的修缮和改建。

8、加快危桥改造,方便农民出行。注重建筑风格与周边环境的融合性,营造“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乡村风貌。5、河道疏浚净化。保护好村域内现有的水面,实行常年保洁,对频临废弃、垃圾杂草滋生的黑臭河道进行疏浚、填堵,改造后河道水面清洁,水体流动,水质达标,“水清岸绿”。河道堤防和排涝设施建设符合国家规定标准。6、生活污水处理。给水、排水系统完善,管网布局规范合理,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试点村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建设DeWaCHfs 分散式生物膜法污水净化处理设施项目,使生活污水有净化和无害化处理,无污水直排河道。7、村庄环境绿化。主要道路和河道两侧实现绿化,住宅之间有绿化带,农

9、户庭院果树绿化,种植四季不同品种果树,村庄中有休闲健身公共绿地。搭配具有点缀色彩的长绿树和花卉,营造绿色家园。8、生活垃圾处理。保洁制度健全,生活垃圾集中存放、及时统一收集,进行无害化处理,基本消除垃圾及废水污染。9、农民住宅改厕。积极推进农村卫生厕所改造,农宅改厕率100%,村有公共卫生厕所并达标。 10、村内照明装置。村内主干道和公共场所有路灯照明装置,布局合理,环保节约。方便村民晚上出行,点缀乡村夜景,提升农村品位。11、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建设深受农民欢迎的社区卫生室、便民小超市和文化活动室等村公共服务设施和群众健身活动场所。三、自然村落改造的主要做法1、加强组织

10、领导,建立工作机构。区委、区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成立由有关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负责自然村落改造工作的统筹、协调、指导、推进和检查验收,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目标,加强分工协作,落实工作责任;各镇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确保有分管领导、有专门职能部门,负责自然村落改造工作的计划安排、落实配套和组织实施;各行政村成立了相应的工作班子,负责自然村落改造的具体实施;区农委、规划局和相关部门,按职能分工,明确职责、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强化服务、注重实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简化工作流程,确保工作到位。把这项工作列入各级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奖惩制

11、度。保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2、认真制定方案,细化工作计划。牵头部门区农委和试点镇共同制订、反复修改自然村落改造的实施方案和细化工作计划,并为全市的推进工作提供示范文本。工作方案包括改造方案和工作计划。改造方案以设计文本为主,详细说明基本概况、改造项目、空间布局、功能结构、配置标准、投资预算等。工作计划包括宣传发动、组织实施、资金使用、时间节点、总结评估和有关建议等内容。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实效性。3、广泛宣传发动,村民主动参与。试点镇村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发动,召开村民座谈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发放村民告知书、拉设横幅、开辟宣传栏,向村民宣传新

12、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营造良好的氛围。实施方案广泛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将整治内容中的若干项确定为村民参与的内容,村民主动参与修建道路、修建污水排放明沟等工程,主动拆除破旧房屋和违章建筑,发挥了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自我建设、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主体作用。4、加强组织协调,因地制宜实施。加强对相关部门的组织协调,从农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因地制宜实施。一是坚持质量标准。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工程严格按照工作方案、设计图纸和施工要求,组织规范施工;二是讲究工作效率。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对各单位、部门所承担的工作和项目排出完成的时间节点,落实责任,突出重点,确保按质按时完成;三是加强监督检查

13、。加强业务指导和施工质量监督,实行工程建设督理制度和村民自治相结合,定期不定期进行督促检查,组织统一评审验收。5、落实管理队伍,探索长效机制。正确处理好集中建设与长效管理的关系。坚持建管结合,建管并重,协调推进,长效管理。试点村制订村规民约,列为文明家庭评比内容。建立了垃圾收集、宅前屋后保洁、河道和道路清理等管理队伍,有的还建立了卫生志愿者队伍和卫生监督队伍,探索长效管理机制。四、自然村落改造的主要成效1、美化农村生态环境。自然村落改造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通过综合改造和建设,实现了“村落绿化、墙壁白化、道路硬化、河道净化、环境洁化、路灯亮化

14、”,彻底改变了昔日道路坑洼、河道淤塞、污水横流、垃圾乱倒、环境脏乱的现象,使试点村呈现了水清岸绿、村容整洁、鸟语花香,黛瓦白墙、环境舒适的的新气象。2、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大公共财政对新农村建设投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民屋前文明沟、宅后卫生沟,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统一处理;自来水管网换管改造,村民饮用水质量显著提高;新建的卫生室和农家小超市,方便群众就近就医购物,建设文化活动室和安装健身器材,丰富精神生活;臭水塘改造后种上了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四旁果树成荫,农民高兴的说,我们好象住在公园里。3、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自然村落改造注重从群众最急需、最关心的事情着手,积极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15、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文化休闲、信息网络、治安联防、环卫保洁、社区服务进村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和危桥改造,水泥路浇到农民家门口,方便了村民出行;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提高农村供水质量;河道疏浚和河堤加固,提高了农村防灾能力。4、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改变村容村貌,使人与自然、人与环境更加和谐,而且通过自然村落改造,促进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农民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农民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改造成果,农民文明素质大大提高,村风民风有了新的转变,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

16、良好的道德风尚。农民群众积极配合,自觉维护环境卫生,垃圾入箱、家禽圈养、菜园围栏,环保意识、卫生意识、健康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逐步形成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和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五、自然村落改造的长效管理1、加强宣传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召开现场会、组织参观、新闻报道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发动,提高农民的思想认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家园。加强农民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使农民变“要我建设”为“我要建设”。加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塑造良好的村风和民风。2、健全管理队伍。按照长效管理的要求落实管理队伍,一是垃圾收集的保洁员队伍,二是河道整治的管理员队伍,三是绿化管理的养护员队伍,四是治安管理的巡视员队伍,五是全面检查的监督员队伍。实行定岗定责、分片包干、签订管护合同,做到分工明确,奖罚分明,责任到人。3、完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