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批改也须借助文本细读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6796301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2.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文批改也须借助文本细读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作文批改也须借助文本细读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作文批改也须借助文本细读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作文批改也须借助文本细读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作文批改也须借助文本细读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作文批改也须借助文本细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文批改也须借助文本细读(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作文批改也须借助文本细读 关于一篇学生作文修改的对话课文解读成为目前语文教学关注的焦点,课文是经典,解读是很不容易的,但是毕竟有历史的积累,有时一篇文章,有上百篇的文章可以参考。相比起来,作文教学没有这么多参考材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文教学是手工业式的,其基础是教师对每一篇作文的解读,由于没有历史积累,因而更具挑战性。其次,对学生的作文,不但要解读得准确,而且要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帮助他改进。从这个意义上,理想的教师,不但要有相当的解读水平,而且要有相当的写作水平。道理说起来抽象,下面是我们对同一篇学生作文进行批改时的书面对话。机 会殷 旻机会,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题记(周:“头脑”改为“人”

2、,如何?孙:不能改的,因为第一,原文是法国微生物学家、细菌学的奠基人路易斯巴斯德的话。这是权威的格言。如果要改的话,把“机会”改为“机遇”,这是更准确的翻译。在古代汉语构词法中,往往用“头”代替“人”,如“元首”(尚书益稷“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又如“黎元”(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第二,从现代汉语来说,这句话中的“头脑”比“人”好,因为人是抽象的,而头脑则比较具体,再则,头脑是人的局部,却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所在。它能唤醒读者的记忆去补充其余部分。从形象构成来说,有特点的细节胜于整体。如辛弃疾的“春在溪头荠菜花”,不是别的地方没有春色,而是辛弃疾

3、选择了局部代替整体,比整体更生动。)人人都喜欢成功,喜欢被别人羡慕的感觉,(周:把“羡慕”改为“赞美”,把“感觉”删去如何?孙:不好,羡慕可能是无声的,如某种眼神,也可以是有声的,如赞美的语言。羡慕到一定强度,关系密切,才会用有声语言表述出来。故“羡慕”比之“赞美”不但涵盖面要大,而且更贴切。“感觉”二字,可改可不改。凡可改可不改,一般不要改,以免学生觉得一无是处,失去信心。)可是人人又都有些惧怕成功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比如时间,比如汗水。(周:这个句子不太顺,改为“人又不愿付出必要的代价”怎样?孙:你改得有些道理,原文中“人人”把话说得绝对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害怕付出代价的。改成“人”,绝对化

4、的意味就淡得多了,但是,还是不够到位。如果改成“人们往往”,就会委婉一点。把“惧怕”改成“不愿”,也不如原文更富于感性。)而即便是吃苦耐劳如黄牛般勤勤恳恳,也未必就能摘下成功的果实。(周:改成“有一种可能即便如黄牛般勤勤恳恳,也未必就能摘下成功的果实”如何?孙:这句肯定得改。前面说的是惧怕付出时间和汗水的代价,后面说即使如黄牛般吃苦耐劳,这是思路的转折,要有足够的强调,光一个“而”,是不够的。你改得挺到位。因为这是核心观念,最好再强调一下,在这句前面加上一句“然而,成功并不一定与汗水的付出成正比”,把“有一种可能” 删掉。)所以,人们需要机会。(周:这一段逻辑上有些混乱,一定要突出“机会”的重

5、要性。而且,这句太生硬了,改为“这时候机会对于人们的重要性一定不亚于主观的勤奋和刻苦”。孙:你这两句改得非常好。逻辑转折得到强调,主题也更突出了。如果允许吹毛求疵的话,把“一定”改为“肯定”,把“人们”改为“人”是不是更好一点?)然而机会不像空气,遍布每一寸空间。它总是在不经意间降临,寻找它的主人也就是那些抓得住机会的人们。之后的事情可想而知,人们得到了机会,就仿佛在去往成功的道路上插上了翅膀,越飞越高,最后达到理想的彼岸。(周:我想把“它总是在不经意间”到“越飞越高,最后到达理想的彼岸”全部删去。因为这一段是“转”,不可一下子就过渡到机会怎么怎么容易得到,而应突出机会的来之不易。孙:你说的是

6、对的,这里本该强调机遇青睐有准备的头脑,重点在:对于没有准备的头脑,机遇就会失之交臂。因而,文章的思路应该落实在随时随地准备迎接、寻找机遇,抓住机遇,而不是机遇“寻找它的主人”。文章的毛病是思路偏移。但是,把此段全部删去并不是最好的办法。因为文章中还有可贵的话语,那就是机遇总是“在不经意间降临”的“不经意”。因为“不经意”,所以容易失去,最好把它反过来发挥一下,那就是要时时处处“经意”,这个“经意”,就是一种“准备”,属于心理“准备”,是最起码的“准备”。有了这个基础(“经意”),文章的逻辑大致可以了。但严格说来,还不够明确,为了更严密一点,最好从正面说明一下:“所谓经意就是对一切看来平常的(

7、把文章后面所说的如吃饭、睡觉一样说法提到这里来)也不要放过,也要捕捉其中可能存在的机遇。”这样,下面一个很长的例子,在逻辑上就接得上气了。)在我的记忆深处,有那么一片羽毛。(周:这比喻来得很突兀,“羽毛”的所指很含混,没有说清是什么,还不如把“一片羽毛”改为“一件事”,平实一点。孙:这个批注也比较到位,先要把事情说清楚了(“一件事”),再作比喻(“羽毛”),不然就给读者没头没脑的感觉。)看着很轻,实则意义重大,那是我最在意的一次成功。也就是那件事,让我懂得了如何面对机会(周:不如删掉。孙:可删可不删的,尽量保留。)那是小时候了,那时的自己,懵懵懂懂,也不知道怎么成功,怎么光荣,只是觉得站在舞台

8、上,有那么多人看着你,为你鼓掌,真的很好。然而又不知道自己怎么有本事站在那么多人的面前。要知道,表演似赌局一般,表演得好,掌声雷动;表演得差劲,嘘声一片。要知道我自尊心强,万一要是面对一大片黑压压的倒喝彩,不哭出来才怪呢。然而,哪个孩子不愿意被别人多夸几句?所以爸妈常对我说:“你要做好准备,等到有了机会,就要懂得抓住,这样才能够成功。”对当时的我来说这固然是听不懂的奇怪的话,然而爸妈也未曾放松过对我的要求。练琴,对那时的我来说几乎就是一件和吃饭、睡觉一样平常的事情。(周:与文章中心不符合,整段删去。孙:这一段文章的确有“与文章中心不符”之处。文章写向往成功和惧怕失败的矛盾,其中有父母讲的“等到

9、有了机会,就要懂得抓住,这样才能够成功”,这正是文章的主旨。只是作者没有抓住。完全删掉,是比较消极的办法。最好的办法是在逻辑上调整一下,先说自己向往成功,但是对可能的失败怀着恐惧。在练习钢琴的时候,也只是“懵懵懂懂”,只觉得如“吃饭、睡觉一样平常”。虽然,父母对我说过“有了机会,就要懂得抓住,才会成功”,我也感到有道理,但是,并没有和钢琴练习联系起来。)曾经以为日子就是这样如流水般哗啦啦地过了,(周:这句话要不要删?孙:这句话在逻辑上比较生硬,但是,也可以保留,只要在后面加上一句“没想到机遇就在不经意中降临了”,就比较顺了。)然而有一堂钢琴课,(周:这句话,在逻辑上好像很生硬,删掉也不可惜。孙

10、:你是对的,关键在于“然而”,在这里不但多余,而且引起逻辑混乱。因为这里的上下文并没有转折的意味。)下课之际老师兀然说:“你也学了这么久了,这样吧,今年的新年音乐会给你安排一个节目,回家挑首曲子准备一下。”波澜不惊的一句话,却在我心中抹开层层的涟漪。(周:“波澜不惊”,明显用词不当,改为“老师很平常的一句话”。孙:你说得很对。这不但是用语不当,而且导致逻辑上自相矛盾。明明下面写的是内心“压了很久的梦被翻了出来”,“梦想成真的感觉”,不是“波澜不惊”,而是内心波澜涌动。)一个在心底压了很久的梦被翻了出来紫色的绒布帘幕,金色的耀眼的灯光,舞台,观众(周:我觉得,要与前面照应,应该改为“炫丽的舞台,

11、狂呼的观众”。孙:你这样一改,很简洁,而且有文采。)不知道那时是怎样想的,只是心里有点不安,(周:这句话显然又是自相矛盾,刚刚说了不知那时是怎样想的,接着又说了相反的意思。删去。孙:咱们所见略同。“不知道那时是怎样想的”,和内心波澜的描写是矛盾的,删节是完全必要的。)又有点“梦想成真”的感觉。(周:我想改为“一会儿,我心里开始紧张不安起来”。孙:改得也是很不错的。固然“梦想成真”孤立起来也不错,但是,和后面的“开始发呆”不统一。)所以回到家里,(周:改为“一回到家里”。孙:改得很好。这里是时间上的连贯,不是逻辑上的因果,故不能用“所以”。)第一次面对着熟悉的钢琴,(周:“第一次”,不通。删去。

12、孙:有道理。“第一次”,明显不妥,明明是“熟悉的”,不是“第一次”。除了删节,还有一个也许更好的办法,那就是加上一个“好像”。不是“第一次”,而是“好像第一次”。)开始发呆:(周:改为“我竟然开始发呆”。孙:好,有了竟然,就写出了抓住了机遇以后感觉的变化,看见钢琴,就和以往不同了。)你怎么了,这不是你做梦都想要完成的心愿吗?为什么现在又打退堂鼓?往日沉默了那么久,为什么此时不敢展现自己的才华呢?你忘记爸妈常对你说的话了吗,机会来了吗?(周:改为:“机会不是来了吗?”孙:改得很好。本来文章的主题就是抓住机遇,可是作者却用了一个疑问句,自我反问,并没有确定,就说自己“没有退缩”了,逻辑上有断裂。把

13、它改为“机会不是来了吗?”就不是疑问,而是用否定的反问来肯定。但是,从文章的重心来说,这还不够分量。最好在这里,强调一下主题句。其次,把自己的体悟“不经意”再提示一下,进一步发挥,主题就不会在平面滑行,而是有所发展,有所深化了:“我突然想到父亲的话抓住机遇,才能成功,多年的梦想啊,走向成功的机遇在不经意中来了,也可能在不经意中失去。”周:再加上一句:“我内心里仿佛有两个我在对话。”孙:这里加上这个句子,不俗,使得主题深化了。)终于,没有退缩。于是我开始比平常花更多的时间;(周:删去。孙:这句话,本来不一定要删,但是,太软弱,太无力;而且有碍于思绪的连贯性。删去也好。)于是我开始一次又一次想象登

14、台的样子;我开始期待,开始屏住呼吸期待着那属于我的光芒四射的梦。我想那是属于我的机会,既然我准备了那么久,等待了那么久,那么,就让我抓住它,去实现自己的理想。那一天,到了。(周:改为“那一天果真到了”。孙:可改可不改的,不改。)依旧是被闹钟唤醒,阳光洒在华丽的演出服上,很像是那么一回事。(周:改为“我在镜中发现今天的自己真的好漂亮”。孙:原文“很像是那么一回事”,词不达意。这样一改,就明确提示了作者内心的快乐。)天鹅,(周:改为:“天鹅,对,我今天就演奏天鹅,我就是一只美丽的天鹅,我仿佛看见自己在天空翩翩飞舞。”孙:加得好,这是重点,表达自己的激动,用抒情的想象,赋予双关含义,很生动。改到这样

15、程度,说明教师有相当的文学修养。)我将要在音乐会上弹奏的曲子。它正安然躺在桌上,仿佛沉默,却又似乎是在积蓄力量,准备在一瞬间释放出来。(周:这似乎应该删去。孙:我想这几句挺精彩的,渲染作者兴奋,不直接写心情,而是写对乐谱的想象,这是抒情,不过是通过对乐谱的感受,和前面的直接表达不一样,挺生动的,删去就可惜了。)妈妈没有说什么,(周:改为“要上台了,妈妈没有说什么”。孙:这里改得也有道理。连贯性加强了。保留了作者含蓄的用笔:母亲没有说话,但是,在眼神中有更多的话。)只是用充满期待的眼神注视着我,那眼神好像在重复着往日里那些话语“把握机会,就能成功”。(周:改为“然而她那充满期待的眼神一直注视着我

16、,那眼神好像在重复着往日里那些话语对我的叮咛与嘱托”。孙:这里改得也不错。)绾起头发,套上长裙,我看着镜中的自己,喃喃道“这是属于你的,(周:改为“我再次看着镜中的自己”。在“属于你的”后面加上“绝佳机会”。孙:加上“再次”虽然只是两个字,很含蓄,但是很有潜在量。说明不止一次地端详自己。而“绝佳机会”则是画蛇添足。)好好表现”。演出现场自然很是热闹,我静静地坐在后台,(周:把“自然”删掉。孙:“自然”是多余的,删得好。)数着裙子上的小花。一朵,两朵(周:改为“等待着属于我的那一刻的到来”。孙:数着裙子上的花朵,细节的内涵不明确,不知是要说明激动还是沉静。删去也好。)“下面让我们欣赏一曲天鹅,带给心灵无限的抚慰,掌声欢迎!”主持人的声音响起在耳边。(师:改为“希望这首曲子能带给你心灵无限的抚慰”。孙:原文有点断裂,这样改比较完整。)到我了,轮到我了。那么多天的辛苦,就集合在这几分钟之内了。走上舞台的瞬间,我仿佛看见上方机会闪烁着灵光。(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