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五章教学设计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6717300 上传时间:2023-10-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子》五章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老子》五章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老子》五章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老子》五章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老子》五章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子》五章教学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老子五章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老子五章老子道家学术孕育三千年的中国心灵鸡汤助您洗涤心灵。老子是一位出色的智者他所撰的道德经是一个知识宝库内藏的哲理使不少迷茫的心灵得到解脱几年前的纽约时报把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500二、老子以及道德经简介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春秋末年公元前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580 年(楚国苦县厉乡今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 老子西升化胡经 . 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 ”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

2、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 。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 “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 “柔弱胜刚强” 。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3、。但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 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子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三、学习第一章1、学生自读(默读+朗读)。2、学生讨论(难词难句理解)。3、师生互动(难句疏通) 。4、老师引导师生明确: (出示幻灯一)道是老子中最高的哲学范畴含义有:( 1)构成世界的实体。( 2)创造宇

4、宙的动力。( 3)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 4)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 5)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源自然界最初的发动者。5、段落小结:(出示幻灯二)老子设立“道”这一个最高范畴主要是为了方便阐述其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而已。本章旨在说明:( 1)、道具有不可言说性精深玄妙; ( 2)、道是万物的根源和初始其余的文字都是一个形容词而已。四、学习第二章1、学生自读(默读+朗读)。2、学生讨论(难词难句理解)。3、师生互动(难句疏通) 。4、老师引导师生明确: (出示幻灯三)(1) 本章总结了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经验中矛盾对立依存转化的例子由此推论出圣人应该遵循的治国之道(无为思想)。(2) “生”“为”“功成”

5、正是要人去工作、创建、去发挥能动性去贡献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而顺着自然的努力所得来的成果却不必据为己有。 “不有”“不恃”“弗居”即是要消除占有的冲动。人类争端的根源就在于人人扩张自己的欲望因而老子极力鼓吹“功成而弗居”的精神。第二课时一、继续学习第二章1、组织思考:怎么看待“清静无为”?2、学生讨论。3、学生代表发言。4、老师引导师生明确: (出示幻灯四)( 1)人有思想知识情欲作为有为本是人类生活的自然趋势。而有意地不作为以求返于自然原始实乃违反人之自然天性。( 2)、无为悖乎人类生活之趋势逆乎生活创造进步之主流。受其影响国人生活萎靡不振道家之流毒亦难辞其责。( 3)然叫人减低欲望保养自身亦可救弊亦可养人。二、学习第十九章1、学生自读(默读+朗读)。2、学生讨论(难词难句理解)。3、师生互动(难句疏通) 。4、老师引导师生明确: (出示幻灯五)( 1)具体论述治国主张反而论述该去除哪些东西。(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老子五章教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