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历史对点训练:191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主政治建设 含解析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96716316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历史对点训练:191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主政治建设 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精品】历史对点训练:191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主政治建设 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精品】历史对点训练:191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主政治建设 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精品】历史对点训练:191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主政治建设 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精品】历史对点训练:191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主政治建设 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历史对点训练:191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主政治建设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历史对点训练:191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主政治建设 含解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历史备考资料1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A双十协定 B论联合政府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说明“它”体现了社会各阶层的团结,而且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由此可知共同纲领符合题意,故选C项。A项双十协定、B项论联合政府并没有达到全国各方面人士一致拥护的程度;D项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的著述。2“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

2、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这段话出自()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论联合政府C共同纲领 D上海公报答案C解析由题干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可知这一时期属于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即1949年至1956年间,由此可知答案选C。A是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B项是中共七大报告文件,D项是1972年中美关系改善的标志。3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B

3、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由题干中的时间及李大娘当选为代表等信息可知,新中国的人民民主原则得到了落实,故A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的标志是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B项错误;政协制度为政党制度,C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材料并未体现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的问题,故D项不符合题意。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

4、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答案A解析1949年的新政协会议旨在筹建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安排在港民主人士北上及民主人士参加筹备新政协的主要目的是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故选A项。B项表述不当,民主党派恢复其各级组织主要由各民主党派自己进行,与中国共产党的这一举动无关。“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在1956年提出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于1953年,故C、D两项可排除。51975年,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任命了13位政府领导人。其中,劳动模范陈永贵和吴桂贤都是从基层被火速选拔成为副总理的,他们在工

5、作中实行“三三制”,即每年三分之一时间在中央工作,三分之一时间回原单位劳动,三分之一时间到各地调查研究。这说明()A中央工作在全面恢复 B人大制度开始恢复正常C中央注重走群众路线 D社会秩序全面好转答案C解析据时间“1975年”可知当时还处于“文革”时期,故A、D两项错误;据材料对“三三制”的描述可知,当时人大制度并没有恢复正常,故B项错误。从基层选拔劳动模范作为副总理,说明中央注重走群众路线,C项符合题意。6通过直接民主的形式,从几千年封建社会走来、习惯了乡绅保甲治理的中国人,第一次作为权利的主体走到了民主政治的前台和中心,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实质。这种民主形式指的是()A村民自治 B政

6、协会议C民族区域自治 D人民代表大会答案A解析材料关键信息是:“直接民主的形式”“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实质”。村民自治制度改变了过去由上级政府任命村委会干部的做法,村官自选,村民直接参加村务的管理,扩大了基层民主,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B、C、D三项都属于间接民主,故答案为A项。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高三学生小颂收到外国朋友罗伯特的邮件,他想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希望小颂予以介绍。以下是小颂对相关内容的整理(部分):1945年4月,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胜利,中共七大通过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建议成立包括各党派、民主团体和无党派在内的联合性质的民主政府,将

7、中国建设成为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战后中国的设想。1948年5月,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中共中央发出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五一号召”,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热烈响应。新政协筹备会两次全体会议的召开,揭开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的历史新篇章。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参照,帮助小颂同学完成对的整理和陈述。答案1949年9月,解放战争胜利在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大会通过了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选举成立了中央人

8、民政府,完成了建国使命,开启了历史新纪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通过了政协章程,政协作为独立的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发挥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设问参照,按照背景(条件)、经过、意义的格式进行整理和陈述即可。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公元499年,魏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我徂(c,往)东山,虽不三年,既离寒暑,卿等何为而违前诏

9、?”魏书卷21献文六王列传材料二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孙中山提出“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国民,合一炉以冶之,成为一大民族”;南京临时政府将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作为国旗;在国家统一基础之上容纳中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1934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提出:“中国人民只有自己起来救自己中国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国的方法,就是大家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武装自己。”此后进一步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于是“中华民族”概念完全明确了。摘编自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材料三中国的少数民族公民不仅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所

10、有公民权利,还依法享有一些特殊的权益保障。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单位:亿元)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材料三体现的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是什么?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演进趋向,论述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答案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共同开拓了广袤的疆域;共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列举相应史实,亦可酌情给分。)解析主要根据材料三体现的有效

11、信息归纳原则;论述重大影响,言之有理即可。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1949年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政务院领导人员构成表(单位:人)职务党派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政务院主席副主席委员总理副总理政务委员共产党1329126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0327026材料二“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1)材料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民主制度建设中的什么创举?据上表概括中央人民政府的构成特点。(2)材料二中的“民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怎样落实的?答案(1)创举:多党合作制。特点: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多党合作;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体现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原则。(答出其中两点即可)(2)落实: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选举人大代表,召开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答出两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三大政治制度及1954年宪法,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作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