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6528358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第一节 皮内注射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一)疼痛1、发生原因:(1)注射前病人精神高度紧张、恐惧;2)传统进针法,进针与皮纹 垂直,皮内张力高,阻力大,推注药物时使皮纹产生机械断裂而产生撕裂样疼瘢) 配制的药物浓度过高,药物推注速度快或推药速度不均匀使皮肤游离神经末梢感受 器受到药物刺激,引起局部定位特征的痛觉:4)注射针头过粗,欠锐利或有倒钩, 或操作者操作手法欠熟练;5)注射时消毒剂随针头进入皮内消毒剂刺激引起疼痛。2、临床表现:注射部位疼痛感尖锐,推注药物时加重。有时伴全身疼痛反应如肌肉 收缩,呼吸加快,出汗,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晕针、虚脱。疼痛程度在

2、完成注射后 逐渐减轻。3、预防及处理:(1)注意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病人配合;(2)原则上选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媒对药物进行溶解,准确配制药液,避免药液 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3)可选用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如选取前臂掌侧中段做皮试,不仅 疼痛轻微,且更具有敏感性;(4)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可引起发生机体过敏反应的药物。(5)对已发生局部组织反应者,进行对症处理,预防感染。出现局部皮肤瘙痒者, 告诫病人勿抓、挠,用5%碘伏溶液外涂;局部皮肤有水疱者,先用5%碘伏溶液消毒, 再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液体抽出注射部位出现溃烂破损,则进行外科换药处理。(二)注射失败1

3、、发生原因:(1)患者躁动、不合作,多见于婴幼儿、精神异常及无法正常沟通的 病人。(2)注射部位无法充分暴露如穿衣过多、衣服袖口过窄等。(3)操作欠熟练, 如进针角度过深或过浅,导致针头斜面未完全进入皮内4)注射药物剂量欠准确,如药液推注量过多或不足。2、临床表现:无皮丘或皮丘过大、过小,药液外漏,针口有出血现象。3、预防及处理:(1)认真做好解释工作,尽量取得病人配合。2)对不合作者,肢体要求充分约束和固定3)充分暴露注射部位,穿衣过多或袖口窄小者,可在注射 前协助病人将选择注射的一侧上肢衣袖脱出4)提高注射技能操作,掌握注射的角 度与力度。(5)对无皮丘或皮丘过小等注射失败者,可重新选择部

4、位进行注射。(三)虚脱1、发生原因:主要有心理、生理、药物、物理等因素引起。心理方面病人多数无注 射史,对皮内注射存在着害怕心理,注射时精神高度紧疼痛加剧。此外,病人对 护士不了解和不信任,增加紧张心情。生理方面,身体虚弱,各种外来刺激增强时可出现头晕、眼花、恶心、出冷汗、摔倒等虚脱现象。2、临床表现:头晕、面试苍白、心悸、出汗、乏力、眼花、耳鸣、心率加快、脉搏 细弱、血压下降,严重者意识丧失。多见于体质虚弱、饥饿和情绪高度紧张的病人。3、预防及处理:(1)注射前解释,询问病人饮食情况,避免在饥饿下进行治疗。(2)选择合适的部位、注射器、做到二快一慢。3)有晕针史或疑似患者宜采用卧 位。(4)

5、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病人情况如有不适,立即停止注射。注意区别过敏性 休克和虚脱。虚脱者取平卧位,保暖,针刺人中、合谷等穴位,清醒后予口服糖开水 等,少数也可予氧气吸入或呼吸新鲜空气。(四)过敏性休克(最严重的并发症)1、发生原因:(1)操作前未询问过敏史。(2)病人对注射的药物发生速发性过敏 反应。2、临床表现: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肺水肿而引起胸闷汽促、哮喘与呼吸困难。 周围血管扩张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面色苍白、出冷汗、口唇发绀、脉搏细弱、血 压下降。脑组织缺氧而意识丧失、抽搐、二便失禁等。其他有荨麻疹、恶心、呕吐、 腹痛与腹泻等。3、预防及处理:(1)皮试前仔细询问药物过敏史。2)皮试观察期

6、间,嘱病人不可 随意离开。 注射盘内备有0.1%盐酸肾上腺素、尼可刹米、洛贝林等急救药品,(另 备氧气、吸痰器等)(4) 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组织抢救。(五)疾病传播1、发生原因:(1)操作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原则。如未执行一人一针一管,抽药 过程中被污染,皮肤消毒不严格等。2)使用疫苗,特别是活疫苗,未严格执行有关 操作规程。用剩的活疫苗未及时灭活用过的注射器、针头未焚烧,污染环境造成 人群中疾病传播。2、临床表现:传播不同的疾病出现相应的症状。如细菌污染反应,病人出现畏寒、 发热等症状;如乙肝病人出现厌油、上腹饱胀不适、精神不振、乏力等。3、预防及处理:(1)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原则。(2

7、)使用活疫苗时,防止污染环境, 及时处理用过的注射器、针头等。(3)操作者为一个病人注射后,须作手消毒后方可 为下一个病人进行注射治疗。4)对已出现疾病传播者,及时报告医生,对症治疗。 如有感染者,及时抽血化验并及时隔离治疗。第二节肌肉注射常见的并发症的预防及措施施(一)局部硬结1. 注射后出现硬结的原因:久病卧床体弱消瘦患者;局部血循环不良 药物吸收缓慢;注射深度不够药物注入脂肪层,不易被吸收形成硬结;注射 油剂、刺激性强药物或经常在同一部位注射,局部组织屡受刺激。2. 预防:对体质较差,局部循环不良者,注射后可行局部热敷,或用活血化 瘀的中草药局部外敷,以利药物吸收;注射难于溶解的药物前充

8、分振荡摇匀,使 药物完全溶解后,再行注射;注射难于吸收的药物、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给肥胖 患者注射时,应作深部肌肉注射;长期注射患者,应有计划的轮换注射部位。3.处理措施:可采用热敷或理疗。(二)感染1. 发生原因:注射器过期或者在抽药过程中污染活塞、头、针头;皮 肤消毒不彻底。2. 临床表现:常见于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热痛化脓、全身血象升高、体温升高。3. 预防措施:注意检查注射器的有效日期不使用过期产品;注射器及 针头如有污染应立即更换;严格进行无菌操作。4. 处理措施:给予抗感染治疗必要时手术切开引流。(三)神经损伤1. 发生原因: 注射部位定位不准;注射药量过大或者推药速度过快。2. 预防措

9、施:正确选择注射部位根据药物的剂量和性质决定进针的深度。3. 处理措施:损伤后及时处理,给解痉药物,尽快恢复患肢血液循环;局部用50%的硫酸镁湿热敷;同时给于神经营养药物,增加神经的营养;也可以对损 伤的神经进行基因治疗;或采用内服西药、外敷中并辅以针灸、按摩等治疗坐骨神经损伤也收到较好的效果。(四)晕厥1. 发生原因:心理因素和疼痛反应精神紧张过度或药物刺激性强推药 速度过快而引起剧烈疼痛使交感神经兴奋,管收缩,头部供血不足而引起的患 者体质虚弱或过度疲劳而使应激能力下降,空腹注射。2. 临床表现:也称为晕针,表现为心跳加速、呼吸短促、面色苍白、出冷汗。3. 预防措施 :注射前做好准备工作:

10、让患者充分休息防止疲劳做好解释工 作,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注射时用交谈或听音乐的方式分散患者注意力,除紧 张情绪;提高注射水平两快一慢,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不要空腹注射。4. 处理措施: 让患者平卧,口服葡萄糖水。(五)断针1. 发生原因:患者精神紧张肌肉不松弛;操作时手法不对进针角度掌 握不好;用力过猛,碰到骨头或疤痕、硬结处;针头质量差2. 预防措施:注射前仔细检查注射器质量针头与针栓连接处是否牢固嘱 患者取舒适体位,肌肉放松;进针时避开疤痕、硬结。3. 处理措施 :一旦出现折针不要慌张嘱患者不要移动,用血管钳钳住外露于 皮肤的针梗迅速拔出;如果针梗完全进入肌肉,立即请外科大夫切开取出断针

11、。第三节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一)静脉炎1. 发生原因:(1)化学因素:药液过酸或过碱、过高渗或过低渗、刺激性较大、 人体对血管通路材料产生反应。(2)机械因素: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在同一血管周 围穿刺、静脉留置针或静脉导管过粗过硬、留置静脉导管时操作粗鲁、输入各种 输液微粒(如玻璃屑、橡皮屑、各种结晶物质)。3)(细菌因素:无菌操作不严 格、微生物由穿刺点沿穿刺针或导管进入、导管内血液残留、药液污染、给药装 置污染、病人的自身因素:如免疫功能低下、合并多种疾病、气管插i穿刺部 位的微生物定植。2. 临床表现: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痛、静脉变硬、触之有条索状感,严 重者可出现

12、发热等全身症状。3. 静脉炎的预防: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20选择适合的静脉导管及穿刺 针;(3)穿刺后针头要固定牢固,避免在关节或活动度大的部位置针或置管4)( 对长期输液者,应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或留置深静脉导管(全麻术后、时更 换输液部位);(5)避免在瘫痪的肢体行静脉穿刺和补液;(6)尽量避免选择下肢 静脉穿刺输液;7)适当加人缓冲剂,使输入液体勒值尽量接近正常人体的 值;(8)严格控制药物的浓度和输液速度(9)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一般不超过72小时;(10)使用高质量的无菌透明敷料;(11)加强外周留置针留置期间的护理; (12)输人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应选用粗大的血管或留置

13、深静脉导管。4. 静脉炎的处理:1)停止在患肢静脉输液;2)将患肢抬高、制动;(3)局部 进行热敷或热湿敷50%硫酸镁或95%酒精);4)超短波理疗,每日一次;5) 中草药外敷;(6)必要时全身应用抗生素治疗;(7)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的病人, 应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对血管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对局部抗炎能力。(二)药物渗漏药物渗漏包括渗出和外渗。渗出: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非腐蚀性的药物或 溶液进入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外渗: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腐 蚀性的药物或溶液进入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1. 渗漏发生原因:1)静脉针头部分或全部脱出血管。2)针头斜面穿透血管的 后壁

14、。(3)局部静脉内压增高。如静脉痉挛;血管硬化:如老年人、糖尿病、动脉 硬化、雷诺综合症、肝硬化等;长期输注高渗、过酸或过碱或刺激性强的溶引起静脉炎或静脉血栓造成渗漏;输液速度过快,如:静脉推注、加压输液4)可致 血管通透性增强加的药物:高渗性溶液:50%葡萄糖液、甘露醇、多巴胺、垂体 后叶素等、化疗药物:如表阿霉素、柔红霉素等。2. 渗漏的一般临床表现:(1)输液部位疼痛,为烧灼痛或刺疼,并且逐渐加剧。(2) 患部肿胀,通常是沿着注射部位或针头的周围。3)(静脉推注时感觉有阻力。4) 滴注过程中溶液的流速突然变慢。5)浸润部位周围皮肤的温度较低或皮肤颜色改 变。3. 渗漏的预防:(1)提高穿

15、刺技术。(2)尽量避免使用静脉钢针。(3)需要长期 静脉输液的病人,建议使用静脉中长导管或行深静脉插管。4)(输注易致渗漏损伤的药物时,应选弹性好且较粗的血管,避免选用下肢静脉方)最大程度地稀释药 物,尤其是化疗药物。()穿刺前局部热敷。7)输液过程中,若出现局部疼痛, 不能根据回血排除渗漏。8)告知病人输液渗漏的症状并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以便 及时处理。9)过度活动的病人适当固定,必要时按医嘱给予镇静剂。10)为不 合作、意识混乱、定向力障碍的病人进行静脉输液时要有人在旁协助。11)避免在 肢体屈曲的部位进行注射。12)进行静脉输液时,协助病人下床及回到病床上。4. 渗漏的处理:1)立即停止输液,抬高患肢。2)热敷患部。3)以空针回抽 渗漏于皮下的药液然后拔针。(4)局部封闭治疗。(5)局部冰敷。渗出后局部冰敷 6-12小时。(6)水疱的处理:多发性小水疱注意保持水疱的完整性,避免摩擦和热 敷,保持局部清洁并提高局部肢体待自然吸收;直径大于2cm的大水疱,应在严格 消毒后用5号细针头在水疱的边缘穿刺抽液使皮肤贴附,避免去表皮。7)磁疗: 减轻疼痛和肿胀。8)必要时外科治疗。(三)神经损伤1. 发生原因:静脉针刺误伤神经或发疱性药物渗漏损伤神经。2. 症状:受损神经支配部位的肢体出现麻木、无力、刺痛感,甚至功能障碍。3. 预防及处理:(1)熟悉神经与血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