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6524536 上传时间:2023-01-1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标准文案初中语文阅读答题公式一、语文基本术语:表达方式:语文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 山、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以小见 大、开门见山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 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

2、分析.二.文章类型分析:1 .说明文: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作诠释(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客观的说明了事物)、分类别、 画图表(帮助读者掌握.的特征,头绪分明)、列数据(是所说明的事 物准确化,更具有科学性)、作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下定义(更 科学,更本质的概括事物的特征)、打比方(增强了说明的形象性与生 动性)、引用(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真实)等。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考生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 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 因,层层递进等)。说明文的结构: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并列式、对照式、递进式。说明对象:指文章说

3、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说明文某段或者某句话作用:吸引读者,增强阅读兴趣,引出说明对象。引出通过引用故事等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用诗歌使文章更具有趣味性。文章第一段的作用: 开头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事物的概况,给人以总体形象。开头描写事物的特征或状态,让读者有一个直观总体的认识。开始对事物下定义,提示事物的内涵,让人了解事物的本质。开头设问,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并急切的了解事物或事理的心 O开头举例子吸引读者,增强阅读兴趣,引出说明对象。2 .议论文:论点:直接提出的中心论点在文中的位置,或在开头,或在中间,或在结尾,有的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论证方法:中学要求掌握的有道理论证、

4、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句子段落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运用论证方法,用.事实深化主题、强调感情、论证了 .等. 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3 .记叙文:(1)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倒叙作用:倒叙一般是为了突

5、出中心、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使叙述有波澜、或 为了造成结构悬念,引人入胜。(2)、记叙的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事件(某物、地点的转换、感情的变化、“我”的见闻感受)为线 索。(3)、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展开叙述)写法的作用: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使故事 显得真实(作为故事的见证人)、自然、有亲切感第三人称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写起来开阔充分第二人称记叙,最贴近读者,使人感到特别亲切。(4)表达方式:记叙、抒情、描写、说明、议论(5)描写方法:分两类: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细节描写1 .人物描写的作用:肖像描写: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 和性格

6、特点。行动描写: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 .(在人物描写中有重要地位) 语言描写: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折射出人物所处时代的特点。心理描写: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2 .细节描写的作用: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 面具有重要作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 主题。3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在作文中一般是突出主题,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 节发展,显示事件发生的背景,展现地域风貌、风土人情等。(1)烘托、刻画人物的精神风貌。人物活动的场所和周围的景物, 通过

7、描写寓意于景, 景中有意,起到衬托人物的精神风貌的作用。(2)能深刻地表现文章主题。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3、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4、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5、推动情节的发展6、深化作品主题(3)侧面描写:用他人的反应、与其他人物对比表现人物侧面描写作用:1 .侧面描写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2 .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11、标点符号的作用:引号:(1)表引用 (2)反语,表讽刺否定 (3)表强调(4)特指破折号:(1)表解释说明 (2)表意思的递进或转折(3)表声音延长 (4)表插说或中断。省略号:(1)表内容的省略(2)表静默或思考(3)表语

8、言的中断(4)表说话断断续续(5)表话未说完,语意未尽14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首先:现在的考试很少分着考“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提“句子的作用? ”都是包含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两者很难分开来答。比如:”为下文做铺垫”是一种“结构”上的作用,但实际答题时需要答“为下文写什么(具体内 容)做铺垫”才给满分。而那个“什么”就是在内容上的作用。句子在开头的作用:引起下文(引出正文)引领下方(注意和引起下文不同)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天气环境等)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点明中心(又叫主旨)句子在文章中间的作用: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承上启下照应标题照应开

9、头句子在文章结尾的作用:总结上文(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揭示主旨)强调中心升华中心(升华主题)注意 以上三种 不能同时出现发人深思,留给读者思考的余地照应标题照应开头(就 是 首尾响应)特别注意:如果你问的是语文阅读中的“句子的作用? ”通常按这样的格式回答:划线句子 运用了()方法,写出了()内容,表达了()中心。那个“中心”又包括:作者的思想情感、人物的性格品质,及为下文做铺垫等。15、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16语言特点评价用词:准确、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富有 感染力等。17、围绕短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或感受:答题模式:1、先用1句话概括出自己的

10、看法或体会,如:我认为.或我的观点是2、再用2-3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讲道理。语文阅读解题技巧写人:1.总结文章内容: 熟悉文章内容是什么,写作顺序是什么,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 情。答:本文通过记叙.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或者通过对描写与记叙,表现了 (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像 一样的人或具有这样品质的人 )表达了作者对赞美(欣赏、批判、讽刺),抒发了作者又t .(喜爱、赞美、批判、.)的感情。2、句子作用:结构上:总领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承上启下、线索内容上:清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点明中心、深化燃题答:这句话运用了拟人、比喻、夸张、

11、象征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 突出表现了体现了作者对的思想感情,为下文做铺垫(引起下文、 承上启下、点名中心) 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与进行对比,深刻的表达 工作者样的思想感情。为下文做铺垫(引起下文、承上启下、点名中心一)这句话运用了衬杆(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对的描写,从侧面衬托 工的思想感情/人物的,性格/为下文做铺垫(引起下文、承上启 下、点名中心)本文运用了叠词(反复、反问),加强语气,强化感情,增强语言的表达 效果。为下文做铺垫(引起下文、承上启下、点名中心)3、句子中描写的作用:答:通过场面描写(景色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侧面描写、

12、),渲染了气氛,烘托了的精神、性格、心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 情节做了铺垫,突出了主题。答:通过对人物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形 象生动的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答:自然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答: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 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 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4 .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

13、(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 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 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5 .文中的某个词能否删去或互换:答: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的情况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 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不行,因为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

14、现象到本质)规律 不一致不行,因为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 不能互换6 .题目作用:(1)点明了说明对象;(2)突出了说明对象的特征;(3)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结尾作用:(1)总结全文,(1)照应题目或开头或/上文;(2)总结全文,点明中 心或深化中心,突出了某某中心 ;(3)引起读者思考,发人深省。写景:1 .领会写景的作用和写物的目的: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以“状物”为主记叙文,往往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2 .写景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由上到下、由远到近)、观察顺序。3 .句子作用:通过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样的景色,赞美了,表达了样的思想感情.4 .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答:文章通过运用 修辞手法,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写,突出了景 物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5 .句子中词语的作用:答:生动形象,突出了景色如梦幻般的优美,变化莫测6 .景色的描写方法: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作用:突出表现了景物 的特点,为下文对的描写做铺垫。大全浅谈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方法当前的各样语文考试中,阅读和作文占了绝大部分的分值。所以有“得阅读与作文者得天下”的说法。这种命题思路是根据国家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