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6517333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人们常说四书五经,同学们知道“四书”指的是那四书吗对,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一起看看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欢迎查阅!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1、掌握“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顺接和转接。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课时安排:

2、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们常说四书五经,同学们知道“四书”指的是那四书吗对,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书中的论语。 二、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解释题目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题目,什么是“论语”,请同学们看到课文的注解1,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什么呢很好,把它画出来。 “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论语”就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2、作者简介 好,我们现在来看一下作者:孔子,请同学们看

3、到注解一,从这里我们又可以知道孔子的什么信息很好,用笔画出来。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与孟子并称“孔孟”,其中,孔子被称为“圣人”。 三、整体感知 1、诵读 全班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 2、检查作业(扫除语言障碍,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读音 论()语 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 )诲女知之乎() 是知( )也罔( )殆( )而内自省( )也 默而识之( ) 何有于我哉 ( ) 字词的解释(投影字词与重要句子的翻译) a.要学生概括这篇文章的通假字(“说”通“悦”(愉快) “女”通“汝”(你)“识”通“志”(记住)“知”通“智”(智慧) b.总结“而”的用法 “而”字是个连词,它的基本用法有

4、两种,顺接和转接。课文中哪些是表顺接的,哪些是表转接的 明确:表顺接的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敏而好学、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表转接的有: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思而不学、学而不厌。 重要句子的翻译 全文的翻译 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精读品味 1.课文里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明确:谈学习态度的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谈学习方法的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等。 2.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明确: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3.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

5、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例1: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例2: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4.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明确: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学,指礼、乐、射、御四门课;习,指实习。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实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

6、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惫。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知识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识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五、讨论交流 1、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六、总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

7、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七、布置作业 1.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读书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论语八则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 了解文章在选材上以小见大的特点; 2、学习通过圈划、点评等方法来研读课文,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通过朗读品味水乡人们的闲情雅致; 3、感受作者从品茶中寻觅到社会的变革,祖国的繁荣富强,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开门7件事,柴、米、油、盐

8、、酱、醋、茶。饮茶是人们生活中很普遍的一件小事。虽然饮茶是一件小事,但是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琴、棋、书、画、诗、酒、茶中的茶却早以被人们定为 “7艺”之一的必修科目。作者为什么要从茶这样的小事写起呢作者写这样小事的目的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第3课水乡茶居看一看作者杨羽仪是如何写茶这件小事的。请把书翻开到24页 二、初步感知课文 课文第一句话说“在广东水乡,茶居是一大特色。” 教师提问:速阅读课文,茶居的特色体现在哪4个方面在这些方面茶居的特点是什么 完成下面表格。 特点 茶居的建筑 茶居的名字 茶居的茶具与茶食 叹茶 分布广规模小 建筑古朴典雅 建筑小瞧玲珑 半临河半临岸 斯文典雅

9、一盅两件 慢饮 教师提问:细阅读2自然段,圈画作者在哪些方面对茶居的特点进行了比较说明完成下面表格。 变化前 茶居的建筑 茶居的名字 茶居的茶具与茶食 叹茶 - 居、室 铁壶、粗枝大叶、不怎么好吃 - 变化后 多用混凝土水榭结构、砖木结构、竹寮结构 楼、室、座 瓷壶、名茶、决非次品 - 教师提问:作者通过对茶居前后的变化进行比较,其作用和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鲜明突出了水乡的变化。 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要鲜明的突出水乡外在的变化这个问题我们先放一放。一会回过头来回答这个问题。 三、研读叹茶部分 水乡茶居除了在建筑上,名字上,茶具茶食上有特色外,茶客的叹茶也是很有特色的。(过渡) 教师提问:“叹

10、”茶的“叹”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叹”字,是广州方言,含有品味和享受之意。 作者认为,“叹”茶的兴味,未必比酒淡些,它可以达到“醺醺而不醉”的境界。“醺醺而不醉”的境界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首先由老师朗读下课文第7自然段的景色描写部分,同学们来感受下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境界。(过渡) 教师朗读课文。 学生品味“醺醺而不醉”的境界 教师提问:“醺醺而不醉”的境界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 学生回答:美,自然,闲适,高雅,清幽,神秘,如仙境一样。 学生活动:朗读课文,从中感受美,自然,闲适,高雅,清幽,的境界 教师活动:教师指点 四、课文主题把握 正是这种美,自然,闲适,高雅,清幽,神秘,如仙境一样的境界才会使

11、得 “此情此景,倘遇幽人雅士,固然为之倾倒。酿出生活中的诗。”(过渡) 教师提问:茶客在叹茶过程中除了享受“醺醺而不醉”的美景外还有那些活动 学生回答:闲谈 教师提问:茶客们闲谈,都谈了哪些内容请同学默读课文第9自然段用笔圈画出茶客们谈论的内容。 学生活动:默读圈画茶客们谈论的内容。 教师提问:客们为什么选取这些内容来谈论谈论这些内容目的意义何在请结合老师给同学们播放的一段影音材料来思考。 五、以下见大的写作方法 茶居的建筑 茶居的名字 茶居的茶具与茶食 叹茶 特点 分布广规模小 建筑古朴典雅 建筑小瞧玲珑 半临河半临岸 斯文典雅 一盅两件 慢饮 变化前 - 居、室 铁壶、粗枝大叶、不怎么好吃

12、 - 变化后 多用混凝土水榭结构、砖木结构、竹寮结构 楼、室、座 瓷壶、名茶、决非次品 - 对比的作用 五、总结课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作者并没有面面具到的谈论我们祖国的发展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祖国的繁荣富强。作者只是选取生活中的一个茶居,一个水乡茶居,一个广东水乡茶居他在建筑上的变化,名字上的变化,茶具与茶食的变化来反映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虽然广东水乡茶居只不过是社会的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但是它却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真实的缩影。 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诸如祖国、生命之类的抽象的作文题,这类题目范围很大,看起来可以有很多话来写但一动笔就发现脑子里掌握的东西全是些大道理,写出来

13、空洞无物,跟政治书上的观点一样,一点作文的味道都没有。怎么办你可以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什么是以小见大的方法就是采用小的事情来表现大的主题的写作方法,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六、拓展练习 七、作业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