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考研辅导资料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96320353 上传时间:2023-03-21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考研辅导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生理学考研辅导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生理学考研辅导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生理学考研辅导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生理学考研辅导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理学考研辅导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考研辅导资料(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1. Afferent collateral inhibition:传入侧枝性抑制,指在一个感觉传入纤维进入脊髓后,一方面直接刺激某一中枢神经元,另一方面发出其侧枝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然后通过抑制神经元的活动转而抑制另一中枢的神经元。22. axoplasmic transport:轴浆运输,是指神经元胞体与轴突之间经常进行的物质运输和交换。1.试述中枢抑制发生的机制。考点突触的抑制的特征。解析反射活动所以能协调地、精确地进行,就在于中枢内除有上述的兴奋活动外,还具有抑制活动。兴奋和抑制是中枢活动的基本过程,二者的对立统一是反射活动协调的基础。现在一般认为,中枢抑制过程产生的部位主要在

2、突触,故中枢抑制实际上就是突触抑制。一般将突触抑制分为两种:(1)突触后抑制:它是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活动引起的一种抑制,即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与后继的神经元构成抑制性突触。这种抑制的形成是由于其突触后膜产生超极化,出现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呈现抑制状态。因此,突触后抑制又称为超极化抑制。一个兴奋性神经元不能直接引起其他神经元产生突触后抑制,它必须首先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通过它转而抑制其他神经元。突触后抑制在中枢内普遍存在。(2)突触前抑制:它是通过轴突轴突突触的活动引起的一种抑制。它的形成是由于轴突末梢持续地去极化,以致神经冲动由突触前神经元传至轴突末梢时,递质释放量减少,不容

3、易甚至不能引起突触后的神经元兴奋,这并不是突触后膜产生了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而是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减弱。由于这种抑制的发生是突触前轴突末梢发生了极化,故它又称为去极化抑制。在中枢内,突触前抑制广泛存在,尤其发生在各级感觉传入途径中。它对调节感觉传入有重要作用。同时,也直接影响着传出效应。2、试述肌紧张的发生机制与高级中枢调节。考点神经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肌紧张的原理。解析正常体内的骨骼肌纤维经常在轮流交替收缩,使骨骼肌处于一种轻度的持续收缩状态,产生一定张力,这种张力就称为肌张力或肌紧张。如果骨骼肌的这种持续收缩增强或减弱,就称为肌张力增高或减低。肌张力的本质就是紧张性牵张反射。如果破坏它反射弧的

4、任何一部分,即可出现肌肉松弛,肌张力消失,身体的姿势无法维持,故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姿势反射的基础。肌紧张产生的机制有二:(1)正常人体骨骼肌的两端都附着在骨上。由于重力作用,对骨骼肌具有轻度牵拉作用,刺激了肌梭螺旋状感受器,反射性地使梭外肌纤维发生轻度收缩,从而产生一定的肌张力。(2)运动神经元在高位中枢的影响下,经常有少量冲动到达梭内肌,使它发生轻度收缩,冲动沿肌梭传入纤维传入脊髓,通过运动神经元发出少量传出冲动,使梭外肌发生轻度收缩。这一反射途径称为环路。它对进一步调节紧张性牵张反射具有重要意义。肌紧张与腱反射的反射弧基本相似,传入神经纤维经背根进入脊髓灰质后,直达前

5、角与运动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它的感受器也是肌梭,但中枢的突触接替不止一个,是多突触反射,其效应器是肌肉内收缩较慢的慢肌纤维成分。3、试述反射弧的中枢部分兴奋性传布的特征。考点反射与反射弧。解析反射弧中枢部分的兴奋传递,不同于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其基本原因在于中枢部分兴奋传递必须经过一次以上的突触接替,故反射中枢的兴奋传递比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要复杂得多。其特征如下:(1)单向传递冲动通过突触时,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向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传递,而不能逆向传递,这就保证了反射活动有规律地进行。(2)中枢延搁冲动通过中枢部分较慢,耽搁时间较长,称为中枢延搁。因为突触传递需要经历递质的释放、扩

6、散及后膜受体结合等环节而发挥作用,反射活动通过的突触数目越多,中枢延搁时间也就越长。(3)总和在反射过程中,由单根传入纤维传入的单一冲动到达中枢,一般不能引起反射活动。但通过若干条纤维同时把冲动传至同一个神经元或一条纤维有若干个冲动。连续传入,就能够引起反射活动,这种现象称为总和。前者称为空间总和(或同时性总和),后者称为时间总和(或继时性总和)。(4)后放在反射活动中,刺激停止后,传出神经仍可在一定时间内继续发动,这种现象称为后放。中枢内神经元的环路式联系是后放的结构基础。(5)扩散若以适宜强度刺激与某一反射有关的感受器,一般只引起较局限的反射。若刺激部位不变,只增强刺激强度,引起较广泛的活

7、动,称为反射的扩散。辐散式联系是扩散的结构基础。(6)易疲劳、易受内环境及某些药物的影响 中枢内轴突末梢反复受到较快频率刺激时,突触后神经元发放冲动的数目便逐渐减少,这一现象称为突触传递的疲劳。它可能与递质的合成赶不上消耗速度有关。易疲劳性是防止反射中枢活动过度的一种保护性机制。缺氧、血液pH的变化或咖啡因、茶碱等均可影响中枢神经元的兴奋性。4、简述交感和副交感系统的结构及功能特点。考点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自主神经系统。解析调节内脏活动的神经结构总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也称为内脏神经系统。按其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又可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两大部分。前者起源于整个胸段脊髓和腰段脊髓1

8、3节的灰质侧角;后者起源于脑干内第、对脑神经的神经核,以及骶段脊髓24节相当于灰质侧角的部位。 从中枢发出的神经纤维并不直接到达效应器官。在到达效应器官之前,它必须先进入一个外周神经节中换一次神经元,由节内神经元再发出纤维支配效应器官。由中枢发出到神经节的纤维称为节前纤维;由节内神经元发出到效应器官的纤维称为节后纤维。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短,节后纤维长;而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很长,节后纤维很短。一根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可与十余个节内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而一根副交感神经纤维只与12个节内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故刺激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时,发生的反应比较广泛;刺激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时,反应比较局限。大多数器官

9、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的双重神经支配。有些器官如肾上腺髓质、汗腺、坚毛肌、皮肤和肌肉的血管等,只接受交感神经支配。两者功能比较:器官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经循环器官心跳加快加强,腹腔内脏血管、皮肤血管以及外生殖器血管收缩,脾收缩,骨骼肌血管收缩或舒张心跳减慢,心房收缩减弱,部分血管(如软脑膜,外生殖器血管)舒张呼吸器官支气管平滑肌舒张分泌粘稠唾液、抑制胃肠运动与胆囊活动,促使括约肌收缩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粘液分泌增多分泌稀薄唾液,促进胃液、胰液、胆汁分泌、促进胃肠运动和胆囊收缩,促使括约肌舒张泌尿生殖器官膀胱逼尿肌舒张,括约肌收缩;有孕子宫收缩,无孕子宫舒张膀胱逼尿肌收缩,括约肌舒张眼瞳孔扩大,睫状肌松弛

10、,提上睑肌收缩瞳孔缩小,睫状肌收缩,促进泪腺分泌,皮肤竖毛肌收缩,汗腺分泌促进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内分泌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激素5、什么是神经递质?一个化学物质被确认为神经递质应符合哪些条件?考点神经递质。解析神经递质是指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它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一个化学物质被确认为神经递质,应符合下列条件:(1)在突触前神经元内具有合成递质的前体物质和合成酶系,能够合成这一递质;(2)递质储存于突触小泡以防止被胞浆内的其它酶系所破坏,当兴奋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小泡内递质能释放入突触间隙;(3)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出后膜的特殊受体,发挥其生理

11、作用,人为模拟递质释放过程能引起相同的生理效应;(4)存在使这一递质失活的酶或其它环节;(5)用递质拟似剂或受体阻断剂能加强或阻断这一递质的突触传递作用。6、自主神经对心脏活动有何影响?分析其机制。考点心脏的神经功能调节。解析心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心受心迷走神经和心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1)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起始于延髓的心迷走神经,其节后纤维支配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及其分支,心室肌也有少量心迷走神经纤维支配。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是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抑制心的活动。表现为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房室传导速度减慢,甚至出现传导阻滞,引起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2

12、)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心交感神经起始于脊髓胸段(T1T5)侧角神经元,其节后纤维支配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和心室肌。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加强心的活动。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房室传导速度加快,引起心输出量增多,血压升高。7、何谓referred pain?有何临床意义?考点痛觉的病理生理:内脏痛和牵涉痛。解析referred pain:牵涉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身体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例如阑尾炎的早期,疼痛常发生在上腹部或脐周围;心肌缺血或梗塞,感到的疼痛来自心前区、左肩和左臂内侧皮肤;胆囊炎、胆石症时涉及右肩部疼

13、痛等。大多数内脏疾患都可有这种牵涉痛的现象,在临床上,正确认识牵涉痛对某些疾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产生牵涉痛的原因,可能是患病内脏与被涉及体表皮肤的传入纤维,由同一后根传入脊髓后角换元,患病内脏的传入冲动,或提高了相应中枢的兴奋性并向周围扩散,或和涉及体表部位的传入冲动共用了一个中间神经元,使大脑皮层将内脏痛觉冲动的传入信息,误认为是来自皮肤而产生了牵涉痛。8、 简述下丘脑的生理功能。考点内脏活动的调节:下丘脑。解析下丘脑与边缘前脑及脑干网状结构有紧密的形态和功能联系,共同调节内脏的活动。下丘脑是较高的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它能把内脏活动和其他生理活动联系起来,调节体温,营养摄取,水平衡,内分

14、泌,情绪反应,生物节律等生理过程。(1) 体温调节:视前区下丘脑前部存在着温度敏感神经元,他们既能够感受所在部位的温度变化,也能对传入的温度信息进行整合。当超过或低于调定点,(正常时约为36.80)水平,即可通过调节散热和产热活动使体温能保持稳定。(2) 水平衡调节,下丘脑控制摄水的区域与和控制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核团在功能上有联系,两者协同调节水平衡。抗利尿激素在下丘脑视上核和视旁核内的神经分泌大细胞所合成,神经内分泌颗粒沿下丘脑垂体束纤维以轴浆运输方式抵达并贮存于神经垂体 。(3) 对腺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 下丘脑内有些神经分泌小细胞能合成调节腺垂体激素的肽类物质,称为下丘脑调节肽。包括促甲状腺

15、素释放激素,促性腺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生长素释放激素,生长素释放抑制激素,催乳素释放因子,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因子和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抑制因子。(4)生物节律控制 机体内的各种活动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节律称为生物节律。任何动物的生物节律,按其频率的高低,可分为高频,中频,低频三种节律。日周期是最重要的生物节律。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可能是日周期节律的控制中心。9、试述植物神经系统的递质、受体及递质的灭活方式,并各列出一种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考点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失活。解析递质:是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器细胞上的受体,引致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一些化学物质。受体是指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如递质,调质,激素等)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位于细胞膜上的受体是带有糖链的跨膜蛋白质。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产生生物效应的化学物质称为激动剂,只发生特异性结合,但不产生生物效应的化学物质则为拮抗剂。递质作用于受体产生效应后很快被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