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对创设教学情境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6119942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下对创设教学情境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课程下对创设教学情境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课程下对创设教学情境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课程下对创设教学情境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课程下对创设教学情境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下对创设教学情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下对创设教学情境(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新课程下对创设教学情境“热”的思考 情境创设成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教师的主要追求,几乎所有的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都是从情境引入。毫无疑问,在教学时情境有时是必要的,因为好的情境可使枯燥的、抽象的数学课堂教学会变得生动、活泼、充满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与思考,有效地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应用,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情感的陶冶起到一举多得的效能作用。但是,创设情境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之一。当下课堂教学是否每一节课必须要用情境来包装,如何紧扣教学内容、突出重点、讲究实效创设情境?情境创设是否符合真实生活?应该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等这些问题,如果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2、不能正确把握、科学而合理的创设,就会适得其反,事与愿违。由此,笔者从听过和上过较多的研究课中颇有一些粗浅的认识。思考一、如何紧扣教学内容 ,突出重点,讲究实效来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情境已成为当前数学教师煞费苦心的一件事,数学课堂特别是在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中,创设情境似乎成了落实新课程的代名词。甚至,有的教师达到了“无情境”不入课堂的境地,其实这要有个“度”,无“度”的限制,往往会造成失之过滥,得不偿失。 案例 一位教师在教学角的认识课前“引入”教学片断。师:(课件出示小棒长、短各2根)小朋友,用这4根小棒可以摆成什么图形?请动手摆一下。学生动手摆的同时,教师也同时操作课件。问:是不是摆成了

3、跟老师一样的图形?它是什么呀?生:长方形。师:对,长方形。师:请拿掉一根,摆成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生:是三角形。师:是不是会出现下面这两种情形?边操作课件边说:拿掉这根长的,剩下这个图形(鼠标指图),是吗?师:再从摆好的三角形中,拿掉一根,其他的别动,又会剩下怎样的图形?生哄乱一片。师:拿掉这一根,剩下这个图形,对不对?拿掉这一根,剩下这个图形?拿掉这一根剩下.分析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该教师的意图显而易见,由长方形 三角形 角。想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角与他们熟识的图形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又在认识角后,在长方形和三角形中找角。课后在谈到这段引入环节时,该教师说他是为了寻找有新意的引入环节而想了许久才

4、想到设计这一与众不同的导入方式。这一环节许多数学教师也在为寻找生活原型而挖空心思,似乎找不到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就无法进行教学,尤其是公开课。我们应该知道,情境的创设更多的是成为数学教学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手段。一个短小的故事、几个富有思考性的问题、一次操作、一次实践活动等都会唤起学生参与的热情,激活他们的思维,目的是为了他们更好的学习新知,而不是为营造表面的情境而“作秀”。为此,在情境的创设、知识的展开与巩固练习时都必须注意两点:一是情境的创设要讲究实效性。情境既可以来源于学生生活,也可以来源于数学本身。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有多种多样的,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如上述案

5、例,教师可以采用问题情境,出示三角尺,问:为什么叫它三角尺?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角?你认为我们数学中的角是怎样的呢?这样的情境自然流畅,有利于学生的观察、猜测与思考等数学活动的展开,也用不着课前在这上面花较多的时间。二是创设情境必须目的明确。如果是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就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且非常具体,要有新意和启发性。这样学生就能理解问题的含义,才有可能去探索、思考和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从生活情境中及时提炼数学问题,同时,也要防止选取的素材虽然是学生熟悉的,但无助于学生的探究学习,脱离本课教学内容,造成教学时间的白白浪费;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不能把情境的创设作为课堂教学的“摆

6、设”。思考二、应该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 1、情境创设应具有数学味 课改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进行教学,但是,时下许多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却把联系学生生活作为唯一的方法,课堂教学变成了单纯地研究学生的实际生活,过分的淡化了对数学知识的研究。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生活味过浓,数学味越来越淡的教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强调数学教育生活化,不能单纯的理解成为内容的置换,而应是借助现实和有趣的内容沟通生活数学与书本数学的联系,实现二者在更高层次上的整合。案例 (乘法的初步认识 )一课的教学引入片断:师:小朋友们,喜欢去动物园吗 ?学生异口同声:喜欢。师: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

7、去动物园,好吗?生 :好!教师用课件播放了一段动画。师: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生1:动物园里真好玩。生2:动物园里有小动物,还有房子、大树、河流、小桥。生3:我发现小河里有小鱼在游呢。生4:我发现小兔子们的队伍很整齐。生5:我发现小鸟们喜欢站在第三棵树上。.学生们兴趣盎然,争先恐后不断有新的发现。老师在肯定中不断提问:“你还发现了什么?”于是学生不断又有新的发现。这时,教师可能感觉启发无果,于是直接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乘法。分析 这样的数学过程看似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可是冷静的思考一下,这是在上数学课还是在上看图说话?数学应蕴藏着数学规律,一个简单的开头也应提升到数学认识的高度。低年

8、级学生容易偏离数学的本质而关注更多的非数学信息,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调控引导。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可以这样提问:你在图上发现了哪些与数学有关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接着,引导学生:这8只小兔你是怎么数的?可以2只2只的数吗?你还会几只几只地数?用这种几只几只数的方法,你能数一下这儿的9只小鹿吗?.这样既可以很自然地用“几个几”数学知识引出“乘法”,又可以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引导到数学活动中去。事实上,情境作为课堂知识的载体,是为学习数学内容服务的,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与所学数学知识紧密联系,能够让学生触景生思,充分挖掘出情境背后的数学味。2、情境创设应具有高效性创设情境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明

9、确学习方向,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学习新知活动中去,最终顺利的实现教学目标。那种云里来,雾里去,雾中看花,负面干扰因素多,容易让学生绕圈子的情境即使学生似乎颇感兴趣,但也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能,这样的情境能还有价值吗?案例 (求平均数)课前导入,一位老师将学生分成两队后与学生谈话:“老师想了解一下咱们班这两队同学的拍球水平,你们说说怎么办?”在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后,教师肯定了每队选几个代表拍球的做法,并在教室里实际组织了如下活动:学生限时拍球,教师记录两队中每位同学的拍球个数。接着教师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两队中每位同学拍球的个数,哪队同学拍球水平高?你有自己的想法吗?”在全班交流

10、后,教师又以游戏者的角色加入其中拍球水平较低的一队,从而引出“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比什么才算公平”这一问题,并通过辩论得出:“比平均每人拍球的个数才公平”的结论,这样就引出了“平均数”这一课题。分析 本案例中执教教师费尽心机创设的情境,学生虽然很喜欢,他们通过自身的活动引出了“平均数”的概念,学生体验自然十分深刻,的确很符合新课程中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学习的理念,但是,为了引出“平均数”这一课题,不惜花费很长时间来创设情境,这种把一节课的三分之一多的时间花在里面的做法实在是拣芝麻丢西瓜。笔者认为,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以“短、平、快”的形式,且干扰因素少,能够直奔主题,迅速渗入教学内容之中,这样的

11、情境才是有价值的情境,拥有这样情境的课堂才是高效性的课堂。3、情境创设应符合生活真实性案例 (统计)单元中引入“求平均数”的教学片段:师:同学们,我们现在来举行一场跳绳比赛好吗?生:好!师:红队选3人,蓝队选2人,比赛时间10分钟。比赛结果:红队1号跳了35个,2号跳了18个,3号跳了21个。红队一共跳了74个。蓝队1号跳了20个,2号跳了15个。蓝队一共跳了35个。师:哪队获得冠军?生1:红队获得冠军,他们跳的总数多。生2:红队人数多比赛不公平。生3:我认为红队应去掉1人才公平。生4:蓝队增加1人才公平。师:人数不一样到底哪队赢呢?生5:红队跳的总数除以3,蓝队跳的总数除以2。生6:743除

12、不尽,352也除不尽。师:我们就用整数表示结果,结果分别是红24、蓝18。生7:不用除法算,因为红队1号比蓝队1号跳得多,红队2号跳的最少18个,也比蓝队2号跳得多。所以红队得冠军。生8:不用除,只要比总数就可以了。因为红队3人跳的总数是蓝队2人跳的总数的两倍多,所以红队获得冠军。.分析 上述案例教师创设的情境是现场的活动情境,但不能说它是真实的。因为红队3人和蓝队2人举行比赛人数不相等是教师人为设定的;从学生看他们并不认可这样的比赛,认为人数相等比赛才公平、合理。同时教师创设的情境不符合真实生活。如果是同一个年级的几个班所选人数同样多比班的总个数,或者年级全员参赛,各班人数不同就比各班平均每

13、人跳的个数多少。从案例的设计看,教师希望学生发现当红队和蓝队人数不相等,比男女生的总个数是不合理的。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引出“求平均数”的概念。生7采用的办法理由是充分的,生8的办法也是合理的,所以教师面对此情此景显得很无奈。 透视本案例,看似热闹的现场活动情境,却是不真实的,在原有的方法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心理氛围中进入“分别求各队平均每人跳的个数”这个新课题的学习中去,又由于这样的比赛结果具有难预料性和不可控性。生7、生8竟想出了比哪队获胜并不需要求平均数的方法,现场所收集的素材不利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与激发思考。所以,只有灵活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才能和教学目标紧密相联,萌发学生对数学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