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语文补充素材15大禹治水_苏教版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6002105 上传时间:2023-11-0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上语文补充素材15大禹治水_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二年级上语文补充素材15大禹治水_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二年级上语文补充素材15大禹治水_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二年级上语文补充素材15大禹治水_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二年级上语文补充素材15大禹治水_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上语文补充素材15大禹治水_苏教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年级上语文补充素材-15大禹治水苏教版在我国到处都有关于大禹的遗迹和传闻。安徽怀远县境内有禹墟和禹王宫;陕西韩城县有禹门;山西河津县城有禹门口;山西夏县中条山麓有禹王城址;河南开封市郊有禹王台;禹县城内有禹王锁蛟井;湖北武汉龟山东端有禹功矶;湖南长沙岳麓山巅有禹王碑;甚至远在西南的四川南江县还建有禹王宫;而河南洛阳更有大禹开凿龙门的传说。这些遍布中国的大禹遗迹 ,记刻着大禹的丰功和人们的思念。大禹是我国古代伟人中最受人们崇敬的一个。 大禹姓姒si四 ,名文命 ,因治水有功 ,后人称他为大禹 ,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从他父亲鲧gun滚的时候起 ,就开始治水。我国人民与洪水搏斗的古老故事 ,就是

2、从鲧开始的。相传距今约四千多年前 ,我国是尧、舜相继掌权的传说时代 ,也是我国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父系氏族公社时期。那时 ,生产能力很低下 ,生活条件很艰苦 ,有些大河每隔一年半载就要闹一次水灾。有一次 ,黄河流域发生了特大的水灾 ,洪水横流 ,滔滔不息 ,房屋倒塌 ,田地被淹 ,五谷不收 ,人民死亡。活着的人们只得逃到山上去躲避。部落联盟首领尧 ,为了解除水患 ,召开了部落联盟会议 ,请各部落首领共商治水大事。尧对大家说:“水灾无情 ,请大家考虑一下 ,派谁去治水?大家公推鲧去办理。尧不赞成 ,说:“他很任性 ,可能办不成大事。但是 ,首领们坚持让鲧去试一试。按照当时部落的习惯 ,部落

3、联盟首领的意见与大家意见不相符 ,首领要听从大家的意见。尧只好采纳大家的建议 ,勉强同意鲧去治水。鲧到治水的地方以后 ,沿用了过去传统的水来土挡的方法治水 ,也就是用土筑堤 ,堵塞漏洞的方法。他把人们活动的地区搞了个象围墙似的小土城围了起来 ,洪水来时 ,不断加高加厚土层。但是由于洪水凶猛 ,不断冲击土墙 ,结果弄得堤毁墙塌 ,洪水反而闹得更凶了。鲧治水九年 ,劳民伤财 ,一事无成 ,并没有把洪水制服。舜接替尧做部落联盟首领之后 ,亲自巡视治水情况。他见鲧对洪水束手无策 ,耽误了大事 ,就把鲧办罪 ,处死在羽山神话中的地名。随后 ,他又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 ,还派商族的始祖契、周族的始祖弃、东

4、克族的首领伯益和皋陶gao yao高摇等人前去协助。大禹领命之后 ,首先寻找了以前治水失败的教训 ,接着就带着契、弃等人和徒众助手一起跋山涉水 ,把水流的源头、上游、下游大概考察了一遍 ,并在重要的地方堆积一些石头或砍伐树木作为记号 ,便于治水时作参考。这次考察是很辛苦的。据说有一次他们走到山东的一条河边 ,突然狂风大作 ,乌云翻滚 ,电闪雷鸣 ,大雨倾盆 ,山洪爆发了 ,一下子卷走了不少人。有些人在咆哮的洪水中淹没了 ,有些人在翻滚的水流中失踪了。大禹的徒众受了惊骇 ,因此后来有人就把这条河叫徒骇河在今山东禹城和聊城县一带。考察完毕 ,大禹对各种水情作了认真研究 ,最后决定用疏导的方法来治理

5、水患。大禹亲自率领徒众和百姓 ,带着简陋的石斧、石刀、石铲、木耒等工具 ,开始治水。他们一心扑在治水上 ,露宿野餐 ,粗衣淡饭 ,风里来雨里去 ,扎扎实实地劳动着。尤其是大禹 ,起早贪黑 ,兢兢业业 ,腰累疼了 ,腿累肿了 ,仍然不敢懈怠。据考证 ,当时大禹洽水的地区 ,大约在现在的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 ,以及淮河北部。一次 ,他们来到了河南洛阳南郊。这里有座高山 ,属秦岭山脉的余脉 ,一直延续到中岳嵩山 ,峰峦奇特 ,巍峨雄姿 ,犹如一座东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个天然的缺口 ,涓涓的细流就由隙缝轻轻流过。但是 ,特大洪水爆发时 ,河水就被大山挡住了去路 ,在缺口处形成了

6、游涡 ,奔腾的河水危害着周围百姓的平安。大禹决定集中治水的人力 ,在群山中开道。艰苦的劳动 ,损坏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损失就更大 ,有的被山石砍伤了 ,有的上山时摔死了 ,有的被洪水卷走了。可是 ,他们仍然毫不动摇 ,坚持劈山不止。在这艰辛的日日夜夜里 ,大禹的脸晒黑了 ,人累瘦了 ,甚至连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 ,脚指甲也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 ,但他还在操作着、指挥着。在他的带动下 ,治水进展神速 ,大山终于豁然屏开 ,形成两壁对峙之势 ,洪水由此一泻千里 ,向下游流去 ,江河从此畅通。大禹用疏导的方法治水获得了成功。原来 ,黄河水系有主流、支流之分 ,如果把主流加深加宽

7、,把支流疏通 ,与主流相接 ,这样就可使所有支流的水 ,都归主流。同时 ,他们把原来的高处培修使它更高 ,把原来的低地疏濬使它更深 ,便自然形成了陆地和湖泽。他们把这些大小湖泽与大小支流连结起来 ,洪水就能畅通无阻地流向大海了。大禹指挥人们花了十年左右的功夫 ,凿了一座又一座大山 ,开了一条又一条河渠。他公而忘私 ,据说大禹几次路过家门 ,都没有进去。第一次他路过家门口 ,正好遇上妻子生孩子 ,大家劝他进去看一看 ,照顾一下 ,他怕影响治水 ,没有进去;又有一次 ,他的孩子看见了父亲 ,非常快乐 ,要大禹到家里看一看 ,他还是没有进去。他把整个身心都用在开山挖河的事业中了。治水成功之后 ,大禹

8、来到茅山今浙江绍兴城郊 ,召集诸侯 ,计功行赏 ,还组织人们利用水土去开展农业生产。他叫伯益把稻种发给群众 ,让他们在低温的地方种植水稻;又叫后稷ji教大家种植不同品种的作物;还在湖泊中养殖鱼类、鹅鸭 ,种植蒲草 ,水害变成了水利。伯益又改良了凿井技术 ,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开展 ,到处出现了五谷丰收、六畜兴旺的景象。大禹因治水有功 ,被大家推举为舜的助手。过了十七年 ,舜死后 ,他继任部落联盟首领。后来 ,大禹的儿子启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因此 ,后人也称他为夏禹。夏禹死后就葬在茅山 ,后人因禹曾在这里大会诸侯 ,计功行赏 ,所以把茅山改名为会稽山。这就是绍兴大禹陵的由来。而今的禹陵背负会稽山 ,面对亭山 ,前临禹池。1979年重建大禹陵碑亭一座 ,飞檐翘角 ,矗立于甬道尽头。内立明朝人南大吉书写的“大禹陵巨碑一块。亭周古槐蟠郁 ,松竹交翠 ,幽静清雅。亭南有禹穴辨亭和禹穴亭 ,是前人考辨禹的墓穴所在之处。大禹为民造福 ,永远受到华夏子孙称颂 ,大禹刻苦耐劳的精神 ,永远为炎黄后裔思念。人们来到绍兴 ,总忘不了去市东南的大禹陵观瞻。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