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调研汇报四篇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5859248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8.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扶贫调研汇报四篇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扶贫调研汇报四篇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扶贫调研汇报四篇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扶贫调研汇报四篇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扶贫调研汇报四篇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扶贫调研汇报四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扶贫调研汇报四篇(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扶贫调研汇报四篇 一、概述*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的牧业旗。全旗共辖8个苏木镇;161个嘎查(村),其中以牧为主的嘎查90个、以农为主的村71个;568个村民组(独贵龙);总人口17.85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12.76万人。6月末,全旗牲畜总头数198万头(只),但贫困农牧民(未处理温饱和低收入人口)人均喂养牲畜仅3羊单位。*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关键旗,经过多年的扶持和发展,全旗的贫困程度虽有所减轻,但受自然灾难、地理环境、人口素质、农牧业基础设施情况等影响,贫困面还比较大,贫困程度还比较深,到底仍有42个贫困嘎查村,占全旗嘎查村总数的26%,未处理温饱人口1.68万人,低收入人口2.

2、11万人,分别占农牧业总人口的13.2%和16.5%,无浇灌饲料地或人均不足1亩水浇地2.7万人,占农牧业总人口的21%,尤其是牧区无畜少畜户(人均不足5个羊单位)人口2.2万人,占农牧业总人口的17.2%.。二、致贫返贫的关键原因、影响原因及存在问题(一)致贫返贫的关键原因:现在,在牧区贫困户中致贫返贫的关键原因有以下六种情况:一是因病致贫,比如因家中一人或几人患了一个需长久医治的疾病,每十二个月需花费不少医药费而贫困,约占贫困户的50%;二是因灾致贫返贫,关键是长久的自然灾难使生产生活基础条件得不到改进,收入低,加上底子薄,没有其它收入,生产性收入只能维持基础生活而致贫,约占贫困户的25%

3、;三是因学返贫,关键是学杂费逐年增高,一个学生从小学读完大学就得需要几万甚至十几万元,不但大学的学费居高不下,就中小学的杂费也让部分农牧户难以承受,尤其是多年学校大量合并,多数自然村全部没有小学,很多小学生和学前班孩子全部需要家长陪读,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开支全部很大,一个小学生一年也需要几千元的费用。约占贫困户的10%;四是因残致贫,有些家庭的关键劳动力致残或是残疾人,因不能从事正常的劳动,更不能去谋取发家致富的很复杂的事情而致贫,约占贫困户的5%;五是懒惰致贫,一家人不好好种地养畜,更不会去勤劳致富,一年到头等救助而贫困。约占贫困户的5%;六是其它原因致贫返贫,如孤寡、借贷等原因致贫返贫,

4、约占贫困户的5%。(二)影响和制约贫困农牧民脱贫解困的关键原因及存在问题1、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难频繁。右旗自古以来就有“旱巴林”之称,十年九旱,低山丘陵面积较大,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难十分频繁。1995年秋,全旗遭受百年不遇旱霜冻,农作物受灾面积达41.9万亩,返贫人口达1.02万人;1998年7月全旗遭受特大洪涝灾难,直接造成经济损失1.61亿元,返贫人口达3.07万人;8月16日遭受6.3级地震,连续时间30多秒,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250万元,返贫1.87万人;春旱十分严重,6月20日以前降水量不足10毫米;更是多灾之年,不但碰到了30年不遇的夏秋连旱,而且在9月5日至9月

5、8日,北部的4个苏木镇又遭受严重的雪灾和霜冻,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148.5万元,11月3日又发生了4.2级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31.4万元,估计总返贫人口2万人左右。同时,全旗有近5万多人生活在布病、地甲病、结核病、高氟水等地域,致病患者多达1.3万人,因病致贫现象较多。2、农牧业基础建设微弱、生产单一,抵抗自然灾难能力差。右旗现在有耕地面积62.25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为15.55万亩,人均1.21亩,关键集中在东南部西拉沐沦河北岸的冲击平原,这一地域履盖1个苏木、2个镇1万多人。多年来,全旗的扶贫开发工作关键以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但应对连年频发的旱灾、洪灾、雹灾、早霜等自然灾难的能

6、力依然不强,这些不但制约了农牧民增产增收,并易所以而致贫、返贫。截止底,全旗仍有三分之一的贫困独贵龙仍是以养牧为主,其它收入基础没有,生产生活全部靠卖畜,至今还有无畜户或少畜户(人均不足5个羊单位)5400多户。3、农牧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程度差。伴随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调整的比重日益增大,对于一家一户以分散经营方法为主而文化素质偏低的农牧民来讲极难对很多的市场信息做出正确的判定,假如同一品种的农畜产品在某一阶段的供给大量增加,而我国需求增辐不大,产品不能大量出口时,农牧民收入就会大幅降低。和此同时,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用于农牧业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大量涌

7、现,要求农牧民加强这方面技术的学习,并将其利用到生产经营中来,绝大部分农牧民则无所适从,极难把优秀适用且市场需求空间较大的新品种和技术利用到生产经营中来。另外,部分贫困地域农牧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信心和干劲。4、牲畜分配不均,牲畜占有量差距大。牲畜是牧民基础的生产生活资料,但多数地域牲畜分配不均,多的多少的少,据统计,全旗18.5%的养畜大户喂养着全旗70%的牲畜,如岗根苏木张勇一家4口人,喂养700多只羊,人均175个羊单位。而贫困农牧民(未处理温饱和低收入人口)人均喂养牲畜仅3个羊单位,还有一部分无畜户。5、劳务经济发展缓慢,富余劳动力比较多。劳务

8、经济发展缓慢,伴随农牧业机械化程度的不停提升,使原来大量的手工劳作被机械替代,就使一大部分农牧民从以往的生产劳动中摆脱出来,形成大量劳动力闲置。现在,全旗有闲置劳动力达3.5万人之多,但因为受传统观念和语言等多个原因的影响,劳务输出量不大,仍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力不能得到合理利用,加上多年禁牧舍饲又使大量的剩下劳动力重新返回牧业生产中,劳务输出难度大。每十二个月组织输出人数在1万人左右。6、牧区生产生活支出高,成本大,收入不稳定。一是牲畜这种生产资料的生命性决定了牧区含有人畜双重消费的特点,尤其是一遇灾年,需要购置大量饲草料,出现成本大于销售的现象。同时,禁牧舍饲也加大了牲畜喂养的成本。二是因为牧

9、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牧民在教育、医疗、交通、水电、食品等方面消费较高,年人均达1264元,占纯收入的52%。三是和农区建设相比,国家对草原建设投入较少,畜牧业基础建设欠帐较多,需要建设投入较大,牧民自己无力负担。加强畜牧业基础建设,转变畜牧业经营方法,是提升农牧民收入的先决条件,是实现可连续发展的唯一路径。四是扶持牧户所需投入较大,如每户建一处草库伦(6000元),扶持10个羊单位母畜(3000元),每户需投入9000元。据统计,全旗1128元以下收入的牧户有17285户,约需投入1.5亿元。五是右旗属高寒低温区,且连续时间长,取暖时间长达6个月,牧民维持基础生存状态所需开支较大。7、公共设

10、施落后,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全旗每百平方公里有乡镇0.078个,每百平方公里有等级公路4.2公里,每百平方公里有医疗机构(含医疗点)0.25个,每百平方公里有中小学1.04个。二分之一以上的嘎查村不通电话。尽管各嘎查村已经通电、通路,但村路质量还有待于提升,电质量和电价仍存在很大的城镇差异。同时,又是地甲病、氟病等地方病区,全旗病区人口达4万多人,占农牧民人口总数的34.6%。8、扶贫开发资金投入不足。,每个“千村扶贫开发工程”的嘎查村3年投入资金20万元,项目只能覆盖12个独贵龙组,发展浇灌饲料200400多亩地。如财政扶贫资金项目中直接到村到户资金额为213万元。项目覆盖人口3万人。人均只有

11、71元,远远不能达成处理温饱问题的要求。这么只能处理极少一部分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另外,因为牧区农牧户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路途较远,项目建设成本相对其它农区就高部分,费用大部分。三、牧区扶贫开发中值得借鉴的部分做法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关键坚持开发式扶贫和到村、到户标准,以处理贫困人口温饱和实现低收人口稳定增收为目标,关键实施了整村推进扶贫,世行贷款扶贫,产业化扶贫,移民扩镇扶贫、科技扶贫,社会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项目,并做了大量的工作,也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为立即改变贫困地域的生产生活条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实现全方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发明了基础条件。部分好做法、好经验

12、值得在以后工作中借鉴和继续应用。1、整村推进扶贫项目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资金投入分散,扶贫成效不显著的问题。从起实施整村推进扶贫项目,本着“渠道不变、投向不乱、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标准,整合各项扶贫资金,集中投入,配套使用,加大了对关键嘎查村项目实施的投入力度。2、产业化扶贫项目从调整产业结构出发,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一是经过扶持培育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增强其辐射和带动作用,主动引导龙头企业和贫困农牧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合作共赢关系,最大程度地降低贫困农牧民进入市场的风险。二是围绕主导产业的发展加大了对种养殖基地的建设,关键扶持培育出部分扶贫专业村、专业小区,经过产业化建设,使

13、小区(专业村)的贫困农牧民实现脱贫致富。3、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是加紧贫困地域劳动力转移,实现“降低农牧民,富裕农牧民”,的新的战备性扶贫方法。充足利用现有的教学,以“定单培训”方法经过各培训机构对那些收入低、生活困难、含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壮年劳动力进行非农职业技能培训,让她们真正掌握一门实用技术,从而达成“培训一人,转移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4、科技扶贫在扶贫开发过程中,尤其是项目建设中起到了主要的作用。不论是在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全部离不开优秀实用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持和确保,离不开科技和科技结果的转化。5、社会扶贫对扶贫开发工作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是一项社会性工作,不是一个部门、一

14、个单位或一个项目能完成的任务,必需动员社会各界力量,让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扶贫工作中来。在这项工作中,市直、旗直各扶贫联络单位全部做了大量的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发挥了主要的作用。四、深入探讨解困措施和扶贫的新路径扶贫开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工作关键和难点摆在了各级扶贫部门工作者面前,深入研究探讨贫困地域的解困措施和扶贫的新路径是一项新的课题,依据多年的扶贫工作经验,鉴于以上牧区贫困户存在的不一样致贫返贫的原因及存在问题,采取不一样类型扶贫方法十分必须。贫困原因不一样,贫困程度不一样,其脱贫的难度也各不相同。对某种原因临时致贫返贫的,如因小孩上学,或盖房娶媳妇而致

15、贫的家庭,当儿女走上工作岗位或儿媳妇娶进门后,这类家庭经过自己艰苦创业,能够在一定时间内脱贫。假如在扶贫工作中再给一定的支持和扶持,这类家庭脱贫速度会更加快。不过,对天灾、人祸等原因致贫的贫困户就不一样了。尤其是部分家里有终年卧病在床需医治的病人,因本身无力也无法从事或找到一个什么职业,那么,脱贫的难度就会相当大。因此,假如不从这些详细方面来研究问题,只是简单沿袭过去的结对挂扶、给钱给物、扶持致富项目等扶贫工作的思绪、措施,只能是治标而不治本。要从根本上处理问题,还必需依据目前贫困户结构对症下药,重新调整扶贫工作思绪。应该全方位、全覆盖的建立、健全一个新的运行机制和政策。以下几个方法仅供探讨。

16、1、对经过扶持能够在一定时限内脱贫的贫困户,应该继续采取“扶”的政策和措施。在过去的扶贫工作中,我们也积累了很多好的做法和宝贵经验,依然能够在这类贫困户扶贫中继续利用。2、对因病、因残等原因致贫的贫困户,脱贫对她们来说极其困难,为此,应该对她们实施特殊的保障政策。一是医保,二是养老保险。由政府出钱,为这些贫困户建立专门的医疗养老保险,确保她们以后过上基础无忧的生活。3、对特殊无正常收入的贫困户来讲,应该以政府为主“养”起来。尽管目前已在农村实施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过,在并未全部覆盖到位、标准较低的情况下,并没有处理她们的温饱问题。所以,要依据这个地域的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最少按满足正常生活需要测算合适的百分比给生活保障。最少帮助她们修建好住房,不再漏风漏雨。另外,再辅之实施社会救助、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