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逻辑自考题-15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5592244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逻辑自考题-15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普通逻辑自考题-15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普通逻辑自考题-15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普通逻辑自考题-15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普通逻辑自考题-15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普通逻辑自考题-1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逻辑自考题-15(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普通逻辑自考题-15(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15,分数:15.00)1. 下列不属于“逻辑”一词在汉语中的用法的是 A.思维规律 B.客观规律 C.自然规律* D.看问题的特殊方法或视角(分数:1.00)A.B.C. VD.解析:解析现在,“逻辑”一词在汉语中有非常广泛的使用,其含义非常丰富。概括起来,主要有:(1)思维规律。(2)客观规律。(3)看问题的特殊方法或视角。(4) 一门研究推理的规律和方法的学问,即逻辑学。2. 概念A、B间,当且仅当对于任一对象 x,若x属于A,则x也属于B;并且存在对象 y,y属于B但不属 于A,则A、B之间存在

2、 A.真包含关系B.真包含于关系 C.交叉关系 D.全异关系(分数:1.00 )A.B. VC.D.解析:解析概念间的真包含于关系是指在概念A B之间,对于任一对象x,若x属于Ao则x也属于B;并且存在对象y, y属于B但不属于A,则A B之间为真包含于关系。3. 如果存在对象x,x既属于A又属于B;存在对象y, y属于A但不属于B;存在对象z,z属于B但不属 于A,则概念A、B之间具有* A.全同关系 B.真包含于关系 C.交叉关系* D.全异关系(分数:1.00 )A.B.D.解析:解析概念A与概念R之间有交叉关系,当且仅当,(1)存在对象x , x既属于A又属于B; (2)存 在对象y,

3、y属于A但不属于B; (3)存在对象z,z属于B但不属于A。4. “所有的奇数都是自然数”这一判断是 A.全称肯定判断B.全称否定判断C.特称肯定判断D.特称否定判断(分数:1.00 )A. VB.C.D.解析:解析全称肯定判断。标准形式为:所有S都是P。全称否定判断,标准形式为:所有S都不是P特称肯定判断,标准形式为:有的S是P。特称否定判断,标准形式为:有的S不是Po5.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这句话意思最不接近的项是 * A.只有己所欲,才能施与人B.若己所欲,则施与人4 C.除非己所欲,否则不施与人 D.凡施与人的都应该是己所欲的(分数:1.00 )A.B. VC.D.解析

4、:解析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是前提中有一个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假言推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规则二是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由此,下面的推理形式是不合逻辑的:q6. “pjq”中,p判断与q判断之间的逆蕴涵关系是 * A.对称且传递* B.非对称且传递* C.禁对称且传递* D.禁对称且禁传递(分数:1.00 )A.B. VC.D.解析:解析“pq”是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其前件假,后件一定假,其前件真,后件可以真,也可 以假,所以q与p可能是逆蕴涵的关系,也可能不是。而逆蕴涵关系是可以传递的。7. 甲、乙、丙、丁是同班同学。 甲说:“我班同学考试都及格了。” 乙说:“丁考试没及格。

5、” 丙说:“我班有人考试没及格。” 丁说:“乙考试也没及格。” 已知只有一个人说假话,则可推断以下哪项断定是真的 A.说假话的是甲,乙考试没及格 B.说假话的是丁,乙考试没及格 C.说假话的是丙,丁考试没及格 D.说假话的是乙,丙考试没及格(分数:1.00 )A. VB.C.D.解析:解析甲做出的是全称肯定判断 SAP,丙做出的为特称否定判断SOP乙和丁做出的均为单称否定判断。显然SAP和SOP为矛盾关系,乙和丁的判断与甲的判断矛盾,与丙的判断不矛盾,又知只有一个人 说假话,可知说假话的必为甲。8. 直接推理形式“ sapIPis”属于什么推理?* A.换质法* B.换位质法* C.换质位法*

6、 D.换位法(分数:1.00 )A.B.C.D. V解析:解析换位法是通过交换前提中主、谓项的位置从而推岀结论的直接推理方法。直接推理形式 “SAP*PIS ”结论的主项和谓项。分别是前提的谓项和主项。9. “Lq,pr,qVr,二p”这一推理式是二难推理的 * A.简单构成式* B.简单破坏式* C.复杂构成式* D.复杂破坏式(分数:1.00 )A.B. VC.D.解析:解析简单破坏式的特征是:在前提中选言判断否定两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不同的后件,结论否定 两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相同的前件。其推理式为:pq, pr ,r* p。10. “因为aRb并且bRc,所以丨 |。”这一推理式是 A.对

7、称关系推 B.禁对称关系推理 C.传递关系推 D.禁传递关系推理(分数:1.00 )A.B.C.D. V解析:解析禁传递关系推理是依据关系的禁传递性进行的推理。以R表示禁传递关系,则禁传递关系推理的一般形式是:aRb并且bRc,所以,*。11. 根据论证方式使用推理形式的不同,可以将论证分为归纳论证、类比论证和 A.演绎论证 B.直接论证 C.间接论证 D.反证法(分数:1.00 )A. VB.C.D.解析:解析依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对论证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根据论证所用的推理形式的不同,可以 把论证分为演绎论证、归纳论证和类比论证。12. 在一个凶杀案件的侦破过程中,警方查明以下事实:凶手只可

8、能是甲或乙或丙;甲是一个惯窃犯,如果他作案,必定是谋财害命;乙是一个色情狂,如果是他作案,必定是奸情杀人案。现场勘察的结果是既未 发现被害人受到性侵犯,也未发现被害人的财物丢失。若以上条件成立,则下列哪项为真? A.凶手是甲* B.凶手是乙* C.凶手是丙 D.不能确定凶手是谁(分数:1.00 )A.B.C. VD.解析:解析设甲作案为p,谋财害命为q,乙作案为r,性侵犯为s。依据二难推理的复杂破坏式,“现 场既未发现被害者受到性侵犯,也未发现被害人财物丢失”,推岀甲乙都没有作案,所以凶手为丙。13. 加上“有些青年是公务员”这一前提可以得岀“有些公务员也是大学生”的项是A.所有青年都是大学生

9、B.有些青年是大学生C.所有大学生都是青年D.公务员未必是青年(分数:1.00 )A. VB.C.D.解析:解析选项A与题干中的前提可得岀“有些公务员也是大学生”这一结论,是三段论第三格中的All式。选项B与题干中的前提均为特称前提,违背三段论中的一般规则第六条,因而是无效的。选项C “所有大学生都是青年”只表示“大学生”真包含于“青年”,题干中前提表示“青年”与“公务员”有交叉 关系,无法推岀“公务员”与“大学生”有交叉关系这一结论。选项D前提与题干前提表达意思一致,无法推岀结论。14. 某海滨城市的市长指着离海岸不远的岛屿,向前来投资的客商说:“这座岛屿是一个风景旅游胜地,现 在游客都从渡

10、口乘船过去。如果修建一座大桥通向该岛,在桥上设一个收费站,对进入的车辆收费,可以 取得可观的投资效益。”以下哪项最不受投资者的重视?* A.大桥通车后,渡口是否关闭* B.各种车辆的收费标准C.平均每天进入该岛的车流量* D.进口车和国产车占车流量的比例(分数:1.00 )A.B.C.D. V解析:解析本题中关系投资收益的因素很多,A、B、C项均能够对投资的收益产生影响。唯独进口车和国产车占车流的比例,不会影响投资的收益,是投资者不会去关注的因素之一。15. 如果未来的父母在孩子岀生前确实想要这个孩子,那么,孩子岀生后肯定不会受虐待。使得以上的结论为真的项是* A.未来的父母一旦有了自己的孩子

11、,会改变原来只是想传宗接代的观念* B.爱孩子的人不会虐待下一代* C.虐待孩子的人都是不想要孩子的* D.不想要孩子的人通常也会抚养孩子(分数:1.00 )A.B.D.解析:解析选项C与题干中的前提及结论构成三段论第二格EIO式,符合逻辑。二、双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只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总题数:10,分数:20.00)16. “我国著名森林有小兴安岭森林、西双版纳森林等中,“森林属于* A.集合概念* B.非集合概念 C.单独概念* D.普遍概念 E.负概念(分数:2.00 )A.B. VC.C. VE.解析:解析单独概念是外延只有一个对象的概念。普遍概念是外延包括一个以

12、上对象的概念。集合概念 是反映集合体的概念。非集合概念是相对于集合概念来说的,是指所反映的对象不是一个集合体的概念。 负概念是反映对象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题干中的“森林概念并不代表森林的集合,而是仅反映类, 不管小兴安岭森林还是西双版纳森林,都具有“森林这一类的属性,所以是非集合概念。同时也是普遍 概念。17. 下列概念的概括或限制,正确的有 * A. “河流限制为“山川* B. “动物概括为“生物* C. “电话限制为“通行D. “菜概括为“水果* E. “季节限制为“春天(分数:2.00 )A.B. VC.D.C. V解析:解析概念的限制是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缩小概念的外延来明确概念的一

13、种逻辑方法。概念的概括是通过减少概念的内涵、扩大概念的外延来明确概念的一种逻辑方法。符合此概念的仅有BE两项18. 从PEM SIM可得结论* A.SAP* B.SAP* C.SEP* D.SOPE.SIP(分数:2.00 )A. VB.C.B. VE.解析:解析根据三段论的一般规则,如果前提有一否定,则结论否定,可排除B、C E项。19. 下列画线语词表达的关系中既对称又传递的关系有 A.学生U尊敬/U老师B.4U等于/U2+2 C.小王和小赵U是同乡/U D.老师U 了解/U学生* E.选民U支持/U候选人(分数:2.00 )A.B. VC. VD.E.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对称关系及传

14、递关系概念的理解。由对称关系及传递关系的定义可知,“尊 敬”、“支持”、和“了解”不符合对称关系只有选项B、C中的“等于”和“是同乡”是既对称又传递的关系。20. 已知“可能p”假,可推知 A. “必然p”真B. “必然p”假* C. “必然非p”真* D. “必然非p”假* E. “可能非p”假(分数:2.00 )A.B. VC. VD.E.解析:解析口卩与卩:口卩真,则5 真;5 假,则口卩假;口卩假,则5 真假不定;5 真,则口卩真假不定;Op与p可以同真但不可同假; p与Op既不可同真又不可同假。21. 以下各项直接违反同一律要求的有 A.预期理由 B.虚假理由C. 混淆概念D. 偷换论题E. 模棱两可(分数:2.00 )A.B.C. VD. VE.解析:解析在运用概念、判断进行推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