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品德与社会》的使用意见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5502843 上传时间:2023-07-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品德与社会》的使用意见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科学》、《品德与社会》的使用意见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科学》、《品德与社会》的使用意见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科学》、《品德与社会》的使用意见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科学》、《品德与社会》的使用意见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学》、《品德与社会》的使用意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品德与社会》的使用意见(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关于课改教材科学、品德与社会的使用意见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富河寄宿制学校 崔国军一、指导思想:科学、品德与社会这两套教材旨在准确、完整地反映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精神,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树立良好的科学观,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常识,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科学的世界观、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了基础。二、教材编写基本理念:1、科学课是由一个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从简单的观察研究开始,逐步认识科学积累科学经验,培养

2、情趣、形成良好的学科学、爱科学的习惯。品德与社会课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充分发挥知识的探究、价值养成和能力发展的综合商人作用。实现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从“知识中心”向“方法、动机、活动、经验中心”的重点转移,一方面重视道德价值的导引作用,另一方面又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统整品德教育、健康教育、劳动教育、自然教育、环境教育、生活教育、安全教育和科技教育等内容,将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行为、价值与态度等综合为一体,通过展现不同的学习角度和问题角度,为学生提供认识社会的整体视野,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相互联系和谐发展。2、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促进儿童科学观

3、;道德观的自我建构。儿童生活是课程的基础,也是教材编写进组织各领域知识的出发点,因为儿童的科学观、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并在不断成长的历程中,通过观察、研究认识以及环境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和知识。因此,教材不是现实生活的简单翻版,而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事物,观察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认识,感受科学与社会。3、教材在设计理念上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创造性,从教材的功能上只是教学活动的范例,不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而是可供师生共同创造的文本,对于教师教学内容构想和学生学习的课题留有较大的余地,能够因地制

4、宜、充实内容、开发校本资源。三、科学、品德与社会在设计思路上的优越性:1、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主体互动自主发展”为基本模式。2、教材体系设计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体现师生、生生主体互动,突出在交往和互动中自主发展。二是注重儿童科学观、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不断扩展和提升。三是注意考察本课程所跨越的多种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和关联性。3、教材在总体设计思路上是:两条主线,明暗结合;主题综合;线面结合;前后衔接,螺旋上升;由近及远,由浅入深。4、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以“我”或“我的”为主题和学习内容的主要表现方式,将教学目标和要求所要体现的价值尽

5、可能隐藏在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之中,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主动参与,不断探究、从中获取、感受、体验、领悟。进而丰富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趣。5、教材在呈现形式上,注意营造儿童学习的氛围;设计活泼直观、形成生动,图文并茂。充分体现儿童化,生活化的特征。四、教材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使用情况: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课改教材所显示出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课改教材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范例,有师生共同创造的空间,教师和学生能够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实教师内容,开发本地或本校课程资源,在使用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机动性。2、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因为教材的设计

6、力求“主体互动自主发展”。所以学生是活动参与的主体,是课堂的主宰,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指导者和合作者。3、课改教材不再把教材作为教学唯一的依据,而在使用时因地制宜的再创造。4、由于课改教材在形式上生动活泼、直观形象。学生学习的兴趣较浓厚。能够主动的参与活动、积累知识,由被动变主动。5、课改教材表现形式灵活,教学目标主要蕴育教学活动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参与从中感受、体验、领悟。改变传统教材单刀直入,直插要害。6、学生的学习行为变化有了较大的改观。学生在课堂实践中,能够积极参与,由被动变主动,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学习兴趣较浓厚。7、课改教材能够遵循儿童生活逻辑,螺旋扩展提升,

7、整合性较强,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层面。综上所述,尽其优点,但课改教材在本地区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也不可避免地出现障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受课时的制约,不能很好的完整活动任务,由于课文内容都是让学生在儿童生活中感受实实在在的事物,而我们的周围并不是教材要求所有的相关内容都存在,本课时内有些内容不可能当时完成。2、受现行教师岗位制度的制约,教师不能充分备课,组织好教学活动。由于现行的班级任课制,师生人数少没有平行班级,每个教师至少担任三个学科的教学,又按步就班地执行课程表,教师根本没有较多时间精心准备,综合科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活动,只是照本宣科,纸上谈兵。3、受“重主轻副”的制约,由于每

8、个教师担任多门学科的教学工作。在重任之下,必选主次,往往被兼教的综合科就被列为次要地位,不能被足够的重视,讲课方式仍是穿新鞋走老路。4、受课改教材要求的辅助条件,本地区现时不能到位的限制。由于综合科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实践操作较强,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不能完全具备。无法走出课堂亲身体验。即使无需走出课堂我们的软件也不到位。例如:植物园地、动物园地、各种标本、电教媒体等。5、受教师的学识积淀的限制。由于课改教材综合科是多种学科知识的整合。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面既广又深,而我们的部分教师观以自然形成语文型或数学型教师,知识面不是很广,很难驾驭综合科教材。五、校本教研,实验班与非实验班质量对比情况

9、:1、 校本教研。本校认真组织课改教师学习课程标准,教材编写理念以及设计思路与特点通过业务学习从理论上明确教学思路。组织教师认真备课研究教学设计。通过听评课活动,进行分析课改教材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学生学习、参与、接收效果等情况。通过专题研究活动,讨论总结,不断吸取经验扬长避短。通过课改教师的外出学习回校后上汇报课,并交流体会,积累经验、不断改进。使活动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与教研效果。2、实验班与非实验班教学质量对比情况。通过几年教学实践活动的对比,实验班级的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进步,课堂教学方式有了明显的改观。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学生的各方面技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能

10、够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学生从教材中看到的,感受到的是一个真实、完整的生活,得到的是真实、完整的知识,经验与能力、情感、德行与人格。总体来说实验班级的综合素质要好于非实验班级,只是我们在教学实践操作中某些环节(例如:评价单一,仅凭期末书面答卷成绩)处理的不当,欠科学,有落后于非实验班级的现象。例如;学生的笔答能力、知识再现,学科知识点的深层发掘等。3、实验班级教学质量的改进措施:抓好课改教师的业务学习,认真研讨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吃透教材,了解学生,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认真领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精神,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自己的教材观和教学观,能够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创造,使之更适合当地的实际。达到提高综合素质及育人之目的。加大课改培训与教研力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打破校内交流,实行校际交流,专家引领、观摩研讨、自主实践、自我反思,敢于正视自我教学,给自己一个合理的评判、善于采纳、接受别人提出的意见进行思维整合,科学加工,逐渐形成经验及教学风格。改善办学条件,创造良好的教学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为课改的实施铺平道路。建议有关上级主管部门,敢于打破学校传统编制改变岗位编制,班级编制,课时编制,管理体系,评价制度等,为课改新环境搭建良好的平台,只有这样我相信,实验班级的教学质量以及整体素质,才会大踏步的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