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之社会影响与行为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5452768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82.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影响与行为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影响与行为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影响与行为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影响与行为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影响与行为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影响与行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之社会影响与行为(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社会影响与社会行为社会影响是指在社会力量的作用下。引起个体的信念、态度、情绪及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这里所说的社会力量是指影响着用以影响他人态度和行为发生变化的各种力量,其来源非常广泛,可以来自个体,也可以来个团体;可以是强制性的,如法律、法规,也可以是自发形成的,如流言、时尚等。第一节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一、社会助长和社会干扰现象社会助长和社会干扰是社会影响的主要方式之一。研究发现,个体在从事某项活动时,如果有他人在场,就会对个体形成一种刺激,这种刺激会影响他的活动效果,有时会促进活动的完成,有时会干扰活动的完成。我们把这两种现象分别称为社会助长和社会干扰。社会助长是指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时,

2、他人在场会促进其活动完成,提供其活动效率,所以又称社会促进。实验表明,一群人一起活动时,精神更好,活动效率更高。这种结伴活动提高效率的现象被称为“结伴效应”。而“观众现象”是指,有人在现场看某人从事某种活动,会对某人产生一种刺激作用,可以促进活动的完成。这两种效应都可以促进活动的完成。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促进作用只是依赖有他人在场,而不依赖个体之间有意的竞争。如果个体之间存在相互竞争,就不属于社会助长的研究范围了。另外,产生这种促进作用仅仅是一种可能。有时候,结伴效应和观众效应会以另一种相反的形式表现出来,那就是社会干扰。社会干扰是指个体在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会干扰活动的完成,抑制活动的效率

3、,所以又称为社会一直。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奥尔波特的研究表明,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并不总带来社会助长作用,随着工作难度的增加,社会助长作用可能会变成社会干扰。二、社会助长和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优势反应强化说(驱动力量)查容克以动机和内驱力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提出了优势反应强化说。他认为,在有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一个人的动机水平将会提高,其优势反应会受到抑制。所谓优势反应,是指那些已经学会而且掌握得相当熟练、不加思考就可以表现出来的习惯动作,他人在场会提高活动成绩。相仿,需要思考或不熟练的活动,他人在场使动机增强,反而会起干扰作用,降低活动的成绩。科特雷尔的一项实验证明了他人在场会促进熟练工作

4、的成绩,而干扰非熟练工作的成绩。评价理论(评价顾虑说)仅仅有他人在场还不足以解释社会助长和社会干扰。一些学者认为,他人的评价是形成这种作用更为重要的原因。事实上,他人在场并不一定导致动机水平的提高。他人一旦被蒙上眼睛,就不存在评价问题,也就不会对被试的动机水平产生影响。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受到他人的评价,逐渐关注他人的评价,并且争取赢得他人对自己好的评价。他人在场激发了行为者的被评价意识,从而提高了动机水平。他人评价与动机水平之间的关系受到下列因素影响:1 .活动者觉知评价的程度:一般来说,活动者知觉被评价的程度越高,其动机水平就越高(对复杂活动会造成抑制作用)。2 .评价者的身份和态度:一

5、般来说,评价者越具有权威性,行为者的动机水平越高。从态度上讲,评价者越是严肃认真,对行为者的影响越大。3 .活动者的年龄和活动特征:活动者的年龄、性格、气质、情绪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受他人评价影响的差异。从年龄上说,儿童更在乎他人的评价,十分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有他人在场时,其动机水平比成人提高的更为明显。从性格上说,易受暗示、内向、谨小慎微、独立性差、缺乏自信的人对他人在场更为敏感一些。从气质上讲,胆汁质和抑郁质的人更在乎别人的看法。另外,不同情绪状态下,他人在场对活动者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注意转移说(分心-冲突理论)有心理学家从注意分散和转移的角度来分析社会助长和社会干扰。按照这一理论,当一

6、个人工作时,他人在场会造成他注意的分散与转移,从而对其工作效率造成影响。如果从事的是不熟练或难度较大的工作,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才能完成,此时分散注意就会干扰工作的进行;如果从事的是熟练或简单的任务,工作者已达到了“自动化”的水平,此时分散注意不会降低工作效率,有时还有促进作用。三、社会惰化又称为社会懈怠和社会逍遥,是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和社会干扰不同的是,社会惰化是指个体共同完成一件事情,个体的行为是无需单独被评价的;而社会干扰着眼于他人的存在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即使和别人一起工作,也并非同心协力完成一件事,而是各人完成各人的任务。多项实验证明了这种

7、现象的存在,而且它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拉塔内认为其原因是:社会评价的减弱。在群体共同完成任务时,由于个体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会被单独评价,个体的努力会埋没在人群中,所以,个体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机相应降低,从而导致努力程度下降。社会认知的偏差。在群体中的个体,往往认为其他成员不会太努力,可能会偷懒,所以自己也就不会努力。社会作用力的分散。拉塔内提出了“社会作用力论”:在一个群体中,每个成员和其他成员一起接受外界的影响,每个成员仅仅是外界影响的目标之一,外界的影响会分散到每个人身上。群体规模越大,每个成员所接受的社会影响力就越小,感觉到的压力也越低,因此,个体所付出的努力也随之降低。(

8、集体努力模型CEM)减少社会惰化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单独评价,即不仅公布群体成绩,而且公布每个成员的成绩,使其感到自己的努力和成绩是可以被单独评价的。提高认识。帮助群体成员认识他人的工作成绩,使他们了解不仅是自己在努力工作的,他人也和自己一样努力。控制群体的规模。此外,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的奖励导向,增加工作本身的挑战性,增强群体的凝聚力等都能有效地减少社会惰化。第二节从众、服从与顺从个体接受社会影响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从众、服从和顺从是其中最重要的方式。一、从众从众的涵义从众是指个体在社会压力下,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北师版。从众是指群体成员行为或信念

9、上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的结果。这个定义的实质是,群体压力使得个体改变其行为,并以某种方式来行动,这种行动方式在没有群体压力时,个体是不会这样做的。群体的压力可以是明确的,可以是模糊的。明确的压力是指,如果个体不从众,群体会采取威胁或惩罚等进一步的行动;含糊或想象的群体压力指的是,个体认为如果他不从众的话,群体可能会惩罚他,即使群体实际上并没有威胁或惩罚他。从众的原因1 .相信他人心理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信息和实践经验都是有限的,因而他人常常会成为我们所需要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个人社会在群体中,总是要从他人的知识和经验中获得一些帮助。在情境不确定时,其他人的行为

10、最具参照价值。而从众所指向的是多数人的行为,自然成为最可靠的参照系统。一般来说,我们对所面临的事物了解越少,就越看重他人的意见,也就容易从众。2 .寻求安全心理人生活在群体中,必然希望能与他人关系融洽,不喜欢被群体视为越轨者,因为群体成员一般都是讨厌越轨者的,作为越轨者是不安全的。因此人们基于安全心理,产生从众行为。3 .忠于集体心理如果群体不是偶然结合起来的松散群体,而是有共同利益和目标的集体,这时个体从众就有可能是为了实现集体的理想和目标,而自觉地与其他成员保持一致,体现了一种集体主义精神。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洛夫斯基把这种情况称为“集体主义自决”。从众现象的实验研究(北师,从众的研究范式)

11、L谢里夫(谢利夫)的实验(规范形式的自主运动范式,混合版,华师为主)他利用游动错觉研究个人反应如何受其他人反应的影响。所谓游动错觉(游动效应)是指在黑暗的环境中,当人们观察一个固定不变的光点时,由于视错觉的作用,这个光点看起来好像是前后左右移动,即产生自动运动现象。被试所看到的运动距离因人而异,但对于一个特定的人来说则是一致的。实验者让被试坐在暗室中里,在其前面呈现一个固定的光点,然后让被试估计光点移动的距离。在单独估计时,被试的判断差异极大。如果把被试分为三人一组,在同一房间里共同观察和判断,并大声报告距离,但每个人还是报告自己的估计,他们很快就会发生相互影响,彼此的判断逐渐趋于一致。有意思

12、的是,在研究结束时,谢里夫问被试他们的判断有没有受到他人的影响时,被试结果都予以否认。他认为,该研究表明,在模糊的情景中,群体会逐渐建立规范和标准,并且各个成员会形成适合于群体影响或群体压力的观点。这里,被试利用了其他被试所提供的信息来决定运动距离。谢里夫的结果也表明了内心接受当被试离开群体后,仍继续报告群体所规定的运动距离。2.阿希的实验(线段判断实验范例)谢里夫的实验是在一种模糊的情景中进行的,本来就是一种错觉现象,从众确实容易发生。而阿希的实验则是研究情境很明确的时候,人们的从众现象是否会发生。该实验材料是18套卡片,每套两张,分标准线段和比较线段。要求被试判断比较线段中的三条,哪一条和

13、标准线段一样长。每组被试为7人,但6人为阿希的助手,只有1人是真被试,他被安排在倒数第二个回答。18套卡片共呈现18次,前6次大家都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从第七次开始,假被试故意都作出错误的选择,观察被试的反应是独立的还是从众的。在这个实验中,知觉判断本身是很容易的,当个人没有受到群体压力而单独判断的时候,无论多少次都不会产生错误。但实验表明,所有被试的平均从众行为是34%,75%的被试至少有一次从众行为发生,而且被试普遍体验到一种严重的内心冲突和压力。实验结束后,实验者询问被试发生错误选择的原因,发现其存在三种类型的错误:知觉歪曲。被试确实是把多数人的判断看出是正确的,把两条不一样的线段看成是一

14、样长。当错误十分明显时,很少有人会发生这种错误。判断歪曲。被试对自己的判断缺乏信心,虽然意识到自己看到的和别人的判断不一样,但以为多数人总会比自己正确一些,从而采取从众。属于这种情况的人最多。行为歪曲。被试确认自己是正确的,而别人是错误的,但不愿被群体视为越轨者,所以表面上采取相符行为。后来,跨文化实验研究都证实了这种想象的普遍存在。补:该实验有很多优点,如简单易行。但主要缺点是不经济。影响从众的因素1 .群体因素群体的一致性。如果群体中只有一个人持不同意见,则他要承受巨大的压力。而如果群体中另外还有人持不同意见,即使这个人与他的意见也不同,但只要他的意见和群体意见相异,都会使前者的从众压力大

15、为缓解,从众率后明显降低。补,对于偏离者对从众的影响的研究表明,如果被试对于信息性影响作出反应,那么出现一个偏离者对从众影响很小,一个偏离者不会使个体对大多数人提高信息的效度抱有很大的疑惑。然而,如果个体是对群体的规范性信息作出反应的话,那么出现一个偏离者就会极大地影响从众。如果见到一个偏离者没有受到群体拒绝,就会显著地减少规范性压力。当然,如果群体嘲笑偏离者,或者威胁偏离者,那么群体对偏离者的反应实际上增加了从众行为。群体规模(混合版):在阿希的实验中,他通过改变小组成员的数量(115),发现随着人数的增加,从众也更容易发生。但这个人数有一个极限,即不超过34人。如果超过这个范围,人数增加并不必然导致从众行为的增加。如果个体是对群体规范性压力作出反应的话,他们主要关心群体是如何反应的,然后模仿这种反应。当五个人的群体中其余四人都以一致的方式行为,他就很容易了解规范是什么。对他来说,群体规模的增加并没有使辨别群体规范变得容易。所以,从规范性角度上讲,当群体的规范增大到4人以上,人们不能期望从众程度也会相应增加。另一方面,如果个体关心的是从群体那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