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城市群规划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5415198 上传时间:2024-01-07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433.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滇西城市群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滇西城市群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滇西城市群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滇西城市群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滇西城市群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滇西城市群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滇西城市群规划(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滇西城市群规划2023-2030年公示稿(上)作者: 来源:云南房网 添加日期:202311月30日第一章 总则在全球化迅速发展、以区域(城市群)为单元的竞争日益剧烈。在我国经济面临转型、对外扩大开放的战略背景下,滇西地区作为我国西部极具发展特色与潜力的地区之一,同时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滇西地区的发展应站在国家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高度,从加快推动我省重要桥头堡建设的角度,明确滇西城市群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的职能,贯彻科学发展观,发明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滇西区域各城市之间的协调合作,最终实现滇西城市群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提高。为了更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协调好区域发展的各种关系,科学合理布局生产

2、力,促进滇西地区的综合竞争力提高及可连续发展制定本规划。第二章 规划指导思想、依据、原则第一条 规划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扩大对外开放力度,深化改革力度;整合区域资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滇西特色的发展模式,走特色的城乡化道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保护集约运用资源、能源,保护好自然、人文环境。第二条 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3)城乡体系规划编制和审批办法(4)全国城乡体系规划纲要(20232023)(5)云南省城乡体系规划(20232030)(6)云南省社会与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7)省政人民政府各部门及滇西各州市相关政府文献第三

3、条 规划期限滇西城市群规期限为20232030年。其中近期为20232023年,中期为20232023年,远期为20232030年,远景为2030年以后。第四条 规划范围本次滇西城市群规划的范围本次城市群规划范围涵盖大理、德宏、保山三个州市级行政区及怒江两个县级行政区(泸水、兰坪)。国土面积合计68015 km2,共包含252个城乡单元,其中5个街道办事处、122个城乡、125个乡集镇。本次规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滇西城市群全域。第二层次:涉及大理都市圈、隆腾芒都市圈、沿边对外开放经济发展带等重点次区域。第五条 规划原则1、优先保护永续运用保护滇西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和生态环境。加强对区域性

4、重大生态廊道、生态斑块,法定设立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保护区以及城市水源地的保护。加强对世界遗产、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的保护,有序引导开发运用。2、统筹协调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构建合理的城乡体系结构,促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与布局,建立城乡社会与公共服务体系。有效引导农村人口向城乡有序合理聚集。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优先发展大城市,积极发展中档城市,努力壮大县域经济,提高边境口岸地区城乡发展水平。3、因地制宜根据滇西自身的地形地貌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空间开发。一切开发应在地区的环境承载力的容量之内,严禁对资源的过度开发运用。4、特色发展坚持走云南特色的城乡化道

5、路,不断深化改革,探索创新,运用市场机制,以产业新型化,特色化促进城乡化加快提高。充足挖掘滇西的自然地理特色、历史文化特色、民族文化特色,弘扬云南边疆地区文化,并引导城乡建设的特色发展。5、集约发展集约运用土地资源,合理开发水电资源,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坝区优质耕地。提高土地运用的空间效率与结构效率,鼓励城乡建设运用地质条件较好的荒山、荒坡地,少占平坝耕地。改变能源消费方式,逐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鼓励使用低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推行公共交通出行,逐步减少工业与城市的碳排放,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保护好滇西这片人类的净土。第三章 目的与战略第六条 定位目的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的先行区及国际陆路

6、大通道门户;我国民族和谐发展示范区;以发展外向型产业、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和特色农业为主的云南省重要增长极和门户城市群。第七条 质量目的第八条 总体发展战略在保证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上,整合区域产业、人口、生态、人文资源,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极化发展大中城市,哺育区域增长极。全方位拓展与东南亚、南地区的交流合作,积极发展外向型产业,推动矿产业、能源、进出口加工贸易、制造业、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优化城乡空间结构与人居环境,重点提高快速发展地区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增强滇西城市群整体活力、竞争力和辐射力,为滇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具有高度适应性和开放性的空间载体,支持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发展

7、目的的实现。第九条 分项子战略1、生态安全战略立足滇西生态本底,因势利导,构筑区域安全的生态格局,延续川滇生态屏障余脉,为我国保存保护好战略性资源区域。2、极化增长战略依托现有发展基础,有序引导优势资源要素向核心地区集中,哺育一到两个地区增长极,通过率先发展,带动并辐射滇西地区发展。3、外向型主导战略依托区位优势、资源优势、通道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产业,以瑞丽国家级重点实验区为先导,打造若干个外向型产业基地,推动外向型消费品加工制造业体系形成。4、交通先导战略依托国家战略对西部地区的政策倾斜,加快建设滇西高效交通体系。建立健全以高速公路、铁路、城际、航空为主导的现代交通与物流体系,率先实现跨境经

8、济走廊的全面高速化、大运量化,为进一步对外开放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加强群内各重要城市、城乡之间的城际联系,积极依托高效交通打造一小时核心经济圈。5、特色化产业战略保护运用好滇西地区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资源,积极挖掘历史、民族文化、地区文化潜力,推动滇西旅游、文化创意、手工艺品、珠宝加工、影视传媒向特色产业发展,同时对滇西独特的农业、生物资源进行产业化改造,向深加工发展,形成滇西的特色产业体系。6、城乡有序统筹战略实行“双向推动”战略,即以大理中心城市为核心向西辐射,瑞丽国家重点开放开发实验区为支点向腹地延伸,在条件成熟时期形成另一个区域增长极隆腾芒次区域都市圈,最终实现重要走廊上增长核心的全面

9、极化,以核心增长极作为带动辐射滇西城乡发展的重要支点,并通过轴廊进行扩散提高小城乡的数量与规模。7、跨区域竞合战略滇西地处我国西南国境,应解决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关系,从竞争向竞争合作双赢的战略着眼,内引外联,运用自身的地缘区位优势,加强对内合作,扩大对外开放,在竞争中寻求合作机遇,实现区域共同快速发展。第四章 滇西城市群空间布局规划第一节 空间结构规划第十条 空间发展结构空间结构:“一脊两核一区”。一脊:依托西出南亚的国际大通道发展“脊带;两核:大理城市都市圈;隆腾芒都市圈;一区: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实验区。两条发展轴:一是依托滇缅印的西翼发展轴;二是联系丽江大理临沧东翼发展轴。第十一条 都市

10、圈布局结构1、大理都市圈核心圈层:以大理市主城、祥云、弥渡、宾川、巍山构成的半小时通勤圈。紧密圈层:以漾濞永平、南涧、洱源及小城乡构成的一小时通勤圈。外围圈层:以鹤庆、剑川及若干小城乡构成的外围发展区域2、隆腾芒都市圈核心圈层:隆阳区、腾冲、芒市、龙陵构成的的半小时通勤圈。紧密圈层:以梁河、盈江、陇川、施甸、昌宁及小城乡构成的一小时通勤圈。外围圈层:瑞丽为核心,由沿边口岸及特色小城乡构成的外围发展区域。3、区域绿核以横断山系碧罗雪山、云岭余脉为骨架,大理点苍山脉、永平博南山和云台山,云龙天池、永平金光寺、苍山自然保护区形成的区域生态绿核,该区域生态条件优良应作为区域的重要生态保护地。第二节 生

11、态功能分区与发展指引第十二条 生态结构体系规划形成“一区、四廊、八核”的生态空间结构。一区,即滇西北部至西部区域构成的区域性生态环境屏障区;四廊,即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构成的纵向生态廊道、澜沧江构成的纵向生态廊道、云岭苍山构成的纵向生态廊道、玉龙雪山南部鸡足山构成的纵向生态廊道;八核,即苍山洱海、南涧无量山、永平金光寺、清华洞、云龙天池、巍宝山、施甸南部区域、来凤山。第十三条 生态功能类型分区第十三条生态结构体系规划滇西城市群生态功能类型区组成第十四条 生态功能类型分区指引(1)山林生态协调区保护措施:开展面山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低效林改造等工程,恢复面山植被,加快兰坪、漾濞等地区的林

12、权制度改革,协调生态公益林与商品林的发展,转化林业资源粗放运用模式,逐步形成特色经济林、林浆纸、林化工及生物质能源、林下非木资源开发运用、木材加工的产业发展格局。加快25度以上坡地退耕还林,保护森林资源。(2) 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措施:严格控制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重要生物多样性区域的开发与运用,对已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在山脚、陡坡等敏感地区进行重点绿化;城乡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相协调,避免城乡用地侵占保护区;产业发展结合城乡资源特色,在滇西区域适当发展生态旅游,同时,注重滇西水能资源的开发与生态环境的保护。(3) 水源涵养生态协调区保护措施:加快剑川、鹤庆、宾川等地区的整体

13、水资源保护,控制城乡污染物总量的排放,统筹协调湖泊、河水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的发展,减少饮用水源地水源涵养的开发和工业污水对湖泊、河水流域的污染。(4) 城乡密集生态协调区保护措施:从区域整体出发,优化和调整大理等中心城乡产业结构,鼓励低碳产业的发展,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指标。优化城乡内部生态环境,强化各种类型和级别的城乡公共绿地建设,严格保护与城乡建设密切的外围山体林地。加快城乡饮用水源工程建设,统筹九大高原湖泊的截污工程和城乡排污工程建设,保证湖泊、河流水质安全。(5) 城乡点状生态协调区保护措施: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逐渐转变为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产业模式;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占用

14、基本农田;加快农村新能源运用和截污工程建设,防止农村面源污染;发展新型农业,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区。第十五条 环境承载力提高规划1、土地环境保护对策通过开发未运用土地和寻求耕地的异地代保增长可运用土地总量,通过耕地整理、居民点整理、土地复垦等补充耕地。2、生产清洁环保对策全面实行清洁生产计划,建立健全推行清洁生产的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形成市场引导、公司自觉实行和政府积极推动相结合的清洁生产机制,研究、开发和推广一批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滇西各工业园区特别是滇西西部及西北部工业园区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不断下降和资源的集约节约运用。3、节能节水对策强化节约意识,加强水资源和能源的管理,提高

15、资源运用效率。针对滇西重要工业行业耗能耗水较高、节水潜力较大的实际情况,把建设节水型社会作为长期战略方针,深挖各行业节水潜力,建设节水型工业,发展节水型农业,不断提高用水效率。第三节 产业聚集区布局规划第十六条 产业发展战略1、改革与振兴具有一定优势的资源开采行业、初级加工业;动力欠缺、潜力局限性的现状规模产业,使之成为具有滇西地区影响力的产业。2、强化资源、能源条件充足、技术日臻完善、市场需求广泛、较具先进性的产业,使之具有东南亚地区影响力。3、壮大具有独特资源优势、广域竞争力强、可连续的优质产业,哺育中国东盟自贸区重要制造业产地和商贸文化中心。第十七条 城市产业布局规划各城市规划期主导产业类型如下表所示:第十八条 产业密集区布局规划根据滇西产业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