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河道工程概况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5322694 上传时间:2023-10-3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42.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景观河道工程概况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景观河道工程概况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景观河道工程概况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景观河道工程概况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景观河道工程概况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景观河道工程概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景观河道工程概况(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景观河道工程概况校区景观河道自西南至东北方向斜穿校区北区,由自然冲沟和取土坑改造而成景观河道和中心湖,全长1.1km,下游与长清湖相连。设计面积13公顷,其中绿地面积10公顷,水域面积3公顷,蓄水量25600m。景观河道工程,着力塑造充满生机、活力、自然的滨水空间,保护现状植被增加绿化多样性,融合校园文化和专业元素,凸显校园山水格局,形成滨河生态文化景观轴。景观河道按照一脉、三带、一中心、多景观节点布局。一、一脉是指整个景观河道,由西及东的水系贯通整个校园,汇入长清湖。中心湖将景观河道分成两段,二龙戏水的形态跃然入目。二、三带景观河道设计自西向东分成了三带,即:科技文明滨水带、湖区风情滨水带、

2、生态休闲滨水带。1、科技文明滨水带位于景观河道的上游,教学实验楼群围合区域河段本段主要考虑雨季行洪需要,兼顾与3号教学实验楼群的协调和师生的活动空间。通过溪流两侧湿地景观的营造,达到上游生态净水、滤沙的作用。同时适当将机械工程元素融入到景观设计中,形成环境工程与机械工程的室外教学场所, 结合水中水生植物打造野趣秀美的景观效果。该区驳岸主要考虑防洪要求为主,采用抗冲刷能力较强的自然生态式驳岸和砌筑驳岸结合的形式。在现状基础上,岸边种植湿地植物,利用生态的方法沉沙滤水。科技文明滨水带在整个布局中共设有多个节点,主要节点如下: 、节点2号车行桥节点。位于学校西南入口2号车行桥两侧,岸边冲刷较为严重,

3、此处将增加排水设施。现状2号车行桥采用淳朴古典的石栏杆,上游现状排水暗涵设置砌石挡墙,改造后将延长部分砌石挡墙,以保证驳岸支护效果和与已有工程的协调性,并以朴实自然的景观置石做桥头护坡处理。2号车行桥节点鉴于此处为河道始端,两道排水暗涵出口汇集于此,雨水汇入时泥沙较多,且偶有生活污水排出。为了减少生活污水和泥沙流入下游,并保证行洪的需要,在车行桥下设置了第一道截污沉砂砌石矮坝,并通过种植水生植物等方式,使泥沙和污水在上游有所沉积和净化,以保证中游及下游水质的清澈。此区域内适当点缀观景亲水大型乔木,提升车行桥周边环境。结合该处地形特点,在河道南岸2号车行桥的西侧布置两个洗车位。、节点启迪广场。启

4、迪广场位于河道上游一级园路的起始位置,为了增加行人在桥上对河道的观赏性,及河道景观中人的参与性,设计了亲水平台和局部滨水步道。启迪广场节点、节点滨水广场。滨水广场与启迪广场隔河相望,将机械中的齿轮等元素融入景观设计中,以体现交院文化及机械工程的主题。园路铺装采用卵石和石材结合的形式,中间立砌黑色卵石,两侧石板交错布置,形成质朴的铺装园路形式。滨水广场节点、节点石拱桥。位于3号教学实验楼群围合河段上的步行桥,是完全按照赵州桥的实体数据缩小比例设计的钢筋混凝土拱桥,桥体采用石材镶面和石雕栏杆,使得桥梁更具有古朴韵味,再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石拱桥节点、节点机械广场。位于河道北岸3号教

5、学实验楼群东侧,从建筑的中庭向外延伸出一小型活动广场,临近水边设计为柳叶形亲水平台,平台上采用机械零部件拼接而成的雕塑,机械的质朴与石材的浑厚演绎出质朴的景观风格。机械广场节点、节点叠石汀步水坝。设置在文体馆南侧河道、亲水木榭的西侧,用于拦蓄水。叠石汀步水坝节点、节点亲水木榭。文体馆南侧有较大的活动广场,延伸至河道贴近水面处设计木质亲水平台。师生在活动之余,也可以在水边休憩放松。亲水木榭节点该区的步道主要以自然的质朴的石材铺砌道路为主,水边布置湿地栈道,形成自然野趣的生态道路系统,局部点缀滨水平台。在道路两侧放置废弃的机械、船舶零部件,形成抽象的雕塑景观,成为工程师之路,与野趣秀丽的湿地景观交

6、相辉映。将现有的蒲草等湿地植物进行梳理,使中心水面开敞,增强湿地植物的多样性,达到湿地净水的要求,起到生态示范作用。在上层乔木的基础上增加各种灌木植物及部分水生植物。2、湖区风情滨水带位于图书馆西侧,校园三轴相交的中心腹地,是整个景观河道工程的核心。中心湖(报告厅上方鸟瞰)通过简约现代的设计手法,朴实自然的植物搭配,形成开阔纯净湖岸线。流畅的湖边曲线和以大草坡为主的疏林草地空间,将交流、互动、赏景、晨读融为一体,体现学院派景观特点,形成山、水、建筑、人,交相辉映的优美校园景观。湖南岸设计定位为生态型开敞漫步空间,场地中主要游园路以南以现状密林为主,靠近湖边的区域采用疏林草地,作为人行空间与湖面

7、空间的过渡。自然简洁的草坪漫坡,浓密的生态背景林,给学生提供一份融入自然的纯净,给人以心旷神怡的感受。湖面倒映了周围的一切静态与动态的事物,天空的变幻、植被的迹象变迁,都被如明镜一般的湖面所倒映,他就像一位充满智慧的长者,洞悉着世间万物的变化。由于该地区为雨水渗漏区,需对湖底做防渗处理才能保证稳定蓄水。处理方案为石灰土与素土加土工膜的结构层。由于受报告厅一层高程和地源热泵埋管高程的限制,为确保两项已有工程的安全性,湖区水深控制在0.9m2.5m之间。中心湖(3号教学实验楼上方鸟瞰)湖区风情滨水带在整个布局中考虑五个节点:、节点博艺广场。位于图书馆西侧,自馆西道路水平延展过去的平台广场,沿台阶而

8、下,至大尺寸室外亲水平台和游艇码头,似一个浮于湖面的空中平台。此处有湖心岛为景,有湖面波光粼粼的映衬,是学生聚会、表演、朗诵、观景、游览,以及社团进行艺术文化交流、互动行为的开放式场地。广场设计具有一定标识性和代表性的大型雕塑,作为图书馆学无止境的延伸。博艺广场节点、节点校友广场。位于景观湖北岸,以交院历史为核心,将从交院走出来的名人事迹和为学校做出突出贡献的事迹以传记的形式记录下来,雕刻在景墙上,并将他们的印记以雕刻的形式永远的留在母校。校友广场节点为了适当保留学校建设发展史上的重要元素,减少拆除工程量、降低工程造价和增加师生活动空间,设计充分利用旧址的部分硬化地面增加铺装后成为广场。并在适

9、当位置设置喷泉,喷泉水收集后通过设置在湖区北岸景观石叠砌的台阶流入湖中。校友广场以生态绿化背景为主,为湖水形成茂密的绿化映衬和倒影。简化野趣的地被,形成疏朗的草坪景观,对现有的柳树进行适当的调整,增加树形挺拔的树种,形成简约的、疏密有致、进退变化的“乔木+草坪”植物空间。、节点湖心岛。设计为湖区景观的点睛之笔,岛中观澜亭掩映在葱郁之中,有博览群书的雅致,近湖赏月的诗意,是环湖景观中颇有诗情画意的景点。小亭的南侧设置补水的出水口,水似清泉自叠砌景石上流下,形成叠水瀑布美景,并使得南侧湖区得以补充新鲜湖水。 湖心岛节点、节点凤翔桥(斜拉桥)。位于图书馆报告厅北侧河段上的步行桥,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独塔

10、斜拉桥,单跨30米的钢筋混凝土预应力箱梁是承受荷载的主体,飞凤造型的独塔、扇形布置的斜拉索充满了现代气息,体现出了当代中国桥梁建设的先进技术和艺术创作水平。凤翔桥(斜拉桥)节点石拱桥和斜拉桥是景观河道工程中的标志性工程之一,不但体现了桥梁专业的特色,也起到了联系河道两侧建筑、连接南北人行交通的重要作用。两座桥梁由土木工程学院桥梁研究所王行耐教授领衔的团队设计。、节点龙贲闸。位于斜拉桥的下方,是拦蓄湖水的关键工程,既能保证湖区稳定的水位,又能在泄洪时迅速开启以保证汛期周边建筑的安全。经过论证节制闸使用钢筋混凝土坝体、12m1.6m钢制平板倒卧式电动螺杆启闭水闸。3、休闲生态滨水带位于1号车行桥东

11、侧,河道下游区域。该区域的小型广场、建筑小品、凌波汀步、园路、滨河步道和绿植已初步形成,但河床宽度偏窄,出现不同程度的冲刷或淤积,园路和亲水平台系统性稍差。设计对该段驳岸岸坡进行局部整理,不做大规模改动。对河床进行处理以提高抗冲刷能力,拓宽河道以提高泄洪能力,并以景观石砌筑岸坡坡脚,不破坏原有驳岸岸坡。两岸的柳树绿地等植被以保留为主,在坡面上增加有文化寓意的植物,如白玉兰、海棠、柿树、樱花、紫薇等,形成适宜学生休闲散步及晨读的景观绿化空间。生态滨水带贴近学生生活区,道路系统使用率较高,且此部分区域水位受长清湖影响水位波动较大,道路铺装主要从经济、耐用等角度考虑,选用石材、石板材料。在整体色调上选用颜色较为灰白的石材为主,此类铺装做法较为质朴、耐久,多年之后更能够体现学校的历史厚重感。由于休闲生态滨水带与长清湖连通,受长清湖水位波动影响河道水位变化较大。保留原有汀步拦水坝,既能够有效的对河水进行截流蓄水,还能够贯通河道两岸,结合丰富的上层植被与中央溪流,形成舒适、悠闲的溪谷景观,为学生晨读和傍晚散步提供优美的场所。1号车行桥西侧的现状较为平淡,缺乏景观层次感和穿行道路系统。改造时主要在道路系统和丰富绿化植被角度出发,增加滨水步道系统,且在河道两侧增加绿化植被,丰富河道的景观层次感。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