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急流槽施工工艺教程文件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5259753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q急流槽施工工艺教程文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q急流槽施工工艺教程文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q急流槽施工工艺教程文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q急流槽施工工艺教程文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q急流槽施工工艺教程文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q急流槽施工工艺教程文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q急流槽施工工艺教程文件(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急流槽施工方案一、编制依据与原则1、编制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及“灵活设计、宽容设计、创作设计”的理念,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使公路与沿线自然及社会环境协调相融,最终实现“安全、环保、舒适、和谐”的设计目标。(2)路基设计严格遵照规范, 在设计前对沿线地形、工程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进行较为深入的调查,在充分收集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提出路基稳定系数、路基压实度等设计要求,并根据填挖、水文、地质等情况,对路基排水及防护工程等进行综合设计。(3)、交通部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

2、等国家现行的有关法规、文件,以及招标文件中的施工技术规范; 2、编制依据(1)、国家、交通部现行的法律、法规、设计规范、施工规范、验收标准、规则等;(2)、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提供的两阶段施工图设计;(3)、前期通过对施工现场实地勘测、中线及水平复测以及从当地详细调查采集和咨询所获得的工地现场的施工环境、地质、地貌、气象、气候等有关资料。桥梁现场实际情况。(4)、遵循合同文件标准条款的原则,积极响应合同文件的各项条款,严格执行合同文件的规定,标准统一,格式规范。(5)、遵循设计文件、规范和质量验收标准的原则。在编写主要工程项目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中,严格按设计标准、现行规范和质量验收标准办理,正

3、确组织施工,确保工程质量优良。(6)、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制定施工方案中,充分发挥我单位、施工的优势和专业化、机械化联合作业的特点,坚持科学组织,合理安排,均衡生产,确保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益地完成本项工程的建设,确保施工组织的先进性和合理性。(7)、坚持遵循京台公司相关文件,优质、高效、重信、守诚,完成业主要求的质量目标。(8)、坚持施工过程严格管理的原则。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业主及监理工程师的指令。(9)、重视特殊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建立以地质工作内容为先导、以量测为依据的信息化施工管理体系。(10)、重视生态环境,在施工期间保证不发生水土流失,保证不破坏当地环境。贯彻执行国家和当地政

4、府的方针政策,遵守法律法规,尊重当地的民风民俗。二、工程概况1、 一般路基设计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及“灵活设计、宽容设计、创作设计”的理念,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使公路与沿线自然及社会环境协调相融,最终实现“安全、环保、舒适、和谐”的设计目标。路基设计严格遵照规范, 在设计前对沿线地形、工程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进行较为深入的调查,在充分收集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提出路基稳定系数、路基压实度等设计要求,并根据填挖、水文、地质等情况,对路基排水及防护工程等进行综合设计。2、 路基横断面布置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有关规定执行。 路基标准断面

5、组成整体式路基:设计行车速度为100km/h的整体式路基全宽26.0m,其中:中间带宽度3.5m(含路缘带20.75m),行车道宽度27.5m,硬路肩宽度23.0m(含右侧路缘带20.5m),土路肩宽度20.75m。3、 路基设计标高位置及路拱横坡(1)设计标高位置:整体式路基为中央分隔带外边缘处高程,分离式路基与整体式路基位置相对应,即为行车道前进方向左侧路基边缘内侧1.0m 处。(2)路拱横坡:不设超高段行车道、路缘带及硬路肩采用2.0%,正常路段及超高小等于4%的路段土路肩以4.0%横坡向外倾斜。当超高大于4%位于曲线内侧的土路肩与路拱横坡一致。4、路基超高对于整体式路基,超高绕中央分隔

6、带外边缘旋转;对于分离式路基,超高旋转轴为前进方向距左侧土路肩外边缘1.0m 处,即不管是整体式路基还是分离式路基,超高旋转轴相对于行车道中心线的位置保持不变。超高过渡在缓和曲线内完成。5、中央分隔带形式及开口在整体式路基段设置中央分隔带开口,中央分隔带开口长度为40m。为维修方便,中央分隔带每隔不小于 2000米或互通式立体交叉前后、隧道口、特大桥、服务区设施前后、整体式路基与分离式路基合拢处就近设置中央分隔带开口;在立交区、停车区、服务区主线范围内不应设活动护栏;中央分隔带开口应设置要求:纵坡宜3%,平曲线半径400m的路段,该路设计时速下圆曲线半径的一般值、且行车视距良好处。 6、 公路

7、用地范围整体式路基:路堤两侧边沟沟口沟口或沟外侧护坡道坡脚外1.0m,无边沟时为路堤坡脚以外以外1.5m为公路用地范围; 1.0m;路堑边坡坡顶以外1.5m,有截水沟时,为截水沟沟口以外1.05m为公路用地范围。分离式路基:左、右线外侧占地宽度同整体式路基,内侧(左右线之间)均为公路用地范围。桥梁:用地范围为桥梁外缘正投影。三、路基设计、施工工艺、参数,材料要求等说明本合同段路基设计严格按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体系编号:JTG B01)、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体系编号:JTG D30)、交通部对本项目初步设计的批复意见要求执行。路基设计标准:高

8、速公路双向4车道,计算行车速度为100Km/h。路基设计洪水频率:1/100。设计荷载:公路级。本路段场区地震基本烈度为度,施工图设计中对重要的结构物按度构造设防。 1 、一般路基设计 一般规定(1) 路基设计必须根据自然分区的气象、水文特征、地形、地貌、地物及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试验资料等,合理确定路基设计参数,根据不同的条件设计不同的路基方案。(2) 在低填、浅挖段尽量将边坡放缓,形成舒缓自然的曲面与原地貌融为一体,既美化环境,又提高行车安全性。2、地基表层处理 对地面横坡为1:51:2.5的土质地段,应先清除表层土(水田段厚0.3m,一般路段厚0.2m)后,再挖台阶,台阶宽度2.5m。当

9、开挖台阶尺寸有特殊设计要求时,应按设计要求开挖台阶。 对地面横坡为1:51:2.5且基岩面上的覆盖层较簿的石方地段,应先清除覆盖层后再挖台阶,台阶宽度2.5m,阶面向内倾斜4%,高宽比1/2b。当台阶宽度2.5m,应用M7.5浆砌片石做人工台阶,以使台阶宽度2.5m。3、 路堤边坡(1) 填土路基边坡采用台阶式,每8m为一阶,边坡从上至下第一台阶1:1.5、第二台阶及以下1:1.751:2。每阶之间设置不小于2.0m宽的护坡道,护坡道向外4.0%倾斜,农田保护区路段底级坡脚护坡道按1.0m宽度设置。填筑路基时,路基宽度在两侧各加宽填筑50cm,使其压实宽度大于路堤设计宽度,以保证路堤边缘的压实

10、度,削坡后有效的断面尺寸应符合路基设计宽度。(2) 路堤边坡高度15m,或纵向半填半挖的路段,在左右幅3%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1/2处布设8mm的钢筋网,间距2020cm;横向半填半挖的路段,填挖交界处,在半幅的3%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1/2处布设8mm的钢筋网,间距2020cm。(3) 填石路基边坡亦采用台阶式,每810m一阶,边坡率从1:1.11:2.0。每阶之间设置不小于R宽的护坡道,护坡道向外倾斜4.0%。(4) 互通区匝道边坡可视情况适当放缓,尤其匝道圈内边坡可放缓至1:R1:5。(5) 当边坡原地面较陡或者有重要构造物干扰时,采用挡土墙、护肩或护脚处理。(6) 在边坡稳定前提下对单级或

11、末级填方边坡高度小于12m的采用一坡到顶设计。(7) 边坡防护采用码砌,码砌厚度按照公路路基设计规范规定,根据高度取1.02.0m。4、 路堑边坡挖方路基设计根据外业调查及勘探资料合理确定路堑边坡坡率和防护类型,边坡坡率的选择结合地层岩性及其结构面、水文等情况,在满足安全稳定性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顺势而为。路堑边坡尽量避免刀削式的单一坡,一般下陡上缓、逐渐过渡形成抛物线形以很好地融入周围自然,同时,边坡坡度的陡缓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还酌情兼顾植物防护的需要。碎裂结构及存在控制性结构面岩质挖方边坡通过边坡稳定分析计算确定边坡坡度及支挡防护形式;挖穿岩土界面的二元结构地层,对其上部覆土可能出现的溜坍

12、、滑坡采取相应的支挡工程措施。(1) 土质路堑:土质路堑边坡形式及坡率应根据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边坡高度、排水措施、施工方法, 并结合自然稳定山坡和人工边坡的调查及水力学分析综合确定。 土质路堑边坡高度不大于20m时,边坡坡率不宜陡于表4.1.3-1规定值。表4.1.3-1 土质路堑边坡坡率R土的类别边坡坡率粘土、粉质粘土、塑性指数大于3的粉土1:1.0中密以上的中砂、粗砂、砾砂1:1.5软石土、碎石土、圆砾土、角砾土胶结和密实1:0.75中密1:1.10 红粘土、高液土路段与膨胀土路段挖方路基边坡坡率与平台设置值应分别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第7.7.3条文及第7

13、.8.3条文要求进行设计。土质挖方边坡高度超过20m以及不良地质、特殊岩土地段的挖方边坡,应进行个别勘察、通过稳定分析计算设计。 岩质路堑边坡型式及坡率应根据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边坡高度、施工方法,结合自然稳定边坡和人工边坡的调查综合确定。 岩质路堑边坡高度不大于30m时,无外倾软弱结构面的边坡按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附录A确定岩体类型。 对于有外倾软弱结构面的岩质边坡、坡顶边缘附近有较大荷载的边坡、边坡高度超过上表范围的边坡应进行个别勘察、通过稳定分析计算后进行设计。(3) 当边坡平台3m时,平台向外倾斜4%,当边坡平台3m时,平台向内倾斜4%。以土质为主的平台采用

14、下沉式M7.5浆砌片石(25cm25cm)排水沟,以石质为主的平台采用预制C20砼拦水埂排水。路堑坡脚设置1.551.95 m宽的碎落台。(4) 在边坡稳定前提下对单级或末级挖方边坡高度小于R(5) 挖方边坡上侧坡面汇水面积较大时,于挖方坡口5 米以外适当位置设置堑顶截水沟,以拦截山坡坡面汇水,确保路堑边坡稳定,并通过急流槽引入路基排水沟或直接从边坡低处排出,截水沟迎水面圬工不得高出原地表面。6、 路床处理一般土质挖方路段路床80cm范围内需进行超挖回填碾压,填料最小强度及压实度必须达到设计规范要求;地下水较高,路基强度不高、土基E0值达不到设计要求或遇到高液限土时,需超挖换填处理,换填80cm厚的透水性材料。7、 桥头(结构物)路基设计为减少桥头跳车现象,桥头路基回填采用透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