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教师资格-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前拔高名师测验卷4(附答案解析)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5150287 上传时间:2023-03-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教师资格-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前拔高名师测验卷4(附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2教师资格-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前拔高名师测验卷4(附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22教师资格-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前拔高名师测验卷4(附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22教师资格-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前拔高名师测验卷4(附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22教师资格-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前拔高名师测验卷4(附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教师资格-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前拔高名师测验卷4(附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教师资格-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前拔高名师测验卷4(附答案解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教师资格-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前拔高名师测验卷(附答案解析)1. 问答题:归园田居(其一)原文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课文介绍本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第二单元第四课诗三首,另外两首诗为涉江采芙蓉和短歌行。同单元另外三篇课文为诗经两首、离骚和孔雀东南飞。单元说明这个单元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一时期产生了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伟

2、大作品,诗人们在许多方面都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新诗体、新流派和新的表现手法相继出现,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相关要求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学生情况高一年级

3、,班额50人。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答案: 本题解析:教学目标: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陶渊明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砥砺自我人生修养,努力做到知人论世。 教学过程:(1)学生自由诵读,思考标题含义:“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题眼是哪个字?明确:“归”。(2)以“归”字为核心解读诗歌。教师课件出示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各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组内讨论,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组补充,教师点评、

4、总结。从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分析:“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是作者对自己整个前半生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忏悔。“尘网”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极端厌恶,“三十年”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为何而归?明确:性本爱丘山。讨论:既然“性本爱丘山”,又为何要出仕?提示: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忠于追名逐利,在这样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明确:养家糊口,大济苍

5、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归向何处?明确:归向田园。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却成为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的、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八句话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优美的田园风光,由近到远,声色相调,淡浓相宜,描摹了诗人心中的朴拙自然、宁静中又不失生机的乡村图景。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的方式,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尔虞我诈、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的宁静和谐的心境,也流露出了诗人对即将开始新的生活的欣喜

6、之情。(3)联系现实,全班分正反两方举行辩论:陶渊明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是怎么认为的?教师引导总结。明确:古有“学而优则仕”之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果从这一角度看,陶渊明似乎是消极避世的。然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陶渊明的归隐是对污浊现实社会绝望后做出的一个超脱的选择。他坚持高尚的志趣是对黑暗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这就是人生的有舍有得,他为了追求田园生活和自由的高洁品格,选择了舍弃功名利禄。(4)学生齐读诗歌,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2. 问答题:案例:留点感激在心中 因为繁星的陪伴,明月更加清幽皎洁;因为白云的点缀,蓝天更加宁静;因为同学的善良、关

7、爱,我获得了无限感动。发生在我身上的两件小事让我第一次明白,我们应该留点感激在心中。 一天中午,伴着最后一节课的下课铃声,同学们纷纷冲出了教室拿饭。可是,由于昨天晚上没有睡好,加上感冒,有些不舒服,我趴在桌上补觉,没有去拿饭。没过一会儿,突然有个东西碰了我一下,我惊醒了,一看,原来是她前天刚闹完矛盾的她把盒饭放在了我桌子上。这时,我有些尴尬,说:“不好意思,我有点不舒服, 没来得及去拿饭,谢谢!”她说:“没事啦,我看到你好像不太舒服,于是就替你把饭拿了。你到底哪里不舒服,要不去医务室看看。”我连忙说:“不用,不用,睡会就好了。你赶紧吃饭吧!”她又叮嘱我:“你赶快吃吧,不然凉了就不好吃了。我再去

8、 给你盛碗汤。”“嗯,多不好意思,我自己.”没等我说完,她已经转身盛汤去了,我感激地望向她,觉得她是那么善良。她帮助了一个与她刚闹过矛盾的同学,对她说着关切的话语,她的友善、她的大度、她的细心,有着多么感人的力量,她的行为,也许对她来说只是举手之劳,却使我产生了深深的感激之情.那顿饭,我吃得格外香,那种感觉我至今都记得。 类似的感人小事我还碰到过一件。在一个雨天,我因为没有带雨伞,正在愁怅放学后怎么回家的时候,一位离我家较近的同学主动说送我回家,就这样,我们并肩挤在一把小伞中,一起走回家,到我家楼下时,她微笑着与我道别,我感激地跟她说“谢谢”,她摆摆手,转身延着我们刚刚走过的路回去了。为了送我

9、,她竟绕了一段路,我看见她逐渐消失在雨中的背影, 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动之情油然而生。 让我们留点感激在心中吧,去感激那些充满爱心,帮助他人的每一个人。 请指出该习作的一个缺点,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12 分)答案: 本题解析:本题需要指出学生的习作缺点并提出改进建议,教师应该力求角度清晰、建议合理。3. 问答题:案例:阅读某教材滕王阁序一课的教学实录(片段),完成第16题。师:读完了滕王阁序,大家喜欢这篇文章吗?喜欢的同学请举手。(少数同学举手)师:喜欢的理由往往都是相似的,而不喜欢的理由却未必一样。我想听听不喜欢的理由。生1:不知道写的什么。师:你觉得他写了什么?生1:写了游玩滕王阁的过程。

10、(生笑)生1:(改口)不是一篇“游记”,而是“序”。师:“游记”与“序”有什么区别呢?生1:游记主要是记叙、描写为主,而“序”主要以议论、抒情为主。滕王阁序是由眼前之景抒发自己的人生感受,抒情、议论的成分很重,就跟兰亭集序一样。师:其实你还是基本读懂了文章。我还想听一听其他原因。生2:生字词太多。生3:典故太多,理解起来太费劲。生4:句式太整齐,一口气读不下来。师:你试读一段课文试试看。(生4读“嗟乎!时运不齐岂效穷途之哭!”读得气势恢宏,抑扬顿挫,饱含感情。其他学生鼓掌)师:读得很好啊。生4:我很喜欢这段文字,读了很多很多遍。师:你可以尝试把它背下来。下一位。生5:我觉得王勃写得太矫情了。到

11、一个地方去玩儿,就写了一篇文章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而且这么“悲”,我们不会这样来思考的。师:我们不这样想,就不允许王勃这样想了?(生笑)师:五位同学说了自己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归纳起来,大概三点:一是难以读懂:二是难以理解;三是难以共鸣。既然因为“难”而不喜欢,那我们就从“难”字入手,且让我们由“易”入“难”,由“浅”入“深”,看看滕王阁序是怎么成为文学经典的。师:这篇文章其实有一个清晰的整体思路:事一景一情。请大家说说,课文写了什么事?描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生6:课文叙述了王勃省父,途经洪州,参加了都督阎公在滕王阁上的盛会,看到“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描写了滕王阁盛会中人的俊雅

12、,景的美丽,感到非常高兴,而后由乐生悲,感慨自己的身世。师:很好!请看我这里的一则材料。(师投影)材料: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乃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唐摭言卷五)师:这是一段评注,我们借此能更深地切入文章。比照它来寻找一个角度,谈一谈你所理解的滕王阁序的“事一景一情”。问题:(1

13、)阅读以上教学实录片段,请对案例中教师的做法做简要评析。(2)请说明教师引导学生说出不喜欢滕王阁序的原因有什么作用。答案: 本题解析:(1)优点: 材料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体现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一原则。例如,教师在讲解“序”这一文体时,没有直接去介绍“序”的文体特征,而是让学生结合旧知及个人感悟来谈自己阅读课文的感受,通过“想听一听”学生不喜欢本篇课文的“其他原因”这一方式,引导学生说出读不懂、典故过多、生字词太多等问题,进而总结出序的文体特征。材料中教师合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在讲解过程中,教师适时利用投影展示相关评注,让学

14、生借助直观的评注文字进行思考,启发学生寻找思考问题的角度,更深切地体会文章内容。不足:材料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多元化评价和有效性评价。例如学生完成朗读后,教师可灵活组织学生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或由教师明确指出其朗读优点或缺点,而不只是简单地评价学生读得好或者很好,应说出其优点具体体现在何处。(2)另辟蹊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放弃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对“为什么喜欢本篇课文”等类问题的追寻,而是从相反思路出发,让学生说一说“不喜欢”的原因,有助于提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升学习效率。以问促思,拓展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要求学生思考并说出不喜欢滕王阁序的原因,有助于学生结合个人阅读感受进行思

15、考,培养良好的思考习惯,提升深入思考研究的能力。无言鼓励,引导学生去表达感受。教师通过反向的发问,来鼓励学生参与课堂问答活动,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呆板、僵化地问答,使学生积极回答教师提问,在回答与思考的过程中锻炼学生表达自我感受的能力以及总结的能力。组织引导,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伊始时要求学生说出不喜欢本篇课文的理由,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解决相关问题,从而发挥教师身为课堂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4. 问答题:案例:阅读下面的学生作文,完成题。请忙一些吧红楼梦中,探春起了雅兴要创诗社,于是大伙都寻思着要各起个别号,而宝钗给宝玉琢磨出这么个号来“富贵闲人”。不错,做个富贵闲人是很快乐的,可是如果没有凤姐在那头操持家务,忙得七荤八素的,贾家岂不是要破败得更快 到那时,宝玉不忙着去做一个“禄蠹”便是万幸了,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