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十一五”取得的成就、原因及意义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4969630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十一五”取得的成就、原因及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我国“十一五”取得的成就、原因及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我国“十一五”取得的成就、原因及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我国“十一五”取得的成就、原因及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我国“十一五”取得的成就、原因及意义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国“十一五”取得的成就、原因及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十一五”取得的成就、原因及意义(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十一五”取得的成就、原因及意义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 10月15日至18日在北 京隆重召开,会议涵盖了党中央对 十一五”时期的评估,以及对 十二五”时期国 内外形势的基本判断,并提出了国家 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基本指导方针、基 本思路和重要原则,勾画了十二五”规划的发展目标,确立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和主要任务, 全面部署了下一个五年中国经济发展的 重大战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和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思想下,中共中央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 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勾勒出了中国未来五年经济、

2、社会、 民主民生方面的发展路径与图景。会议指出,“十二五”规划要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 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第一、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 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第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服务业比 重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 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 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 总量显著减少, 生态环境质量 明显改善。

3、第三、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 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第四、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逐步完善, 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 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社会 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第五、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 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 进一步

4、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奋斗,要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 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 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十二五”规划是我国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其发展目标的制定,决定着我国未来五年的经济水平是否提高,决定着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否更上一个台阶, 决 定着我国是否能够在2020年总产值翻一番,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此次制定的 十二五”规划,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 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国目前仍将 处于重要战略机遇

5、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因此, 十二五”规划目标的提出将是中国妥善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的五年规 划,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 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认真解读并努力实施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是 继往开来与与时俱进的五年,是我们战胜各种困难大踏步前进的五年。五年来, 面对世界经济低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石油价格大幅上涨、恐怖主义猖獗等 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的冲击,在

6、党 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 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 意谋发展,战胜了非典等突发灾难,有效地抑制了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不稳定不 健康因素,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 平显著提高,市场经济体制继续完善,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 章。归结起来,我国“十一五”时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的成就主要 有以下几点:一、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十一五”规划刚一开局,“三过”问题投资增长过快、信贷 投放过

7、多、外贸顺差过大,就开始考验国民经济。此后,通货膨胀以及 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等次第登场。按照科学发展观 的要求, “十 一五”初期宏观调控表现的是“有保有控”的特点。中央政府一方面推 出包括土地、金融、市场准入等方面政策的组合拳,加快结构调整,防 止经济增长过热;另一方面,通过出台减免农业税等一系列惠农政策, 着力加强农业等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在开局之时就收获了两个好年 景。 2006 年国民经济实现了高增长与低通胀的理想搭配; 2007 年虽然通 胀问题逐渐凸显,但国民经济仍延续了平稳增长的好势头,财政收入、 企业收入、城乡居民收入齐头并进,都收获满满。 2008 年,近百年世界

8、经济史上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突然袭来,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经济成 功应对了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依然保持着增长。二、东中西部共同前进,实现统筹 区域发展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中,东部毫无疑问是领跑者。但是,东部的一花独 放换不来全面的小康社会。“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形成合理的区域 发展格局, 5 年来,统筹区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最耀眼的亮点,展 现了百花齐放的春光。 5 年中,西部大开发加速向前推进。近70 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开工,投资额 1 万余亿,项目覆盖交通、能源、农业、工 业、教育、卫生等各个领域。加上“十一五”,西部经历了历史上经济 增长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 10 年。“十一五”区

9、域经济硕果累累, 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加快,与全国经济增长的差距一步步在缩小。到 2 009 年,中西部和东北的增速一举超过了东部,这是前所未有的。 2009 年,中部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为 27.3% ,比 2005 年提高 5.2 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占 22.1% ,比 2005 年提高 2.2 个百分点。今年 上半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然走在东部的前面。三、社会保障制度得到很大改善,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5 年里,随着中国经济总量攀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中国的就业规模 也在持续扩大,从 2006 年的 7.64 亿人增加到 2009 年的 7.7995 亿人

10、。 随着一批批重点工程的开工,国家把越来越多的财力用于改善人民生活 的交通、教育、医疗以及社会保障等领域,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偏远 地区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因此而得到很大的改善。到 2009 年底,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居民超过4亿、新农合 8.3亿,覆盖面超过 12亿。2006 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760元增长到17175元,年均实际增长 10.2%,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0.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 3587元增长到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 8.3%,比“十 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5年的36.7%下降到2009年的36

11、.5%,农村居民家庭由45.5%下降到41.0%。此外,全国私人汽车拥有量持续增长,城市人均住房面积在扩大,市民 居住环境在改变,种种现象表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步入了一个新的台 阶。四、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充分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突飞猛进,但粗放式发展也带来对资源的过度消 耗和对环境的破坏,这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并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并明确规定了 具有法律效力” 的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 总量的比重达到1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20%、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10%。 这些指标不仅

12、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内涵,也对增长的质量和方式有了硬性的规定,体现了政府对由量到质的科学发展模式的追求。在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十一五前四年,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5%的基础上,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 计下降20.76%,累计实现节能量5.3亿吨标准煤。与此同时,化学需氧量排放 总量下降9.6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13.14%,为实现全国完成单位 GDP 能耗及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走过“十一五”,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排到世界第二位,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3700美元,综合国力大幅提升,迈入了上中等收入国

13、家的行列,我国 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些成就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都归 结于科学发展战略思想的提出,并对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和意义。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 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 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 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实施,对我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产生有着重大的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 树立和落实

14、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十六大提出全 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 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的目标体系。只有牢固树立 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求真务实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发 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就要按客观规律科学地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 全面推进,切实抓好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深入体察人民群众的意愿,切 实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在党领导发展的大政

15、方针和各项部 署中,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把推进经济建设同推进政治建设、文化 建设统一起来,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统 筹区域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 开放的有效体制机制。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 。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 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 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 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 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 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促进人 的全面发展; 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更加注重民

16、主 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4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必 然要求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发展中取得的成就为经济社会持 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 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 生产力还不发达,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 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 盾日益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就业压力依然较大,收入分配 中的矛盾较多; 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 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 加大。我们在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我们一定要立足科学发展, 着 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 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