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4891808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眩晕-中医诊疗方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眩晕的中医诊疗方案2010年版【概述】: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为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王永炎主编的第六版中医内科学及中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1级高血压:收缩压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90-99mmHg;2级高血压:收缩压160-179mmHg和或/舒张压100-109mmHg;3级高血压:180mmHg和/或

2、舒张压110mmHg;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危险分层按危险分层,量化地估计预后其它危险因素和病史 血压(mmHg)1级高血压SBP140-159或DBP90-992级高血压SBP160-179或DBP100-1093级高血压SBP180或DBP110无其它危险因素低危中危高危1-2个危险因素中危中危很高危3个危险因素高危高危很高危靶器官损害或糖尿病并存的临床情况很高危很高危很高危(1)临床表现 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者仆倒。 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2)实验室检查

3、:心电图、尿常规、血常规、动态血压、肾上腺B超、醛固酮测定等。(3)其他检查:超声心动图、X线、颈部血管B超、动态心电图等。【鉴别诊断】:1. 中风:中风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斜不遂为特征。中风昏仆与眩晕之扑到相似,且眩晕多为中风先兆,但眩晕患者无半身不遂、昏仆不醒人事、口舌歪斜及舌强语塞等表现。2. 厥证: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厥冷为特点,发作后一般在短时间内逐渐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口舌歪斜等后遗症。严重者也可一厥不复而死亡。眩晕发作严重者也有欲仆或晕眩扑到表现,与厥证相似,但一般无昏迷不省人事表现。3.癫病:以突然扑到,昏不

4、知人,口吐涎沫,两眼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猪羊叫声,移时苏醒,醒后一如常人。癫病昏仆与眩晕甚者之扑到相似,且其发前多有眩晕、乏力、胸闷等先兆,发作日久常有神疲乏力、眩晕时做等症状表现,故应与眩晕鉴别,其鉴别要点为癫病昏仆必有昏迷不省人事,且伴口吐涎沫,两眼上视,抽搐,猪羊叫声等症状。【辨证论治】:1. 阴虚阳亢【症状】: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舌质红,苔黄,脉弦。 次症:面部潮红,急惊易怒,少寐多梦,口苦,【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方药】: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川牛膝、桑寄生、杜仲、山栀、黄芩、益母草、朱茯神、夜交藤。【中成药】平肝脉通片(新药制字

5、z04000805)功效:平肝熄风、清热化痰通络主药:天麻、钩藤、石决明、川牛膝、杜仲、桑寄生、地龙、水蛭等【中药注射剂】静点活血通络类药物,如丹红、灯盏细辛、丹参注射液等活血通络。2. 气血亏虚【症状】:眩晕动则加剧,劳累而发。舌质淡,脉细弱。次症:面色晄白,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神疲懒言,饮食减少。 【治法】:补养气血,健运脾胃【方药】:归脾汤加减:太子参、黄芪、白术、茯神、酸枣仁、龙眼肉、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中成药】补气脉通片(新药制字z04000825)功效:益气健脾、化痰通络主药:黄芪、当归、地龙、红花、川芎等【中药注射剂】静点益气通络类药物,如生脉注射液,参麦针等。

6、3. 肾气亏虚【症状】: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次症:两目干涩,少寐多梦,健忘,腰膝酸软,耳鸣,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质红,脉弦细弱,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质淡,脉弦细。【治法】:平补肾气,调和血脉 【方药】:补肾和脉方加减: 【中成药】:可选用平肝脉通片5片,每日三次口服。【中药注射剂】:静点活血通络类药物,如丹红、灯盏细辛、丹参注射液等活血通络。4. 痰瘀互阻【症状】:眩晕而见头重如裹,或头痛,视物旋转。舌有瘀点或瘀斑,苔白腻,脉濡滑、弦涩或细涩次症:胸闷恶心,健忘、失眠,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食少多寐。【治法】:燥湿化痰、活血通络【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天麻、

7、半夏、炒白术、橘红、茯苓、甘草、生姜、大枣。【中成药】:可选用化痰脉通片5片,每日三次口服。【中药注射剂】:静点活血通络类药物,如丹红、灯盏细辛、丹参注射液等活血通络。中医外治法:中医推拿、针灸、贴敷、足底反射治疗等中医理疗手法。【调摄】:1.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急噪恼怒、情志过激而使疾病再度复发。2.生活起居有常,避免劳累。适当休息。随天气变化增加衣被,注意保暖。3.饮食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为宜,对吃新鲜水果、蔬菜及豆制品,不宜过饱,忌食辛辣、刺激之品,戒烟酒。4.保持大便通常,避免用力过度,经常食用含纤维素多的新鲜蔬菜、水果。以润肠通便。5.积极治疗原发病,按时服药,注意血压的变化

8、,定期到医院复查。根据自身的情况,适当参加锻炼,加强肢体功能活动。【本科特色疗法】:根据临床观察,中老年眩晕多以痰瘀阻络多见,故配制了三种新制剂,化痰脉通片,平肝脉通片,补气脉通片(三种制剂配方详见胸痹),在临床中根据辨证使用三种制剂取得了良好疗效,在治疗中除了用中草药汤剂及上述三种制剂外,还配合静点复方丹参注射液或络泰、灯盏细辛等注射液以活血化瘀,改善脑部缺血情况。必要时选择营养脑细胞药物。配合中医推拿、针灸、贴敷、足底反射治疗等中医理疗手法。足底敷贴:【功效】:引火归源、调整阴阳【主方】:吴茱萸、白芷、白芥子【用法】:上三味药研末,以食醋调成糊状,在患者睡前分别对双足涌泉穴进行敷贴,8小时

9、后去除。去除敷料后以盐水棉球清洁皮肤上的药迹。每晚一次,四周为一疗程。【注意事项】:1. 若治疗过程中患者血压突然升高,需停贴敷治疗,同时调整降压药物。2. 过敏体质者慎用。3. 局部有新鲜创面及感染创面者禁用。耳穴治疗:【功效】:固肾培本、调整阴阳【主方】:耳穴贴压取穴:耳后降压沟。王不留行籽贴敷。【操作方法】:对耳廓消毒,脱脂后,对其进行按摩,然后将胶布剪成0. 7cm X 0. 7cm并粘上王不留行籽贴于所选穴位上,每次只贴一侧耳廓,1日1次,两耳交替,6次为1疗程。嘱患者自行按压,使耳廓充血、胀痛,按度适中,避免皮损引起感染。每日按压3次(早8-10点,中午1-2点,晚6-8点),每次

10、按压5min。1周为一疗程。【注意事项】:1. 若治疗过程中患者血压突然升高,需停贴敷治疗,同时调整降压药物。2. 过敏体质者慎用。3. 局部有新鲜创面及感染创面者禁用。【检查项目】:结合病史,发病情况应做西医一般体检及神经系统检查。为了明确诊断,可做以下实验室检查:1、血、尿、便常规,血脂检查,血流变,电解质,肝肾功、凝血功能,血糖,24小时尿微量蛋白定量、内生肌酐清除率。2、胸片,心电图,颅脑彩超,颈动脉B超、心脏彩超。3、眼底检查,肾上腺CT。4、头颅CT检查、核磁共振5、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疗效标准】:1.显效:眩晕等诸症消失,各项理化检查指标正常; 舒张压下降10mmHg以上,并达到正常范围。 舒张压虽未降至正常但已下降20mmHg或以上,须具备其中1项。2.好转:眩晕等诸症减轻,各项理化检查改善或减轻;舒张压下降不及10mmHg,但已达到正常范围; 舒张压较治疗前下10-19 mmHg,但未达到正常范围; 收缩压较治疗前下降30mmHg以上,须具备其中1项。3.无效:经治疗眩晕症状无明显改善,各项理化检查指标无变化【护理要点】:一般护理:一般护理:内科常规护理。饮食护理: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以新鲜小、蔬菜、水果为主。控制食盐,忌暴饮暴食,忌高热量食物,忌烟,忌酒,忌浓茶。情志护理:保持心情舒畅、乐观,尽量减少情绪上的波动。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和紧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