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课例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489095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课例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课例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课例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课例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课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课例(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课例 课堂实录 师:老师请同学们一起来听一首歌曲,一首中国的歌曲,一首中国人必须听的歌曲。(课件:播放胡浩波演唱歌曲乡愁)。 师:这是1992年春节晚会的现场,这首歌是根据台湾作家余光中的诗歌乡愁谱曲改编而成,原诗一共是四个诗节,歌曲保留了三个诗节。这首诗歌自1992年以歌曲的形式,从台湾穿越海峡来到大陆以后,就备受人们的关注。比如到了2002年,一部反映郑成功后人生活的电视片闽南名流世家,选取了余光中的乡愁作为主题曲,并且获得了当年金鹰奖的最佳主题曲奖。那么,余光中的乡愁为什么能引起人们如此的关注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歌,大家请看大屏幕(课件:板书这首诗歌的内容

2、,并配有音乐。),齐读这首诗。 学生齐读。 师:有人说,这首诗只有读出它的乡韵,才算将诗歌潜在的感情激发出来,这样的朗读才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哪位同学试着朗读一下? 学生读。(配乐) 师:哪位同学再试一下? 生:老师,我想和刘岩一起读。 两位女同学一人一段读。(学生抱以热烈的掌声。) 师:三位同学的朗读都非常好,情感很饱满,有感染力。三位同学的朗读是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老师想,如果选一个这个世界上读得最好的人给我们读,那该多好啊。那么大家想一想,读乡愁最好的人是谁? 生:余光中。 师:为什么是余光中? 生:因为是他写的诗歌。 师:好,今天余光中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他今年已经是76岁的高龄了,

3、我们欢迎他给我们朗读这首诗歌。请大家看大屏幕。(课件:76岁高龄的余光中朗诵乡愁的录音录像。) 师:余光中读得这首诗歌和我们读的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有何不同啊? 生:余光中读的和那三个同学的感情色彩不同。 师:能不能具体说一下不同在哪儿? 生:那三个同学比较有激情,而余光中读的是发自内心的那种感情。 师:什么样的感情? 生:怀念祖国。 师:余光中读的确实没有我们的那份激情,但是他比我们多了一些东西,在感情上多了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生:我感觉他多了一种沧桑感。 师:说的太好了。确实,他比我们少了那么多的激情,也比我们多了那么多的沧桑和凝重。那他读的为什么比我们多了那么多的沧桑感呢? 生

4、:因为他亲身经历过和祖国分离的痛苦。 师:我们可以通过文字读透文字背后的人生,大家看看屏幕上的文字,从这些文字里可以看到作者怎样的人生经历。 生:可以看到小时候作者和母亲分离,长大后又妻分离,后来母亲离他而去,现在呢他又和大陆分隔两地。 师:说的很好。她说了余光中四个不同的人生经历,说明这位同学对诗歌读的很好。那么,是不是这样呢?请大家继续看。 师:(老师配合着余光中的图片对作者的人生经历进行解说。)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他离开大陆前往台湾,从此就开始了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漂泊生涯。从祖国大陆到宝岛台湾,从求学美国到谋职香港,他再也没有回到大陆。后来在回乡梦 时候他写

5、下了这首乡愁。“我二十二岁离开大陆,对这块土地讲来,曾经缺席了四十年,回来已经很晚了,早就应该回来看看了。” 师:刚才我们同学的发言,和余光中先生给我们介绍的一样。你们读的非常好,透过文字,读出作者的悲欢离合。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个诗节,但是我们看到的四个画面,每一个画面都震撼着我们的人心。其中描写的别母愁、别妻愁、丧母愁、大陆愁,哪一画面都凝聚着作者一生的沧桑和难以言表的哀愁。虽然这首诗只有短短的16行,写出的时间也只用了二十几分钟,但是在我们读的时候发现,每一个词语都显得那么漫长,仿佛低声地向我们诉说。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再把这首诗朗读一遍,想一想刚才老师的解说和余光中的诉说,你的读法可

6、能是不一样的。来,我们齐读。 学生齐读。 师:读得很好,读到了心灵的深处。我们在朗诵这首诗歌的时候,把其中的关键词语提出来,分类组合,重新排列,就会读出新的感觉来。我们先看第一组表示时间的词语,大家齐读一下(课件: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根据大屏幕的这四个词语,请同学们思考,作者写了四个乡愁,这四个乡愁是并列的关系,还是有所侧重? 生: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师:这四个乡愁是并列的,还是侧重于哪一个? 生:是并列的。 师:说说理由。 生:根据篇幅来看,每一首诗的详略是一样的。 生:我不同意她的观点。我认为是有侧重的,侧重在最后一节诗。因为“而”是个转折连词,是对前三个词语的转折。 师:你

7、说的很好。前三个乡愁可以合并在一起,称为是什么样的乡愁? 生:往日的、从前的、昔日的、过去的 师:也就是记忆中的乡愁。你想一想,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还像小的时候那样想妈妈了?想他的妻子?离去的母亲? 生:不。 师:他的母亲1964年去世,1971年写的这首诗歌。七八年之后,这种感情还会像眼前那么浓重吗?大家看一下余光中在写这首诗的时候他是怎样的。(课件:在四个时间词语旁分别有四个画面,随便点击就会出现余光中对这节诗的朗读。老师分别点击前三节诗的朗读,并重复点击最后一节诗,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 师:他读最后一节诗歌的时候,与前三节有什么不同? 生:读“而现在”这节诗的心情比较沉重,并且语速也放

8、慢了很多。我认为,过去的事情他毕竟会慢慢地淡忘,而现在却不能。 师:还有吗?再听(课件:点击画面朗读,让学生听读比较。)读最后一节诗中的“乡愁”与前三节诗中的“乡愁”一样吗? 生:第四节诗的“乡愁”读得很重、很慢,读出了它的沧桑感。 师:对,最后一节诗带着沧桑,带着凝重,所以整首诗侧重于最后一节诗,那么前三个诗节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师:我们再看下面一组词语,请读一下。 生:小小、窄窄、矮矮、浅浅。 师:这四个词语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 生:叠词、形容词。 师:还有呢? 生:把所描写的对象都写的非常微不足道。 师:看这四个词语后面的词语,它所描写的事物是不是都是那么的“小”、那么的微不足道? 生:

9、邮票、船票和坟墓确实是小的,但是海峡却不是那么“浅”。作者想要表达的是虽然海峡浅却难以到达。 师:嗯,这个“浅浅的海峡”,海峡肯定不浅,但是他把它写的这么浅,就说明它很容易渡过,而实际并不容易渡过。那么他把这么深的海峡写得这么浅,合理吗?从地理的角度说,这海峡有100米深,这么写,不矛盾吗? 生:我觉得不矛盾。“浅浅的”是从感情的角度来讲的,是发自内心的,他希望回归祖国的感情很强烈。 师:你说的很好,从感情上说海峡是浅浅的,是能够渡过的。但现在这海峡使他和大陆天各一方,突出了有乡不能返的愁苦。看下面一组词语,请读一下。 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师:这是一组表意象的词语。作者想家的时候,这四个词语起的作用是什么? 生:邮票是和母亲之间的来往,通过写信;船票是想念妻子的一种方式,有船票就可以坐船和妻子团聚;坟墓是他和母亲隔绝的障碍;海峡把他和大陆分隔开,充满了浓浓的乡愁。 师:根据这个同学的发言,我们发现,前两个是一样的,后两个是相同的。前两个能够沟通甚至相见,而后两个有障碍甚至阻隔。好,我们来看一下大屏幕,(课件:四节诗配四幅画面。)小时候想妈妈的时候,可以写一封书信,贴上一张邮票,这张邮票就可以把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送到自己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