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4890408 上传时间:2023-09-2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论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论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论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论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作者:马龙潜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绘画以色彩、线条、形状作为艺术传达的媒介,在二维的平面上, 感性具体地展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图影。 绘画艺术一方面偏重客观,偏 重对于对象的客观再现;一方面又突出了艺术家的主体表现, 这两者 使绘画更为个性化了。色彩、线条、形状往往既是展现个性化的客观 对象的形式,又是个性化的艺术家主体表现的形式, 它们都是线与面 在二维空间中的展开,这与偏于客观的认识在空间中展开的本质有某 种内在联系(正如声音在时间中流转与情感在时间中运动有着内在的 联系一样)。相对地说来,色彩长于认识,线条长于表情,这使绘画 艺术既能个性化地、具体地透视客观对

2、象的本质与必然,又能细致复 杂地展示主体的主观意象与精神情感。绘画的艺术形象展现在二维的平面之中, 这使它作为一种独特的 艺术类别或形态,具有了自己的存在价值和相异于其它艺术类型的审 美特征。绘画之在二维平面中建构的艺术传达手段,一方面决定了它 以艺术家自身存在的主体性为基本原则,另一方面也为充分运用艺术 材料(媒介)如色彩、线条、形状等等提供了更广阔的场所,因而在 客观地反映对象方面有了更大的可能性。 单就色彩而论,赤、橙、黄、 绿、青、蓝、紫的不同,深浅浓淡的极细微的差别,便可把主体方面 的情绪一一情感、精神一一心理状态,与外界各种各样的事物接触时 心中引起的特别兴趣,情感都渲染出来。同时

3、,绘画可以反映社会生 活的极其丰富多彩的内容, 它可以容纳自然的天地造化, 人工的精巧 创造,也可容纳面目各异的人物,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但能够 描绘各色人物的容貌神态, 而且能够表现人物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内 在心灵冲突和情感色彩。 绘画大大扩展了客观的主体性艺术反映社会 生活的能力和范围, 其题材的广阔性造成了其样式的多样性, 除了人 物肖像画外,风景画、静物画、人物情节画等也占有不小的比重。其 艺术传达手段的特殊性与多样性, 也造成了其体裁的多样性, 如绘画 之分为油画、水彩、素描、中国画等等。浮雕、木刻可以说是从雕塑 到绘画的过渡,是联系两种艺术形态的中介和桥梁。绘画艺术可以淋漓尽致

4、地展现人类生活中的某些细节, 但此种展 现并不在于单纯地摹拟人物和客观事物的外貌, 它主要是通过人物的 神情与活动等可视的因素, 来完成对人物性格的刻划、 人物内心世界 的展示,同时也实现主体内在情感的传达与表现。 绘画中艺术形象的 建构与每一根线条、 每一点色块的具体运用相联系, 这使它最适于描 绘生活的细节, 使艺术家能够借用刻划生活中某一可视的瞬间, 来概 括事物发展过程中与之密切联系的前后阶段, 从而使定型化了艺术形 象在观赏者头脑中引导对事物发展过程的联想, 激发对动态过程前因 后果的丰富奇丽的想象。如莱辛所说“作品不仅仅让人看一下,还要 让人考虑, 让人长期地反复观赏 , ; 让想

5、象自由活动才是最有意义 和效果的,我们愈看下去,就愈能在里面想出更多的东西来。”( L 拉奥孔第三章)绘画在二维平面上去再现与反映生活,不但追求 视觉上的逼真性、精确性, 还力图借助视觉形象的描绘,表现人类主体的精神风貌与心灵情感。为了使绘画形象摆脱对客观事物外貌的单 纯机械的摹拟,它必须以形写神、状物表意,表现渗透进主体审美理 想的内在审美意象。画家之所以称之为艺术家而不是生理挂图的绘制 者,就在于它不但写形,而且传神,不但组合线条,而且寓于情思, 不但建构形体,而且融于意蕴。绘画等造型艺术在艺术传达中所凭借的物质材料,较之其他艺术 形态有着特殊的作用。物质材料在形象造型中作为媒介工具的同时

6、, 其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将直接构成艺术形象的感性形式, 成为艺术欣赏 中直观因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青铜、大理石、花岗岩、黄 杨木、象牙等往往因其物质特性的不同,而适宜于塑造不同性格和类 型的艺术形象。绘画是视觉的艺术,是光的艺术,其艺术形象的建构 又是在二维的平面之中,所以它所凭借的物质材料的特质,便以独特 的方式构成发挥主体实践活动的物质基础,艺术传达媒介的色调(色 调体现为色块的组合与线和形状的组合),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如果说雕塑艺术更偏重展示人的本质的普遍性、 概括性、理想性, 那么绘画艺术则更偏重刻划与展示人的本质的特殊性、 个性、现实性。 雕塑的客观性、物质实体性强,而绘

7、画的主观性、精神自由性强。黑 格尔曾说“绘画的基本原则在于内在的主体性”,其见地是颇为深刻 的。那种认为绘画与雕塑只是艺术表现形式不同,而其选取的题材、 表现的内容是一致的说法,恐怕不符合实际。绘画的取材范围极其广泛,表现的内容也极为丰富,人物及其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自然界 的飞禽走兽,林木花草等,即人的社会生活内容和人化的自然界,在 绘画艺术中都可以得到远比雕塑要更为直接和具体的反映。雕塑因其运用物质材料在三维空间中的实体造型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主体 审美情感的特殊性,所以它一般不对融合丰富意蕴的人物活动的具体 环境做较为直接地描绘。特别是在肖像雕塑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复 杂关系,往往只能间

8、接地或曲折地体现于构成关系之一方的人物的动 作、姿态、神情上,而人物活动的关系“场”则不可能直接呈现出来。 由于绘画通过色彩、线条、形状来反映客观事物,表现主体内在审美 意象,它虽然没有雕塑艺术之三维空间的实体性, 但绘画中的形体建 构比雕塑更能自由地支配色彩、 线条与形体,所以在某些方面可以造 成远比雕塑更近似外貌和切近内在审美意象的艺术效果,引起观赏者如临其景(境)的感受。特别是它能近乎直接地呈现人们活动的关系“场”。与雕塑舍弃不必要的外貌细节不同,它要求以异常具体的、 个性化的生活场景,创造某种情感的氛围和精神一一心理“场”,表 现艺术家的审美理想与情感。绘画尽管要求细节的具体、个性化,

9、但 这并不是说模仿与再现某一具体个性形象就是绘画艺术的主要任务。 肖似客观对象的画面,实际上是经由艺术家主观心灵折射了的, 它融 入了深沉的精神意蕴。二维平面性,使绘画不可能在实际上真切地再 现人物的活动及其具体背景,而只能以切近现实生活画面的视觉效 果,呈现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和人物的内心冲突以及作为背景的关系“场”,呈现艺术家以情观物所见的世界或凝聚着艺术家审美理想的心灵画面。因此,在实践一一精神地把握世界的整个艺术家族所形成 的序列中,较之雕塑,绘画是更偏向精神的,是更偏于表现内在主体 性的。对绘画和雕塑中艺术形象的观赏, 都与视觉对艺术作品之形体建 构的直接具体感受密切联系。观赏者通过对艺

10、术形象的审美观照, 迅 速联想到艺术品未曾直接展示在人们面前的那些侧面,靠心理的内部建构形成一心理完形,从而产生精神与情感的愉悦。但雕塑作为三维 空间中的实体建构,观赏者可以变换角度从中获取多侧面的艺术感 受,其心灵中建构的完形一般多接近于本身是立体的艺术品。而绘画中的形象呈现于二维平面中,观赏者变换角度观赏也只能取得平面视 觉感受,心灵中完形的建构更需要充分发挥自由的联想与想象,它可以比较接近艺术品,却与艺术家的内在审美意象常常存在较大的距 离。同时,雕塑只能凭借艺术形象产生的动势引导观赏者的想象,它 给观赏者的自由想象留下了广阔的天地, 虽有较确定的导向,但毕竟 又较朦胧;而绘画则因其内在

11、的主体性,使人们可以对艺术家的内在 审美意象进行较为自由的体验,在较明晰的方向引导下,具体地想象 艺术家的内在审美意象。绘画与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特别是强调反映再现现实的文学), 都强调内在主体性的原则,但两者也有明显的区别。绘画艺术受艺术传达中形体建构的客观局限, 不便于象文学作品 那样反映更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更自由地表现艺术家内在的审美感 受、审美意象与审美理想。尽管东西方的艺术家们都曾追求诗与画结合的艺术境界,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为艺术品中的上乘之作,特 别是中国古代,某些风景画与风景诗描绘的画面与融会的意蕴是相似 的。马远的绘画作品寒江独钓和柳宗元的诗作渔翁所创造的 艺术美就颇有“

12、异曲同工”之妙,画力图追求诗表现主体情感的那种 韵味,诗力图追求描绘画所展示的那种画面。 但是,绘画毕竟是绘画, 文学又毕竟是文学,它们是艺术家族中地两个分支。文学是借助语言 这种艺术媒介,呈现与艺术家内在审美意象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生 活画面。它既可以集中笔墨描写社会生活中的某一场面甚至某一细 节,更能够通过对场面、细节乃至更宽广画面的描写体现流动的社会 生活画面。而绘画则只能描绘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画面, 虽然这个画面 是艺术家选定的最富有孕育性的那一顷刻,但它毕竟是一个有限的画 面。同时,文学对社会生活画面的描绘,是通过语言这种抽象形式实 现的,具体的东西说不出,说出的都是词,词是一般,是高

13、度抽象的 概括,所以它不能象绘画那样以具体可感的形象直接作用于人的感 官。单就具体可感性而言,绘画远远胜于文学艺术。可见,两者各有 特征,各有短长,艺术家可以借此表现审美情感的不同侧面,观赏者 亦可从中得到不同的审美感受。在东西方绘画艺术中有相通的东西, 但因东西方各自的文化历史 传统不同,在长期的社会和艺术实践中所形成的审美心理结构不同, 所以形成了各自鲜明的特色。首先,西方绘画偏重写实、求真,偏重表现主体以客观的态度感 受社会生活所形成的审美意象;中国绘画则偏重表情、写意,沿着内 在主体性的方向,偏重表现融于主体审美理想的审美意象。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希腊艺术是古代不可企及的典范,而在古希

14、腊造型艺术中,最高的成就似乎是雕塑与建筑。西方古人以健康发展 的人类童年那种天真幼稚又乐观自信的心态去面对社会,面对人生, 面对世界,一方面视宇宙的基本结构是和谐、秩序、比例、平衡,并 把它作为形式美的最高理想,构成主体内在的审美意象与在艺术传达 中所形成的艺术形象的基础;另一方面又积极向外进取,崇拜寄身于 其中的自然,在艺术传达中往往以对自然的真实模仿作为主体把握现 实美的最高理想。二者交汇于具体的艺术实践活动中,使艺术的“自 然摹仿”(作为内在主体性的内容)与和谐、秩序、比例、平衡的形 式(作为内在主体性表现的形式)融为一体,形成了西方古代艺术鲜 明的特点。与此相联系,重视对客观事物形体状

15、貌的描绘,偏重客观 的精神 心理建构和艺术传达中物质媒介的建构,也就成了西方古代艺术家们比较一致的审美理想。绘画艺术中这种写实、求真、讲究形似的艺术特色,这种内在主 体性表现的方式,早在希腊的壁画中已见端倪。庞培古城遗址挖掘出 来的壁画,就仿佛移三维空间中实体建构的雕象于画面之上。 据说著 名画家宙可西斯画海伦后,是把现实生活中众多美女的形体特点集于一身,可见其精神心理中内在审美意象的建构,既渗透了主体的审美理想,又偏于客观。这种文化与艺术传统一直影响到西方近代。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在创造中显然突出了清醒的主体意识, 但 也明显地继承了古代崇拜自然与陶醉于现实的传统, 进一步以形似作 为绘

16、画的基本原则。达芬奇认为,圆描(立体雕塑式的描绘法)是 绘画的主体与灵魂。当然,西方绘画的审美理想,也并非只强调外形 的逼真而否定对客体精神风貌的描绘和对画家审美情感的表现,而是强调以形似的刻划作为前提,在偏于客观的基础上,把客体对象的形 似神似与画家的情感表现有机统一起来。 西方近代某些绘画作品几乎 把这种写实求真的传统推向了极端。恐怕也正是由于此种原因,才必 然出现了作为它的对立物的另一极端,运用色彩与线条对艺术家主体 的某种审美情感进行抽象的、象征的表现。在中国古代,宗法式的社会伦理观念,对人们精神心理的建 构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勤劳勇敢的中国古人,曾以不屈不挠的顽 强毅力向外部自然界探寻求索,但这种探索是在不断向内寻求,自觉 修身养性,省视自己的精神心理状态下进行的。因此,中国古代 的审美一一艺术传统,偏重于展示人的内在精神世界,重神韵,讲诗 境,求含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化景物为情思,主体的内在情感 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