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单元备课主讲稿全册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4883506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单元备课主讲稿全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单元备课主讲稿全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单元备课主讲稿全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单元备课主讲稿全册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单元备课主讲稿全册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单元备课主讲稿全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单元备课主讲稿全册(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单元备课主讲稿全册数学单元备课主讲稿一、 教学内容:六年级第一单元二、教学目标: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三、单元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并了解它们的读法和写法。体会数轴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会在数轴上比较正数、0和负数的大小。四、单元教材分析:负数是数与代数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至四年级的数学教材里,“数与代数”领域主要教学整

2、数的知识,这些整数都是自然数(和正整数)。本单元教学负数,是过去小学数学里没有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教学负数提出的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在小学数学里教学负数的知识(只涉及负整数的初步认识)出于两点考虑:第一,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是比较多的,学生经常有机会在生活中看到负数。让他们学习一些负数的知识,有助于他们理解生活中遇到的负数的具体含义,从而拓宽数学视野。第二,适量知道一些负数的知识,扩展对整数的认识范围,能更好地理解自然数的意义。有利于中小学数学的衔接,为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和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五、教学设

3、计:1、例1。例1通过分别表示室内和室外观测到的温度的情境引入负数,教学负数的写法和读法,并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教学时,如果当地气温条件允许,可以安排实地的观测活动。也可以制作放大的温度计教具,根据例1的情境在教具上拨出相应的温度请学生表示,引导学生认识负数、体会生活中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学习负数的写法和读法,并结合实例帮助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是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2、例2。教材通过存折明细中分别用正、负数表示存入和支出,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教学时,重点让学生观察存折中“支出(-)或存入(+)”一栏,结合具体的数据体会存入和支出的含义正好相反。

4、3、例3。例3教学在直线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通过在直线上描述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借助数轴的直观图引导学生把数轴上的点和抽象的正负数对应起来,感受数轴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初步渗透数轴的概念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回忆学习过的在直线上表示数的方法,然后出示例3的情境,适当引导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以此引出对数轴的认识,并引导学生脱离具体的情境,把数轴的点和抽象的正负数对应起来。4、例4。例4教学数的大小比较。教材通过在数轴上表示出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让学生借助数轴比较数的大小,包括正数与正数、正数与0、正数与负数、0与负数以及负数与负数的比较。教学时,先在数

5、轴上表示出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再让学生比较数的大小。也可借助温度计上温度的排列来比较,即温度从低到高的顺序,对应数轴上的点是从左到右的顺序,也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正数、0和负数的大小关系。六、课时安排:3课时数学单元备课主讲稿 一、教学内容:六年级第二单元二、教学目标: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2、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所有学生应会计算,有能力的学生能够使用简便方法计算。3、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4、培养仔细观察、勤于动手、大胆联想、善于分

6、析、总结归纳的好习惯。三、单元教学重、难点:重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圆柱体积的计算应用广泛,又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难点:圆柱表面积、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公式的实际应用,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四、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包括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的初步认识,圆柱的认识部分,教材从直观入手,通过实物的观察,使学生了解有关圆柱的知识,又通过“做一做”,来进一步认识圆柱;圆柱的表面积部分,在学生已有的长方形和圆面积的知识基础上,把圆柱表面展开,联系以前的知识对圆柱的表面积的公式加以推导;圆柱的体积部分,教材采

7、用了直观的方法,利用切开和拼凑的办法,使其转化接近于,和长方形(或正方形)面积的知识相结合,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在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中,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出:圆柱和圆锥的关系(即一个圆柱的体积是与它同底同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进而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五、教学设计:1圆柱的认识。(1)例1。例1教学时,首先应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圆柱的组成,再深入对各个部分的探究。(2)例2。例2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想像侧面展开后的形状,接着让学生剪开侧面,通过操作看到: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圆柱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关系,使学生亲历立体图形与其展开图之间的转化。

8、2圆柱的表面积。(1)例3。例3教学时,可将长方体表面积的知识进行迁移,使学生明确圆柱表面积的含义,再指导学生推出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其中重点指导如何计算侧面积。(2)例4。例4教学圆柱表面积计算的实际应用。教学时,让学生想像厨师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再独立进行计算。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根据具体情况,该题的结果用“进一法”取近似值。3圆柱的体积。(1)例5。例5教学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教材先让学生思考:圆柱能否转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体积。然后通过教具演示如何把圆柱转化为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并通过观察和推理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VSh。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复习圆面积以及

9、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再引导学生思考:能否将圆柱转化成一种学过的图形,再计算出它的体积。借助教具直观演示圆柱如何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并引导学生通过想像发现:底面分成的扇形越多,拼起来的形状就越接近长方体,从而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2)例6。例6教学利用圆柱体积的计算解决问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明确:求杯子的容积就是求这个圆柱形杯子可容纳东西的体积,计算方法跟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一样。1圆锥的认识。(1)主题图。教材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圆锥形实物图,然后从实物图中抽象出圆锥的几何图形,并给出图形的名称圆锥,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2)例1。例1教学圆锥的组成及其特征,并介绍测量圆锥的高的

10、方法。然后,通过让学生快速转动贴有直角三角形纸的小棒,引导他们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锥。教学时,可先复习圆柱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以便通过对比,了解圆锥的组成及特征。圆锥的高的认识是教学难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区分高和母线,并帮助学生了解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做转动三角形纸片活动时,可先让学生猜测,再操作。2圆锥的体积。(1)例2。例2教学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教材主要按“引出问题联想、猜测实验探究导出公式”四个层次编排。教学时,在引出问题环节,让学生体会推导圆锥体积公式的必要性。在猜想环节,引导学生将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联系起来。实验探究时,引导学生发现:用圆锥容器装水(或沙土)倒入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

11、中,刚好倒三次,反之则不存在这样的关系。最后,帮助学生得出在等底等高条件下:圆锥的体积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即VSh。(2)例3。例3教学圆锥体积公式的应用。教材给出了圆锥形沙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沙堆的体积。教学时,可先学生自己解决。反馈时,首先让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步骤,再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为什么乘,加深对圆锥体积公式的理解。六、 课时安排:圆柱7课时圆锥2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数学单元备课主讲稿一、教学内容:六年级第三单元二、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2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

12、,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4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5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6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三、单元教学重、难点:重点:用比例的知识解答应用题难点:理解比例,区分正反比例,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四、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习了比的有关知识并掌握了一些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习比例的有关知识及其应用。比例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绘制地图需要应用比例尺的

13、知识。比例的知识还是进一步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基础。另外通过对比例与反比例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数量之间关系的认识,渗透函数思想,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五、教学设计:(一)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1比例的意义。例1教学时,可先复习比的知识,然后出示国旗长与宽的具体数据,让学生写出它们的比。选取其中两个比,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值,由比值相等,将它们写成一个等式,从而引出比例的意义。教师要注意适时引导,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找比组成比例。2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时,可利用前面组成的比例,认识项、内项、外项。然后结合一个或几个比例式,让学生通过讨论,逐步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3解比

14、例。教材首先介绍什么叫解比例,解比例的依据是什么。(1)例2。例2教学时,引导学生经历根据问题设、依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式。然后,着重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解方程可让学生自行解答。(2)例3。例3是解用分数形式表示的比例。教材只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解方程则由学生自己完成。(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1例1。例1教学时,教材提供的6组数据不必通过实验得出。让学生计算出每组数据相应的底面积后,教师可以出示几个问题:(1)水的体积和高度有关系吗?(2)水的体积是怎样随着高度变化的?(3)水的体积和高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明确体积和高度成正比例关系,并用字母

15、表示出正比例关系:(一定)。2例2。例2教学时,可先出示例1的数据表和坐标系,结合数据表中的数据说明:表中的每一组数据,都可以用一个点来表示。师生共同描点,并把描好的点连成一条直线,形成体积和高度的正比例关系图像,引导学生认识该图像。3例3。例3教学时,引导学生发现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并让学生仿照正比例意义,尝试归纳反比例的意义。(三)比例的应用1比例尺。(1)主题图。教学时,可由绘制地图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引出比例尺,并结合地图使学生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理解比例尺的含义。然后,进一步说明:根据需要,有时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扩大一定的倍数再画到图纸上。让学生找出教材呈现的图纸的比例尺,说一说它表示的意义,体会比例尺前项比后项大时,表示放大。(2)例1。例1教学时,引导学生学习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的方法,使学生明确比例尺是一个比,不带单位名称。(3)例2。例2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明确:设时应使用哪个长度单位;比例尺可以看作是一个常数,即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关系,有关比例尺的问题可以用正比例来解。(4)例3。例3教学时,小组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