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再别康桥》教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 导入:在中国诗坛上,有这样一位诗人,他悄悄地来,悄悄地走,宛若一颗划过中国诗坛上的流星,不曾带走人间一片云彩,却把另一片云彩留给了我们。他就是唯美而浪漫的诗人徐志摩。二、 作者介绍:徐志摩,原名徐章垿,浙江海宁人。是中国新诗领域上不可启及的领袖人物。徐志摩的一生有着单纯的个人信仰:即是对爱、自由和美的不懈追求。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我们在对这首诗的具体解读时,品味诗人徐志摩对爱、自由和美的信仰在诗中的具体呈现。作者小故事文章的题目可以略见文章的主旨。再别康桥解题:再:又一次。别:离别。又一次离别康桥。康桥:即剑桥,现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诗人徐志摩曾于19201922年在此留学。可以说
2、,是康桥的一方水土造就了绝代才子徐志摩。1923年,诗人第一次回国时写了一首诗名为康桥,再会吧!,以表达对康桥难舍难分的依恋之情。1928年,诗人再度来到英国,重访剑桥大学,并于6月在归国途中的轮船上写下了这篇传世佳作再别康桥,尽抒对康桥的无限眷恋!三、 范读:同学们注意思考一下作者在文中都写了些什么。生读四、 正文解析: 第一节:开篇三个“轻轻的”为全文奠定了轻柔缠绵的离别基调。诗人些时正处在回国的轮船上,遥望着渐趋远去的康桥,诗人不禁感伤起来。诗人轻轻的走,亦如当初轻轻的来,如过客般,不愿摇撼了康桥的美丽,但由于诗人心底热爱着康桥,不愿与其离别,词淡却情浓,心底充满了对康桥无尽的留恋。起篇
3、招手作别云彩图。表达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西天:表面上点明了离别的时间,黄昏离别更显凄清。实际上西天涵盖了时空双重方面。英国相对于中国,自是西方。与西天告别,自是与西方的康桥理想告别。诗人深受英国的浪漫主义影响,向往英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但中,中国当时内忧外患,诗人的理想无法在中国实现,与西天告别,折射出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苦闷与彷徨。第二节以下诗歌离不开“意象”,那么什么叫“意象”呢?(有感情的物象,寓意之象)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我们看“柳”这个意象。读二节金柳:“柳”不是一般的意象,古代的离别诗中经常出现“柳”这一意象,因“柳”与“留”谐音,来表达惜别之情
4、。可见,以“柳”为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 举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柳是绿色的,召显着勃勃的生机。诗人在此为什么用金来修饰柳树呢?傍晚夕阳折射出的光辉,使柳着上一层妩媚柔和的金色,微风吹过,柳树轻轻飘摇,婀娜多姿,像极了娇羞美丽的新娘。新娘给人以甜蜜温馨之感,让诗人不忍离开,表现对康桥的无限喜爱与眷恋。诗人不禁迷醉在了金柳的艳影中,慢慢融入康河的怀抱之中。艳影:不仅荡漾在水中,也荡漾在诗人心中。这是第二节河畔金柳倒影图读三节青荇诗人的视角从岸边柳移到水中草,看到了软泥上的青荇。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油油的
5、:写出了青荇自由自在的生命力。招摇:康桥对诗人的欢迎青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欢迎诗人的到来,前面我们讲过,诗人是追求自由的。青荇的自由状态正是诗人的追求,只有在大自然里,诗人才是本真的自己,所以“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诗人愿化作一棵水草,彻底地融入康河里,与康桥相伴相生!青草水底招摇图,更加欢欣眷恋。读四节潭:诗人的目光由水草延荡开去,看到了榆阴下的潭,潭水倒映着天空上的虹霞,浮藻点缀其间,揉碎了虹影,却更显梦幻了!诗人忘了自己,飘忽入梦。潭:拜伦潭。在康桥的上游,相传拜伦曾在那游玩。榆树浓阴覆盖着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富有诗意。榆阴浮藻清潭图 对康桥永久的眷恋读第五节 诗人似乎已经忘记
6、他要离别了,情不自禁泛舟去寻“彩虹般的梦”,游玩到很晚才归来, 李清照也曾有诗句“兴尽晚回舟” ,可见诗人非常快乐忘记时间了。归途中看见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 在如痴如醉的梦境里,诗人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在撑篙晚归时情不自禁地要要放声高歌,快乐达到了顶点。诗人的理想和现实在此段达到了交融。已经忘记最初来时轻轻地怕吵到最爱的康桥。撑篙漫溯寻梦图 感情达到高潮第六节乐极生悲,寻梦的极致惊醒了诗人。诗人抽身出梦,回到现实,一切重归寂然。想到要和康桥离别,诗人情绪低落下来,只能悄悄吹奏”别离的笙萧”,在沉默中体会离别的滋味。夏虫似乎也通人意,为我停止了鸣叫,康桥也为我默然!诗人再度陷入暇思!连康桥的夏虫也
7、似乎感受到了离别的不舍,也为诗人的离去而沉默了。此时无声胜有声。黄昏夏虫沉默图情绪低落 静思默想第七节 “悄悄地”康桥本就是宁静的,融注着大自然的美。康桥于我是永恒的美,而自己于康桥则是无足轻重的。无言是最好的表达,我只有沉默以对,悄悄别离。表明诗人不愿也不舍破坏心爱的康桥的氛围和情境。“不带走一片云彩”:诗人既不愿破坏康桥的完整,也写出了诗人的潇洒。美丽康桥,让诗人情不自禁喜欢上它,也恰恰由于诗人心中充满爱意,康桥才在诗人眼里显得更加秀丽。以至诗人说出:“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我所知道的康桥)但尽管诗人非常喜欢康桥,他还是“不带走一片云彩”地走了,走得是既缠绵又潇洒。挥手
8、告别云彩图 悄悄告别结尾三个“悄悄的”照应开头的“轻轻的”,构成了情感的回环,诗人重又回到现实与康桥作别。“悄悄的”较之“轻轻的”,情感又深了一层,更侧重人的主观意愿。诗人在经历了一番激情体验后,更加理解和恋康桥了!诗人毕竟是诗人,是潇洒的徐志摩。虽然旧梦难寻,但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那就怎样来就怎样地去吧,潇洒的来,潇洒的走,不带走康桥的一片云彩!五、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爱:对康桥的爱。自由:向往自由,本真的自我。美:三美。新月诗派的开山人闻一多曾在五四文学革命的新诗运动中提倡现代诗歌要讲求“三美”, 即音乐美(听觉)A,押韵:来,彩;娘,漾;
9、摇,草;虹,梦;溯,歌; 箫,桥; 来,彩B,双声叠韵:艳影、榆荫、清泉; 荡漾、青荇、招摇、斑斓等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建筑美(视觉)n 节式: 全诗七节,每节四行。n 章法: 1、3行稍短,2、4行稍长。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组成两个平行台阶n 句法: 每行6至8字不等,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绘画美(视觉)n 词藻的色彩感: 如 “金柳”, “艳影”, “青荇”, “彩虹”,以及“云彩”、“夕阳”、“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等。n 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动)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 六、再别康桥虽写离情别绪,
10、但全诗并不哀婉沮丧,而是凭空摹画出一幅幅流动的画面, 建构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 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 对眼前不得不离去的惆怅, 表现得真挚而隽永。比较 雨霖铃 柳永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看看再别康桥与其他离别诗有什么不同之处?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教师板书:离别的对象特别)继续启发:大家看过柳永雨霖铃这首词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种离别的气氛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沉重)就是词
11、中所说的“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如柳宗元有别舍弟宗一:“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都是两眼泪汪汪的离情别绪,但徐志摩的这首诗呢?大家读了有没有这种沉重之感?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板书:营造的气氛轻松)2、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
12、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些物象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诗人择用一个适当的意象可以唤起全宇宙的形形色色来”。(朱光潜)(板书:意象的选择新颖)别绪,已是人生一大愁苦;再别之情,岂非雪上加霜。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
13、述。3、怎样理解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独特的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小故事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徐志摩心旷神怡,他是喜欢飞的。在空中飞行,他曾在散文想飞中写过:“飞上天空去浮着,看地球这弹丸在太空里滚着,
14、从陆地看到海,从海再回看陆地。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待。”他觉得自己化作了一朵白云,乘风飞去。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再别康桥中的诗句竟成了他的谶chen语。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时年仅35岁。他爱做梦,梦是唯美的,又是飘摇的,志摩就是个寻梦、追梦的孩子,他在重逢林徽因时曾伤感的说:一生中有太多的梦从指缝中溜走了,也许就只能用诗来网住梦的残影。一生有三个女人,爱或者不爱,快乐或者痛苦,相守或者别离。他仍习惯于那样的全身心的沉浸在梦里。作为他的原配妻子,张幼仪真是无可挑
15、剔了,贤良淑德,相夫教子,孝顺父母。张幼仪家境很好,祖父是清朝知县,父亲是当时上海宝山县的巨富,二哥张嘉森是现代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哲学家,读女子师范但三年就被接回成亲,徐家是江南富商,强强联合。当时她15岁,但志摩爱过她吗?从未。有的恐怕也仅仅是感激之情,他不是如此的自私,如此的吝啬自己的爱,而是他无法左右,梦中他们擦身而过,相遇却不曾相识。幼仪为志摩付出了一切,他需要她时,她留下来照顾他,他要离开她时,她不给他丝毫的羁畔。志摩的笑解烦恼结是给她的,这笑的背后蕴涵了幼仪多少的泪和苦痛,而这仅仅源自一个理由,没有理由的理由志摩不爱她。当人们都在为徐志摩的浪漫、热诚、痴心和执著着“摩”时,回看当年,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对他的原配夫人张幼仪是无情而残酷的。由于是包办婚姻,从婚前到婚后,徐志摩是那样鄙弃张幼仪。第一次见到张的照片时,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婚后徐志摩更从没有正看张幼仪一眼。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对她不理不睬。就连履行婚姻义务这种事,他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罢了。在英国伦敦、沙士顿,以及后来在德国柏林的那一段生活,徐志摩对待张幼仪并不友好,甚至有些惨酷。两人在沙士顿住下后,不久张幼仪就怀孕了。此时徐志摩正在追求林徽音,无暇顾及张幼仪,一听便说:“把孩子打掉。”那年月打胎是危险的,张幼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