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4829558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周文荣一、教学背景1 .面向学生:口中学2,学科:化学2 .课时:13 .学生课前准备:一、课前预习了解二、完成课后习题二、教学课题课题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了解:1.酸、碱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2 .中和反应不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掌握:1.酸和碱的定义,酸和碱的化学性质。3 .盐的定义。4 .中和反应的实质及应用。“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三、教材分析M过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实验,得出中和反应的概念,对酸和碱的概念更进一步的理解,从而得出盐的初步概念。结合中和反应在生活、生产和医药等方面的(用,更好的理解中和反应的原理。【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中

2、和反应2 .难点:中和反应的探究3 .疑点:(1) .为什么在中和反应实验中,要逐渐加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溶液?(2) .NaHSO4和Cu2(OH2CO3H于哪一类化合物?四、教学方法采用的方法是实验引导探索法、归纳练习法。边实验,边分析,边讨论,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迪他们积极思考问题,用他们已知的知识通过思维和实验现象,推理理解新的知识。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简单复习酸和碱的定义和常见的化学性质二、课前小测:1、写出酸和碱的定义并举例说明(写出电离方程式):(1) .酸-例如:(2) .碱-例如:2、酸和碱分别有哪些化学性质?(1) .与指示剂反应酸使变红,碱使变红,使

3、变蓝。(2) .酸与金属(排在前)反应例:铝跟稀硫酸反应,化学方程式铁跟盐酸反应,化学方程式(3) .与金属氧化物(酸)和非金属氧化物(碱)反应盐酸与氧化铜,化学方程式: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化学方程式3、写出符合下列事实的化学方程式。(1) .用盐酸除去铁锈(2) .露置在空气中已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内加入适量的稀硫酸(3) .把生石灰放进水中,可以把鸡蛋煮熟(4) .石灰水长期裸露在空气中,会变浑浊4、玻璃棒蘸取酚吹试液在滤纸上画一只小鸟。把滤纸放在浓氨水瓶口上方,滤纸上很快出现一只_小鸟。再把此滤纸放在浓盐酸瓶口上方,小鸟逐渐。5、下列物质放在空气中,质量会增加的是,质量会减少的是不会变

4、质的是A粗盐B、浓硫酸C、Na2CO310H2OD浓盐酸E、NaClF、石灰水G、NaOHHCaO6、下列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A、稀释浓硫酸时,把水慢慢倒入盛有浓硫酸的量筒中并搅拌;R用滴管滴加液体时,为防止液滴飞溅,滴管应贴紧试管内壁;G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D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称量物放在左盘,整码放在右盘;E、把氢氧化钠固体放在托盘天平左盘的滤纸上称量;F、将收集满氢气的集气瓶盖上玻璃片正放在桌子上;三、引入新课趣味实验“无中生有”:用两支玻璃棒分别蘸上浓盐酸和浓氨水后,让两支玻璃棒靠近但未接触,观察现象。提问上述实验说明了什么?回答盐酸跟氨水(是一种碱)会反应提问怎样检

5、验碱是否存在呢?回答用指示剂(无色酚吹试液变红,紫色石蕊试液变蓝)四、新课讲授(一)、中和反应活动与探究在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酥溶液。再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溶液,至溶液颜色恰好变为无色为止,观察现象。取2滴上述反应后的无色溶液滴在玻璃片上,使液体蒸发,观察玻璃片上的现象。讨论玻璃片上物质是氢氧化钠吗?为什么?写出化学反应的方程式。板书NaOH+HCl=NaCl+H2O讲解NaOH=Na+OHHCl=H+Cl溶液中的离子进行重新组合,Na+fCl一结合成NaCl,H+f口Cl一结合成HCl.练习Ca(OH)2+HCl=NaOH+H2SO4=提问以上反应生成物

6、有什么共同特征?回答都生成水和另一化合物(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归纳并板书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这样的化合物叫做盐。例如:NaCl、CaCl2、Na2SO4AgNO3KMnO4Na2CO3提问金属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物质叫做什么?(碱)归纳并板书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讲解中和反应不是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之一,前面我们学过的基本反应类型有哪些?并举例说明。回答1.化合反应:C+02点燃CO22.分解反应:2KMnO4AK2MnO4+MnO2+02?3.置换反应:Mg+2HCl=MgCl2+H2T(二)、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

7、改良酸性土壤:H2SO3+Ca(OH)2=CaSO3+H2O2、处理工厂的废水:H2SO4+Ca(OH)2=CaSO4+H2O3、用于医药:3HCl+Al(0H)3=AlCl3+H20HCl+NaHC03=NaCl+C02T+H20五、课堂小结:(一)、中和反应1、盐-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这样的化合物叫做盐。2、中和反应-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NaOH+HCl=NaCl+H20Ca(0H)2+2HCl=CaCl2+2H2O2NaOH+H2SO4=Na2SO4+2H2O(二)、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H2SO3+Ca(OH)2=CaSO3+H2O2、处

8、理工厂的废水:H2SO4+Ca(OH)2=CaSO4+H2O3、用于医药:3HCl+Al(OH)3=A1C13+H2OHCl+NaHCO3=NaCl+CO2T+H2O六、目标检测:1、写出盐的定义,并举例说明。盐例如:2、写出中和反应的定义,并举例说明。中和反应-例如:3、一张洁白干燥的滤纸上,依次喷洒ARC三种无色液体。当喷洒A、时,滤纸无明显变化;再喷洒B时,滤纸上出现一只红猫;最后喷洒C时,小猫渐渐消失。回答问题:滤纸上的小猫可能是用国的。无色液体A是,B是,C是;或A是,B是,C是o4、下列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的是(),属于分解反应的是(),属于置换反应的是(),属于中和反应的是()AF

9、e+H2SO4=FeSO4+H2TB、H2CO3=H2O+CO2CNaOH+H2SO4=Na2SO4+H2ODS+02点燃SO25、Zn、Fe(OH)3、KMnO4CaO稀H2SO4H2O?物质中,按下列要求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1) .化合反应:(2) .分解反应:(3) .置换反应:(4) .中和反应:6、某地有间大型火力发电厂(燃烧煤发电),排放出大量的有毒气体,其化学方程式为,这种气体会形成酸雨,造成土壤酸化,不利于作物的生长,为了减小土壤的酸性,可在土壤中加入适量,以中和酸性,具化学反应方程式为07、查得某工厂排放的废水中有大量NaOH若直接排入河流会造成水体污染,应怎样处理此工厂中

10、的废水?写出你的想法,并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8、人的胃酸过多,会造成消化不良或是胃痛,此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某些碱性物质,如或,以中和过多的胃酸,写出它们的反应方程式:,若胃穿孔,则不宜用方法(填第一种或是第二种)。板书设计:课题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一、中和反应1、盐-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这样的化合物叫做盐。2、中和作用-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NaOH+HCl=NaCl+H2OCa(OH)2+2HCl=CaCl2+2H2O2NaOH+H2SO4=Na2SO4+2H2O二、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H2SO3+Ca(OH)2=CaSO3+H

11、2O2、处理工厂的废水:H2SO4+Ca(OH)2=CaSO4+H2O3、用于医药:3HCl+Al(OH)3=A1C13+3H2OHCl+NaHCO3=NaCl+CO2T+H2O六、教学反思本节课在教学中以实验探究为主线贯穿全过程,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主要给学生启发指导帮助;有意识地将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运用到化学中,充分体现生活处处皆化学。本节课充分达成了教学目标。体现新课程理念,突出了化学实验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当然,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尤其要注意在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好讨论,这是有关中和反应实验探究活动能否成功的重要保证。也有一些地方

12、值得我们去探讨,如:可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放飞学生的思维,给他们提供更多动手、动脑的机会,亲自体验、亲自感悟,这样的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对象。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设计k教师的教学活动应极限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本节课在探究酸与碱能否发生反应的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自己解决探究问题,并且通过现象得出结论,进行反思等。这一系列的探究活k由学生来解决,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充当一个辅导角色,整个课堂充满生k,过这节课的学习我认识到:把课堂教给学生是一种不错的做法。把课堂交给学生,堂并不乱,而且学生的潜能得以发挥。“这节课的学习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1 .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不够好,如:方程式的书写、实验的一些基本操乍存在这样那样的错误,在今后的学习中,应该特别强调一下。2 .本节课学生探究的问题,延伸不足。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发挥自己的优势,结合学生的特点,更多的利用多媒体金学,也多向其他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取长补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