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4827388 上传时间:2024-02-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摘要:翻译目的论是当代德国最具代表性的翻译理论,也是最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该理论把翻译目的作为翻译任务的出发点与根本,翻译策略、翻译方法,以及对原作形式与容的取舍,目标文本的制作都以这个翻译目的为参照。翻译过程以目的性为指导,以语语际一致和忠实性为评估手段,这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本文通过对目的论形成发展以及框架体系进行梳理评价,希望读者对该理论有更加客观全面的了解。关键词:翻译目的论翻译研究评价一、引言纵观翻译学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蓬勃发展,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从20世纪中叶开始西方翻译理论已经出现了重大突破,翻译理论家们开始从阐释学、结构主义、接

2、受美学、读者反应论等不同角度来研究翻译,于是各种各样的翻译理论应运而生,如卡特福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奈达的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等。在众多的翻译理论中,德国功能主义理论派提出的翻译目的论独树一帜,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目的论(skopostheorie)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Skopos是希腊词,意为“目的”,theorie是德语词,意为“理论”。目的论是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认为任何行为都是有目的的,翻译也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译者应该根据翻译目的来制定翻译策略。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译文不可能与原文完全保持一致,那么要保留什么改动什么,究竟是创作一个在形式上

3、或在容上忠实于原文的译文还是创作出一个能满足译人语读者要求的自由译文就要视翻译目的而定了。翻译目的论基本上属于一种对翻译的外部研究,它将研究焦点从译文与原文的关系转移到译文的预期效果,因此无疑能够弥补传统翻译研究的不足,从而为翻译的多学科探索又增加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仲伟合,钟钰:1999)二、目的论的形成与发展目的论首先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卡特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提出。1971年她出版了翻译批评的可能性和限制一书并发表相关主。尽管赖斯仍以对等理论为研究基础,但她同时也意识到,在现实语境中有时不可能实现原文与译文的对等,有时甚至不希望建立对等,因为有些译本是

4、要实现不同于原文文本的某一目的或功能。在这种情况下,翻译首先应考虑译本的功能而非对等,这就形成了目的论的起源。后来,赖斯的学生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以行为理论为基础发展并创立了翻译目的论。他在1978年发表的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一文中首次提出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原则。1984年他和赖斯合作完成了普通翻译理论基础,在该书中,弗米尔把翻译(包括口译)当做基于原语文本的转换行为,而任何行为都是有目的的,因此翻译也是有目的的,能够在目的语文化中产生影响。此外,另两位德国翻译家贾斯塔赫兹曼塔利和克里斯蒂安诺德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曼塔利以行为理论为基础将翻译定义为“旨在为达到

5、某一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复杂行为”。她特别强调翻译过程的行为方面,着重分析了翻译活动参与者(翻译的发动者、译者、文本的使用者、信息的接受者)各自的作用以及参与者发生的语境条件。作为德国学派的新一代,诺德提出了“忠诚原则”,并将目的论应用于译员培训、口译、文学翻译等领域。因此,如果说赖斯为翻译目的论的出现提供了特定基础,弗米尔则因提出了目的论的主要原则而成为了该理论的创立者。曼塔利的贡献在于她强调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发生的环境,而诺德则对该理论作了完善并拓展了其应用领域。三、翻译目的论的运用原则和评价标准(一)目的论的运用原则1目的原则(skopos rule)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活动

6、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应能在译人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但翻译活动可以有多个目的,这些目的进一步划分为三类:(1)译者的基本目的(如谋生);(2)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3)使用某种特殊的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的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式)。但是,通常情况下,“目的”指的是译文的交际目的,即“译文在译人语社会文化语境中对译入语读者产生的交际功能”。(Venuti:2001)因此,译者应在给定的翻译语境中明确其特定目的,并根据这一目的来决定采用何种翻译

7、方法直译、意译或介于两者之间。2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连贯性(coherence rule)指译文必须符合语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的标准,即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能够使接受者理解并在译人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语境中有意义。忠实性原则(fidelity rule)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intertextual coherence)。这相当于其他翻译理论所谓的忠实于原文,但与原文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3忠诚原则忠诚原则(1oyalty principle)是由诺德提出的。她发现目的论有两大缺陷:首先,由于文化模式的差异

8、,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对好的译文有不同的看法;另外,如果目的原则所要求的译文的交际目的与原文作者的意图刚好相反,那么我们就会遵守目的原则而违背忠实性原则。因此,诺德就提出了忠诚原则来解决文化差异及翻译行为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诺德认为,译者对译文接受者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必须向他们解释自己所做的一切以及这样做的原因。这是忠诚原则的一方面。该原则的另一方面则是要求译者对原文作者忠诚。译者应尊重原作者,协调译文目的语与作者意图。(Nord:2001)因此,忠诚原则主要关注翻译过程中译者与原作者、客户、译文接受者等参与者之问的关系。诺德提出译者应该遵循“功能加忠诚”的指导原则,从而完善了该理论。总之,这三

9、大原则构成了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原则,但是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必须服从于目的原则,这是目的论的首要原则。(二)目的论的评价标准至于翻译的标准,目的论用充分性(adequacy)而非等值(equivalence)作为评价译文的标准。在目的论理论框架下,充分性指译文要符合翻译目的的要求,“在翻译过程中以目标为基础选择实现翻译目的的符号”。这是一个与翻译行为相关的动态概念。等值指译语文本与源语文本出于不同的文化语境但实现了相似的交际功能。等值只是充分性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描述翻译结果的一个静态概念。从上述分析中我们了解到,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并不是普遍适用的,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以目的原则和忠诚原则为指

10、导,用合适作为评价译文的标准。四、对目的论的评价目的论是功能主义理论的核心。它提出译语文本与源语文本的功能或同或异,译者的任务就是以原文本为基础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来创造出满足译文接受者的期望的译文。而传统翻译理论将原文本当做翻译的出发点,要求在译文中完整再现原文。然而忠实地再现只是一个理想化的概念。因此,目的论更加实用,同时也动摇了原文本的中心地位,将译者从传统的等值理论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平亮:2006)目的论试图从译者的角度来解释翻译行为,为翻译研究和实践开辟了新视角。首先,目的论对翻译实践有着直接的作用,它启迪我们用多元标准来做翻译和评价翻译。其次,目的论为那些原本被视为违反翻译标准但是

11、却产生令人满意效果的译文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引发了对诸如删减和改变等翻译策略方法的重新评价。此外,目的论从三个方面突破了传统的翻译理论,拓宽了翻译研究视野。第一,它否认翻译是纯粹的语言层次的转换,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并对翻译行为过程进行了研究。第二,目的论提出了客户、委托人对翻译过程的影响,这反应了其对翻译行为参与者的关注。翻译是一个选择的过程,不同的参与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第三,弗米尔说过,纯语言学是无法解决翻译问题的,翻译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过程,我们得从别处寻找方法。这里的“别处”指的是“文化”。目的论把翻译放到了一个宏大的文化语境中,把研究焦点从纯语际转换过程转换

12、到了动态的文化翻译过程,并把文化语境和价值观考虑进去,以便客观地了解和评价某种译法在翻译中所起的作用。当然,除了众多优点之外,目的论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点。首先,目的论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误导性:因为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过程,有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译者主体地位的发挥,使译文容和形式可能与源文本相差甚远,不利于译文读者了解异国文化。其次,目的论容易被曲解为一种小而万能的理论,夸大了它的功能。近年来,目的论可以解释多元系统派、阐释学派和结构主义学派等提出的理论和技巧的现象时有发生。五、结束语目的论的应用围十分广泛,不仅适用于笔译,也适用于口译,尤其对当前口译研究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翻译过程是一个涉及多种选

13、择的复杂过程,目的论凸现了译者的主体性,使译者摆脱了传统等值理论的束缚,把翻译目的作为翻译任务的出发点与根本,大大转变了我们原有的翻译观念。从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到对原作形式与容的取舍,到目标文本的制作都以这个翻译目的为参照。(祥涛,全福:2002)诚然,翻译目的论成为当代德国最具代表性的翻译理论,也是最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但它并不是翻译的最终标准,而是对翻译理论的丰富,给异态纷呈、彼此共存的翻译理论增添了新的方法。参考文献:1Venuti,Laurence(eds)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MLondon&New York:Routledge,20002 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l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Iangn age Education Press,20013祥涛,全福论翻译选择的目的性J中国翻译,2002(6)4平亮翻译目的论及其文本意识的弱化倾向J翻译,2006(1)5仲伟合,钟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1999(3)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