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五上语文教案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4826348 上传时间:2023-09-27 格式:DOC 页数:111 大小:8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五上语文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最新五上语文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最新五上语文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1页
最新五上语文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1页
最新五上语文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五上语文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五上语文教案(1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语文 学科教案( - 学年度第一学期) 学校 年级 教师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五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进度周 教学时间 教 学 内 容 及 课 时 安 排18.24-8.28林海三峡之秋九寨沟28.31-9.4表达谁不说咱家乡好朝三暮四相濡以沫39.7-9.11买椟还珠表达学习“转述”有的人49.14-9.17跌倒高尚的行为表达为他“话”像59.21-9.24综合关注身边的人月光启蒙窃读记69.28-10.9荷塘旧事表里的生物表达修改自己的习作710.12-10.16骑在白鹅背上一骑二表达画里有“话”810.19-10.23长歌行匆匆表达我的小计划910.26-10.30燕子白鹅表达动

2、物王国里的故事1011.2-11.6秋天的怀念风表达我们的心声1111.9-11.13四时的情趣黄昏表达梦的翅膀1211.16-11.20野草琥珀荔枝图序1311.23-11.27综合身边的科学从军行秋夜.1411.30-12.4春望表达学做主持人1512.7-12.11总复习1612.1412.18总复习第(一)单元 教学主题(秀丽山河)主备人备课时间研究主题“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研究单元分析教材分析本板块以“秀丽山河”为主题,安排了林海三峡之秋九寨沟三篇写景的记叙文,以及一个表达谁不说咱家乡好。三篇课文分别描写了大兴安岭、长江三峡和九寨沟的秀丽风光,展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

3、山河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单元目标1.认识本版块的生字,会写18个生字。2.理解课文内容,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3.学习作者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方法。学情分析 经过四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阅读能力和识字能力,相信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开展语文活动。另外,三篇文章语言优美,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加上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希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知识点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章优美的语言。2进一步培养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表达顺序。3体会重点段落的描写方法,积累好的词、句、段。能 力训练点1学习

4、总分结构的写作特点,能够围绕中心句进行描写。2积累文章优美的语言,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德育渗透点理解大兴安岭、长江三峡和九寨沟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课 时 教 案课 题林海授课时间课 型阅读课课 时3课时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综合利用”、“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等词语的意思。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至第6自然段。教学重点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大兴安岭森林中的木材对祖国建设所起的巨大作用,从而受到热爱祖国山林的思想教育。2背诵课文第3至第6

5、自然段,边背诵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抓住特点,采用对比、联想、抒情、议论、拟人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方法。教具学具课件 预 设 流 程 个性化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3学习课文第1段。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老舍先生的文章林海。我们来看看在这篇课文里老舍先生是怎样为我们描绘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的,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二)检查预习情况。1检查字、词。(1)“云横秦岭”是什么意思?(形容云在山头飘浮,说明秦岭很高。)(2)“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在课文中的意思应该怎么理解?(在课

6、文中是形容山峰一个个耸立着,像傲慢的人一样气势逼人。)(3)“俏丽”怎么讲?作者在这里为什么用“俏丽”而不用美丽?(“俏丽”是俊俏美丽。作者写“俏丽的白桦”,不仅写白桦的美丽,更突出它的俊俏,即把白桦比作青松的“银裙”。)(4)什么是“珊瑚珠”?(海里的珊瑚虫,分泌的骨骼聚集而成。有的形状像珠,也有的像树枝等,颜色有红、白、黑色。)(5)“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兴”,兴盛;“安”,安定;“邦”,国。“兴国安邦”就是国家兴盛安定。把兴安岭和国家的兴盛安定联系起来,就更加感到亲切、舒服了。)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描写了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森林中的木材对祖国建设起了巨大的作用,作者非常喜欢

7、大兴安岭。)(三)默读课文,按照参观大兴安岭的顺序给课文分段。试说说各段段意。(四)指三名学生读课文。(五)学习课文第1段。1齐读课文。2说说作者初入这一原始森林的感觉怎样?(作者写原来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现在身临其境,改变了原来的看法。一般来讲,和自己距离近的事物,往往会给人以亲切、舒服的感觉,而“高不可攀”则不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只会让人敬仰,不会让人亲切。正是因为作者“脚踩”、“手摸”后,才感到那样亲切与舒服。)(六)作业: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第2段课文,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教学流程:(一)、复习提问:作者初

8、入大兴安岭时的感觉是怎么样?(二)学习第2至6自然段。1默读这一部分,说说这一段分几层?每层主要写什么内容? 2指名读第2自然段。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大兴安岭的“岭”的特点。)“岭”的特点主要是什么?(大兴安岭“岭”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温柔,二是多。)什么是“温柔”?(“温柔”,本义是指性情柔和、平顺,在课文中是指山势平缓,线条柔和。)作者是怎样来写大兴安岭“岭”的特点的?(作者连写“岭”温柔这一特点时是用对比的方法来写的。与秦岭比较。)结合课文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拿大兴安岭的“岭”与秦岭比较,来突出大兴安岭“岭”的特点的?3读第3、4自然段。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这两个自然段之间是什么

9、关系?“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这句话中的“海”是指什么?“白色的浪花”又是指的什么?4读第5自然段。“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作者这样写说明什么?作者是怎样写大兴安岭很会打扮自己?这个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小结:从第2至第5自然段,作者按照岭林花的顺序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5读第6自然段。“千山一碧”是什么意思?(指许许多多的山岭都是碧绿的颜色。)“良材”怎么讲?(优良的建筑材料。)“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大兴安岭“千山一碧,万古长青”,出产大量优质木材,这些木材运往全国

10、各个省市,用于各项建设事业。”大至砂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作者这样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小结:第1至5自然段写作者所看到的景物,第6自然段再写由看到的景物产生的联想,表达作者对大兴安岭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6说说第2段段意。(作者按照岭、林、花的顺序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三)按课文填写。1目之所及,哪里都是_。的确是_,群岭起伏是_。多少种绿色呀:_,_,_,_,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2兴安岭上千般宝,第

11、一应夸_。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_。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_,树干是_。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_, 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3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_,_,_。4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大至_、_,小至_、_。_,_, 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与_, 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_、_。(四)背诵课文第3至6自然段。(五)作业。继续背诵课文第3至6自然段。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第3段课文。 2进一步了解课文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流程:(一)复习检查。1听写字、词。2检查背诵课文第3至第6自然段。(

12、二)学习课文第3段。1指名读第3段。2“综合利用”是什么意思?(是对资源实行全面、充分、合理的利用,如对松树,除了直接生产原木外,枝桠可做纤维板,松脂可做松香、松节油等。)3“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兴”,兴盛;“安”,安定;“邦”,国。“兴国安邦”就是国家兴盛安定。作者在林场看到了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在原始森林里有了不少的市镇,人们在这里进行着愉快的劳动。一方面“伐木取材”,让大兴安岭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另一方面“造林护苗”,使林海万古长青,造福子孙后代。人们还在这里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不但能够万古长青,而且可以综合利用。作者

13、由人与山的日益密切的关系,又联想到兴安岭这个名字,觉得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4齐读第3段。(三)课文中几次讲到“亲切、舒服”?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是怎样表达这种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文中作者三次使用“亲切、舒服”的语句。第一次是文章开头。作者走进这一原始森林后改变了原来“总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的想法,当作者“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时,感到“兴安岭”这个名字给人的亲切舒服之感是那么真实。第二次,当作者看到大兴安岭“千山一碧,万古长青”的景物后,联想到这里出产大量优质木材,这些木材运往全国各个省市,用于各项建设事业,把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第三次,作者参观了林场,看到了今天大兴安岭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作者的感情更加热烈奔放,用了一句反问句,进一步强调了亲切、舒服之感。作者就是这样边观察边描写,在写景中一步比一步深入地写出了自己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在写景中抒情、议论、展开联想。)(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