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期末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4764707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2.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期末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社会心理学期末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社会心理学期末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社会心理学期末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社会心理学期末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期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期末(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心理学期末第一章绪论一、社会心理学:一门研究我们周围情境的力量的科学,尤其关注我们是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一下三类问题的科学:(1)社会思维:知觉自我、他人、信念、判断、态度等。(2)社会影响:从众、说服、团体等。(3)社会关系:偏见、攻击、助人等。三、社会心理学的重要观点:我们构建起社会现实;我们的社会直觉力量是强大的,有些时候却是很危险的社会影响塑造行为;社会心理学同样也是生物性行为;社会心理学的原理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领域中。四、社会心理学与人类价值观:价值感直接影响心理学的方式,影响社会心理学家选择的研究,价值观是社会心理学的分析目标;价值感间

2、接影响心理学的方式:科学的主观性、隐含价值观的心理概念;“是”与“应该”的描述。“这是什么”是科学描述,“这应该是什么”是道德处方?五如何进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1.假设的形成与检验;2.相关研究:探寻自然关系;3.调查研究;4.实验研究:探寻因果关系。六、社会心理学三阶段:1、史前思想积累阶段。“哲学思辨”阶段:古希腊时期到19世纪上半叶。权威人物: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孔子、老子。1875年,德国学者舍夫勒首先在现代意义上使用了“社会心理学”一词。2、产生阶段(1)社会心理学的初创时期:属于“经验描述”阶段,罗斯第一次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对待。(2)实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系统的科学社

3、会心理学的建立的标志:Allport的社会心理学(1924年)3、迅速发展阶段(1)认知社会心理学阶段:社会建构理论、话语心理学(2)后现代社会心理学思潮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第一节自我概念焦点效应:当你穿一件与众不同的衣服时,别人会关注你。透明度错觉:别人会看穿你现在的情绪、感受。一、自我与社会知觉的相互影响:1.社会环境对自我知觉的影响;2.带有自利色彩的社会判断;3.自我关注激发的社会行为;4.社会关系有助于我们界定自我。二、我们世界的核心:自我感觉1 .自我图式一自我概念的基础(图式:我们组织自己所处世界的心理模板,影响个体对外在信息的加工。)2 .自我参照:自我参照效应:当信息与我们的自

4、我概念有关时,我们会对它进行快速的加工和很好的回忆。3 .可能的自我三、社会自我的发展:1.扮演的角色;2.社会同一性;3.社会比较;4.成功与失败;5.其他人的评价(镜像自我)四、自我与文化:1.个人主义一独特自我;2.集体主义一相互依存自我不同文化背景形成不一样的自我,这个自我与其他人的关系也会不同,他们各有优缺点,也不完全是固定的。五、自我认识:解释我们的行为;预测我们的行为;预测我们的感受;自我分析的智慧和错觉第二节知觉到的自我控制自我效能;控制点:内部控制(相信命运由自己控制一一自我控制);外部控制(相信被命运控制一一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与选择减少有关,也与自我控制减少有关)与自

5、我决定第三节自尊自尊动机:经历失败之后维持自我价值。自尊阴暗面:长时间的低自尊会导致物质滥用依赖、抑郁、过失行为、第四节自我服务的偏见1 .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对于消极事件倾向于外部、他人的原因。对于积极事件倾向于自己的努力。2 .每个人都高于平均水平,这可能吗?3 .盲目乐观相信自己优于他人4 .虚假普遍性和虚假独特性为了维持自我形象会过分高估或低估别人会像我们一样的思考和行事的倾向。虚假普遍性:会认为别人会赞同我们的观点支持我们高估与我有同样行为的人数。虚假独特性:在能力方面倾向于低估。5 .对自我服务偏见的解释6 .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服务偏见(自利偏见)的解释7 .反思:a自我服务的适应

6、性(与心理健康指标相联系,自我实现的预言)b自我服务不良适应c自我服务知觉与群体第五节自我展示1 .虚伪的谦逊颁奖礼上感谢他人实际上是浅显的感谢一一一种表面化的感谢只是为了表现谦逊,而在道谢者自己内心里,荣誉还是归于自己的。2 .自我妨碍:通过设置障碍来阻扰自己获得成功(当失败时,可以给自己一个外部原因来维护自尊)3 .印象管理:a自我展示:我们想要的外在观众(别人)和内在观众(自己)展示一种赞许的现象。b自我监控:高自我监控(倾向于成为别人眼中的好人,会根据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言行,如变色龙);低自我监控(不顾及他人感受,只关注自己的想法)第三章社会信念与判断第一节我们如何解释他人1 .归因因果

7、关系:归因于个人还是情境1.1 归因理论:描述我们怎样解释人们的行为海德:归因理论创始人性格归因、情境归因1.2 推断特质1.3 常识性归因凯利:共同反应(一贯性)、区别性、一致性一贯性:行动者的反应是一贯还是偶然性区别性:行为者的反应是否是针对于特殊刺激物的一致性:行为者的反应是否与他人的一致如何评价凯利的归因理论?将外部归因于进一步区分为刺激物、情境物和情境,是归因理论更为明确,详细描述了人们如何根据所得到的信息进行归因的机制,有利于更准确地分析行为的原因。但是归因模型归于理想化,实际中人们常常得不到一贯性、一致性、区别性的全部信息,也不会进行如此科学、复杂的分析。2 .基本归因错误:个体

8、在归因时低估情境因素作用的倾向(李罗斯1977)3 .日常生活中的基础归因错误我们解释他人行为的时候,会犯基本归因错误,对自己的行为,我们通常用情景因素来解释。责任归因是许多法院判决的核心内容。4 .犯归因错误的原因4.1 认知和情境意识:行动者和观察者的不同(前者:关注环境;后者:关注行为者本身);聚焦观点偏见;观点在随时变化;自我知觉(自我知觉效应:我们把注意聚焦在自己身上时,我们就更可能将原因归结到自我。)4.2 文化差异5 .研究归因错误的必要性(思维模式的适应性、人道主义的考虑、人们常常意识到不到这种思维偏见)第二节我们怎样感知和回忆我们的生活1 .知觉和解释事件:当社会信息受多重解

9、释影响时,先入为主很重要。政治、宗教和科学中的模糊信息通常会引起冲突的重要原因。库勒乔夫效应:电影制片人可以通过操纵人们看一张脸的背景来控制人们对情绪的知觉。意义:尽管是客观事实,但人们仍然会用自己的思维去解释这个事实,不同的人解释同一件事是有不同的思维和观点。2 .信念固着信念固着现象实验结果:一旦人们为错误信息建立了理论基础,那么就很难让他们否定这条错误信息。信念固着证明信念可以独立存在,并且当其支持证据被否定时仍存在下来。实验结果,一旦人们为错误信息建立了理论基础,那么就很难推翻这个信息,这一现象被称为信念固着。如何纠正我们的信念固着?解释相反的观点3 .构建关于我们自己和身边世界的记忆

10、事实上:心理学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我们将信念存储在大脑的同时也构建了记忆,因此,记忆会引入许多事后推理,我们可以用现在的感觉和解释将许多不连贯的信念整合起来重构我们的过去。很多人会虚构自己的记忆。第三节我们怎样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1 .直觉判断直觉的力量(图式、情绪、相关专业知识、内隐知识、阈下刺激)直觉的局限性2 .过度自信倾向过度自信的现象实验:kanhnemax&Tversky,1989只有30%勺正确答案在他们的自信判断区间。实际计划者常常会低估工程所需的时间和费用。过度自信的决策者可能会带来一场浩劫。过度自信矫正:降低过度自信的方法:即使反馈;让人们去设想自己判断可能出现错误的原因。3

11、 .直觉:心理捷径3.1 代表性直觉:对某人或某事属于类别的快速判断;指对某个事物评价时,在直觉的引导下,将其与某一类别的心理特征进行比较。代表性直觉(典型性)直觉通常是一个合理指导,但并不总是如此。3.2 易得性直觉:对于事件发生概率的快速判断。可以解释为何生动的奇闻轶事通常比通常信息更引人注目。为何感知到的风险和真实的风险是非常不比配的。基本的社会思维规律:人们从一条一般公理演绎出一个具体例证是很慢的,但从一个鲜明的例证归纳出一般公理是非常迅速的。3.3 反事实思维:对将要发生事情的心理模拟,通常出现在我们可以很容易想象出可能结果的时候。反事实思维是构成我们幸运感的基础。事实本身越重要,反

12、事实思维的强度越大。绝大多数人对已做的事情的悔恨比对没有做的事情的悔恨要小。容易想象的事情也会影响我们对遗憾、挫折、宽慰的体验。4 .错觉思维4.1 错觉相关:期待发现某种重要联系时,我们很容易会将各随机事件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种错误相关。(造云实验)4.2 控制错觉:认为各种随机事件受自己控制。(赌博行为)4.3 趋均数回归:当处于一个最低水平时,任何尝试看起来似乎都有效的,因为我们将会趋向自己更通常的状态。5 .情绪与判断情绪会影响我们的判断情绪会渗入思维情绪对简单“自动化”的思维的影响比对复杂“有意识控制”的思维要小。第四节我们的信念倾向于自我实现吗?1 .教师的预期与学生的表现1.1

13、自我实现预言一罗伯特罗森塔尔(1985)“实验者偏见”的实验。1.2 教师评价是否真的是学生行为的原因而不仅仅是结果?(1)良好的表现会伴随老师更高的评价,反之亦然。Crano&Mellon1978,对4300名英国学龄儿童做的一项相关研究给出肯定答案。(2)教师期待效应:这些研究“异常难以重复试验”,根据罗森塔尔的统计,在500个左右发表的研究中只有五分之一却是可以验证期望显著地影响。(3)教师的期待是有限度的,期望的效果最终体现在行为者本身。(4)期望如何传递?1.3 学生对老师的期待效应:Fellman&Prohaska1979,Feldman&Theiss1982发现,这样的期待对学生

14、和教师都有影响2 .从他人那里获得我们期望:自我实现的预言会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吗?实验室游戏中,敌意几乎总是招致敌意Murray&other,1996.2000对滑铁卢大学进行追踪研究,发现对伴侣的积极理想是好的预兆。期望影响儿童的行为一两个教室的垃圾量第四章行为与态度态度:可以界定为个体对事情的反应方式,这种积极或消极的反应是可以进行评价的,通常体现在个体的信念、感觉或行为倾向中。第一节态度可以决定行为吗?1.1 我们是伪君子吗?“道德伪善”表现出有道德水准,但实际上拒绝付出任何代价。2.什么时候社会因素会对我们所说的活动影响最小:2.1 外显态度如何准确的测验态度(测量面部肌肉微表情、内隐

15、联想测试)Jones&Sigall设计能使个体表达真实态度的伪途径法:测谎仪2.2 其他因素:何时对我们的行为最小在任何场合下,引导我们做出的反应的不仅仅是我们内在态度,同时还有我们面对的情境。对偶然情境中的行为进行评价估计能让我们更清楚地检测态度的影响作用吗?不能宗教态度与下周末是否去做礼拜。综合原则:当我们观察个体的总体或通常行为而非单独的某次行为时,态度对行为的预测效应会更加明显。2.3 何时能检测到影响行为的特定态度。Ajzen&FishbeinAjzen指出,态度非常笼统时,我们无法得出言语间有紧密的联系,但当测量的态度直接与情境相关时,态度确定能预测行为。众多参与者证实了特定且相关态度确实能够预测行为。2.4 态度何时是有效的。行为自发做出时,态度经常是潜在起作用。习惯性行为,意思很难被激活。需三思而后行,要求人们考虑好自己的态度后再行动,人们能否真实表现自我?会MarkSnyder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