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94756944 上传时间:2022-08-2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92.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案例研究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云南兀阳梯田种植业为例【学习目标】通过阅读、分析材料,了解元阳地区可持续的梯田农业形成与发展特点,认识农业可持续发 展的思想。一、元阳地区的概况元阳梯田位于云南省元阳县的哀牢山南部,是 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红河南岸元阳县哈尼族聚居 地区,降雨丰富,稻作农耕密集,形成全省、全国最 集中、最发达的梯田稻作区的地理景观。元阳梯田是 哈尼族人1300多年来生生不息地雕刻的山水田园风 光画。2019年红河哈尼梯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元阳县内崇山峻岭,梯田分布广,全部修筑在坡度15o -75。的山坡上。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 宜,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

2、沟边坎下石隙也开田,梯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 簸箕大,一坡就有成千上万亩。哈尼梯田是哈尼族先民智慧与脚下哀牢山大地的最完美的契约。他们顺应 天时地势,使造田与土地监护真实于地域、真实于地形、真实于生物、真实于人类关于生存的欲求。思考题1:读元阳地区的地形图,分析云阳地区的地理位置,区内红水河自西北向东南流,请依据等高 线标出红水河。二、元阳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哀牢山特定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元阳哈尼梯田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多 为红河、藤条江水系亿万年中深度切割的山地类型,中部突起,两侧低下,地形呈“V”形发育,境内海 拔144-2939米之间,地势起伏大。气候多属亚热带季风类

3、型,受地形影响,立体气候突出。河坝区年均 温25oC,高山区年均温11.6oC,两区温差达13.4 C。在由河坝经下半山、上半山到高山区的行程中,要 经历热带、温带、寒带的变化,正所谓“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河坝峡谷因其酷热干旱素称“干热 河谷区”,高山区因低温降雨量大称为“阴湿高寒区”。河坝峡谷蒸发量大而干热,高山区云雾多而阴湿。于是这 里出现了一个特殊的气象现象:当河谷中巨量的水蒸气随着热气 团层层上升,到达高山后受到冷气团的冷却和压迫,便形成了浓 雾及雨水。雨水降落,归于河流;河流蒸发,再成雨水。周而复 始,循环往复,提供了源源不断且雨量丰沛的降水。水源对于元阳梯田具有决定性意义。哀

4、牢山区的地质条件特 殊,在致密的花岗岩和页岩岩层中,交叠着质地疏松可以储水的沙岩层。海拔1800米以上以常绿阔叶林为主的原始森林吸纳了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并形成降水,地 表厚实的落叶层有效的减缓了地表径流速度,使雨水更多的下渗并储存在砂岩层,形成巨大的地下水库。 经科学研究证明,哀牢山区地下水的出水率是通常地区的3倍。全县森林面积6.39万公顷,原始和次生林森林约4.58万公顷,构成了巨大的天然绿色水库,吸收、 贮存、涵养着从干热河谷蒸发上来的水分,在高山上形成了无数条小溪、清泉、瀑布和龙潭,提供了全县 所有梯田、旱地用水和全部人畜用水。富集的地下水在半山化作股股清泉,滋养哈尼村族。哈尼人有

5、古歌 唱词:“有好树就有好水,有好水就开得出好田,有好田就养得出好儿孙。”哈尼人努力维护自然环境,对 自己所处的生态环境与生活来源关系有清醒认识。思考题2:(1) 结合材料,总结归纳,元阳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2) 动一动手:绘简图说明哀牢山地下水的来源。三、元阳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择田一适宜农耕的平坝根据史料记载,哈尼族在公元前三世纪就已在大渡河流域进入农耕定居时代,在漫长的被迫迁徙过程 中,哈尼族总会选择适宜农耕的平坝驻留,吸收当地农耕经验。直至公元六世纪定居哀牢山区。思考题3:査阅地理图册,利用电子地图(Googleearth等),分析哈尼族迁移过程中经过了哪些地形 区?该区域的平坝

6、是指什么地形?说出平坝适宜农耕的理由。2、造田一梯田耕作法哈尼族居住的海拔1400米到2019米上半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温在150全年日照1670小 时,非常适宜水稻生长,故哈尼族先民自隋唐之际进入此地区就已开垦梯田种植水稻,以数十代人毕生心 力,垦殖了成千上万梯田。在梯田耕作上哈尼族形成了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方法和制度。找地开田时,要找 不怕风吹、向阳、平缓、无病虫害、雀鸟不来吃又终年保水的肥沃坡地,开成台地后先种三年旱地,待其 土熟,再垒埂放水把它变成梯田。在大山上挖筑了成百上千条水沟干渠,大大小小沟箐中流下的山水被悉 数截入沟内,解决了梯田稻作的命脉一水利问题。将沟水分渠引入田中进行灌

7、溉,山水四季长流,梯田中 可长年饱水,保证了稻谷的发育生长和丰收。思考题4:(1) 、哈尼族在哀牢山海拔800米1800米之间开垦梯田。说明理由(地形、气候、水源)(2) 、口述哈尼族居民造田的大致过程。(3) 、说一说:“哈尼梯田均顺应山势沿等高线开凿,其形状与尺度皆在人力与自然力之间取得了精妙的平衡”他们是如何做到的?3、养田-永不衰竭的农业生态系统哈尼族有着独特的养田观念与技术,他们认为水就是肥,有谚语说“雨 神浇下大瓢的甜水,这是庄稼草木的肥料”,水作为肥料在梯田流动而形成c嫁診独特的“活水种稻”。休耕期,对梯田进行集中的养田和培肥管理,水稻收割完毕,立即翻挖晒田再放水养田,如此反复三

8、次。哈尼族利用村寨在上,梯田在下的地理优势,发明了 “冲肥法”。每个村寨都挖有公用积肥塘,牛 马牲畜的粪便污水贮蓄于内,经年累月,沤得乌黑发臭,成为高效农家肥,省去了大量运肥劳力。农历二 月尚未播种之前,将村庄牲畜粪便通过水渠冲入梯田来增强土壤肥力。此外,田埂杂草、收割后的稻桩也 都会犁入田作为肥料。哈尼族通过使用有机肥料和对土地的精细养护,形成了良性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系 统、使耕作过程中碳排放量大大降低。哈尼族有谚语说:“房子盖了住百年,梯田开了吃千年”。哈尼梯田在漫长的人类耕作活动中,从未 出现环境恶化、地力下降、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降低、稻种退化等生产难以维持的现象,反而表现出令 人惊叹的

9、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千年来都是哈尼族赖以生存的粮食来源。思考题5:(1) 、归纳总结:哈尼族独特的养田观念与技术。(2) 、讨论:“他们认为水就是肥”,道理何在?4、耕作栽植一可持续的稻作景观哈尼族根据自然物候的变化来安排自己的农事活动,看到树木吐芽而开始备耕、听到布谷鸟名叫而开始浸种催芽。他们将这些与自然过程相适应的耕作经验总结成“四季生产调”,口口传唱至今。这种对节 气物候的顺应,最大限度的节约了人力与资源投入,并使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干扰大大降低。稻谷是惟一经得住水淹的主要粮食作物,可有效利用现有 的水和土地资源及其生态系统所具有的自动调节能力,进行稻 田养鱼。养鱼不占水面,却对水稻有去杂草

10、和肥沃田力作用。 插秧后10天左右把鸭子放进水田的“鸭稻共作”,使鸭子、水 田、水稻形成了一个新的生态系统,通过鸭群的活动使该系统 “活跃”起来,形成一个动态的多级食物链结构和动植物循环 利用体系。一块梯田犹如一个池塘,千千万万个小池塘组合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域,使山地成为水灵灵的生态环 境。它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和滑坡,并带来水分的浸融,充盈了地下水,而水淹的环境又为土壤中有机物 的沉积提供了条件。森林是水的源地,没有树就没有水,没有水就种不成梯田,没有梯田就没有哈尼人。 因此在哈尼人心目中,树是最重要的,是村寨的守护神。为了保护水源,哈尼人不单在沟壑两旁种植树木 以涵水护土,更把森林尊为神,平时

11、人和牲畜不得进内。哈尼族史诗中认为人与世间各种生物同祖同宗, 人与山林草地、野兽昆虫都是伙伴,各有各的生活空间。在水稻耕种的过程中,哈尼族不会捕杀“害 虫”,他们认为这些跳进梯田里的昆虫是虫子里面的一些调皮的家伙,偶尔离开它们本来的住所,玩耍过 后就会离去。在现代农业中,一种水稻品种在大面积种植三至五年后就要被淘汰而更换新品种。这样不仅增加了水 稻生产成本,也加速了种质基因资源的消耗。根据哈尼族口传史诗,哈尼梯田的水稻红米已连续种植了上 千年。该红米品种无论面对温度还是其他自然环境的变化,都能发挥良好的适应性,在海拔1000米-1800 米均可种植;此外,该红米品种需肥量小并不易感染病虫害,适应哈尼族不使用化肥及杀虫剂的传统农耕 习惯;经科学研究证实,该红米品种的基因多样性指数是现代改良品种的三倍,基因多样性指数高也与哈 尼族交换稻种的习俗和选择种稻的方法有关。思考题6:(1)、说一说:你所理解的物候是什么? “哈尼族根据自然物候的变化来安排自己的农事活动”的真正 地理依据是什么?(2) 、想一想:“这种与自然生物为友的价值观”意义何在?(3) 、设想一下:“交换稻种和选择种稻”的过程。四、小结思考题7:(1) 、讨论,比较哈尼梯田农业与现代高碳农业的不同点。(2) 、归纳:哈尼族可持续稻作农业的主要措施。(3) )结合元阳梯田的种植业发展,说说你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