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泄泻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4668736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0.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泄泻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医内科泄泻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医内科泄泻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泄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泄泻(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内科泄泻【概说】一、定义:泄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 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泻。二、沿革1、本病首载于内经,有“飧泄”、“注下”、“骛泄”等病名,并对其病因病机等有较全面论述。2、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将泄泻和痢疾统称为下利。3、诸病源候论始明确将“泄泻”与“痢疾”分述。宋朝以后本病始统称为“泄泻”。4、医宗必读为本病治疗设有九法,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泄泻的治法,是泄泻治疗学上的里程碑。 治泻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 一、 讨论范围:急慢性肠炎、肠肿瘤、肠易激综合征、胃肠功能紊乱、肠结核等肠道疾病以泄泻为主要表现

2、者,可按本篇内容辨证治疗。其他疾病过程中伴见 泄泻者,可参考本篇内容辨治。【病因病机】1、基本病机为脾病与湿盛。脾胃运化失调,小肠受盛和大肠传导失常,清浊不分,相夹而下2、病位在肠,主病之脏属脾,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3、病理因素主要是湿4、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虚实间可兼夹转化。暴泻多属于实,久泻多属于虚 【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1. 以大便粪质溏稀为诊断的主要依据,或完谷不化,或粪如水样,或大便次数 增多,每日三、五次以至十数次以上。2. 常兼有腹胀腹痛、腹鸣、纳呆。3. 起病或急或缓,暴泻者多有暴饮暴食或误食不洁之物的病史。迁延日久,时 发时止者,常由外邪、饮食、情志等因素诱发。二、病证鉴别

3、1 泄泻与痢疾的鉴别见痢疾()2 泄泻与霍乱的鉴别霍乱是一种上吐下泻同时并作的病症,发病特点是来 势急骤,变化迅速,病情凶险,起病时先突然腹痛,继则吐泻交作,所吐之物均为 未消化之食物,气味酸腐热臭;所泻之物多为黄色粪水,如米泔,常伴恶寒、发热, 部分病人在吐泻之后,津液耗伤,迅速消瘦,或发生转筋,腹中绞痛。若吐泻剧烈 可致面色苍白,目眶凹陷,汗出肢冷等津竭阳衰之危候。【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辩暴泻与久泻:暴泻起病急,病程短,次数频多;久泻起病缓,病程长,间 歇性发作2、辨虚、实、寒、热:凡病势急骤,脘腹胀满,腹痛拒按,泻后痛减,小 便不利者,多属实证;凡病程较长,腹痛不甚且喜按,小便利,

4、口不渴,多属虚症。 粪质清稀如水,腹痛喜温,完谷不化,多属寒湿之证;粪便黄褐,味臭较重,泻下 急迫,肛门灼热,多属湿热症。3、辨证候特点:久泻迁延不愈,倦怠乏力,稍有饮食不当,或劳倦过度即复 发,多以脾虚为主;泄泻反复不愈,每因情志不遂而复发,多为肝郁克脾之证;五更 飧泄,完谷不化,腰酸肢冷,多为肾阳不足。4、辨泄泻预后:泄泻而饮食如常,说明脾胃未败,多为轻证,预后良好;泻而 不能食,形体消瘦,或暑湿化火,暴泄无度,或久泄滑脱不禁,均属重证。二、治疗原则运脾化湿。三、证治分类暴泻1、寒湿内盛证主症: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 兼证:脘闷食少,腹痛肠鸣。若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 舌脉

5、:舌苔白或白腻,脉濡缓。病机:寒湿内盛,脾失健运,清浊不分。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2、湿热伤脾证主症: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 味臭秽。兼症: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 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 濡数。病机:湿热互结,损伤脾胃,传化失常。 治法:清热燥湿,分利止泻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3、食滞肠胃证主症: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 兼症:脘腹胀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 舌脉: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病机:宿食内停,阻滞肠胃,传化失司。 治法:消食导滞,和中止泻。 方药:保和丸加减。久泻4、脾胃虚弱证主症: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

6、。 兼症:食少,食后脘闷 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面色萎黄,神疲倦怠。 舌脉:舌质 淡,苔白,脉细弱。病机:脾虚失运,清浊不分。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5、肾阳虚衰证主症: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下完谷,泻后则 安。兼症:形寒肢冷,腰膝酸软。 舌脉:舌淡苔白,脉沉细。病机:命门火衰,脾失温煦。 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方药:四神丸加减。6、肝气乘脾证主症:腹中雷鸣,攻窜作痛,矢气频作。 兼症:素有胸胁 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泄泻。 舌脉:舌淡 红,脉弦。病机:肝气乘脾,气机不利,脾失健运。 治法:抑肝扶脾。 主方:痛泻要方加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