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教师教学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4436010 上传时间:2022-08-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化学教师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物理化学教师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物理化学教师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物理化学教师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物理化学教师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理化学教师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化学教师教学(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物理化学老师教学物理化学老师教学通过用原子构造示意图分析p 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开展,综合概括才能得到进步,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方法。以下是职场分享物理化学老师教学的资料,提供参考,欢送你的阅读。篇一一、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能说出离子键的概念;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可以纯熟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过程与方法】通过用原子构造示意图分析p 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开展,综合概括才能得到进步,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宏观到微观的研究过程,逐渐养成科学的探究态度。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离子键

2、、离子化合物的概念。【难点】离子键的形成过程。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提出问题】通过学习元素的知识,考虑氯化钠是由哪几种元素组成的?【学生答复】钠元素和氯元素。【提出问题】钠原子和氯原子是如何形成氯化钠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环节二:新课讲授1.氯化钠的形成过程【播放视频】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提出问题】观察实验现象,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学生观察并答复】金属钠在氯气中剧烈燃烧,产生很浓的白烟。【提出问题】考虑产生的白烟是什么,如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这一过程?【学生答复】产生的白烟是氯化钠固体,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Na+Cl2=2NaCl。【提出问题】如何从原子的角度分析p 氯化钠的形

3、成过程?【学生答复+老师解释】氯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有7个,钠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有1个,要到达8电子稳定构造,钠原子会失去一个电子,氯原子会得到1个电子。由此可知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变成Na+,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变成Cl-,Na+和Cl-共同构成氯化钠晶体。(老师结合原子构造示意图板书或者动画的方式进展讲解。)【老师讲述】利用电子式表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老师需要讲解原子的电子式如何书写。)2.离子键【提出问题】根据以上分析p 可知氯化钠晶体的构成粒子是什么?【学生答复】氯离子和钠离子。【提出问题】既然氯化钠晶体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说明阴、阳离子的电荷并没有中和,这说明阴、阳离子之

4、间存在哪些作用力?【学生答复】阴阳离子结合在一起,彼此的电荷不会中和,说明阴阳离子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 ,说明阴阳离子之间除了吸引力之外还存在排挤力。【老师引导】这种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称为离子键。3.离子化合物【老师提问】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称为离子化合物。观察以下的化合物中哪些属于离子化合物?MgO、Na2S、NaCl、Na2SO4、NaNO3、NH4Cl、(NH4)2SO4【学生答复】MgO、Na2S、NaCl、Na2SO4、NaNO3【老师补充】NH4Cl、(NH4)2SO4也属于离子化学物。【老师总结】离子化合物存在于:(1)活泼金属(指第一和第二主族的金属元素)与活泼的非金属

5、元素(指第六和第七主族的元素)间形成的化合物。(2)金属元素与酸根离子之间形成的化合物(酸根离子如硫酸根离子SO42-、硝酸根离子NO3-、碳酸根离子CO32-等等)。(3)铵根离子(NH4+)和酸根离子之间,或铵根离子与非金属元素之间,例如NH4Cl、NH4NO3。(4)NaH、KH等活泼金属氢化物。环节三:稳固提升【提出问题】如何用电子式表示Na2S的形成过程。解析:用电子式表示如下,老师要强调带有一样电荷的离子分开来写。环节四:小结作业请学生答复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答复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答复学习的感受。布置作业:元素的原理除了可以通过离子键形成物质之外,还可以通过什么形成物质?预

6、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四、板书设计篇二一、教学目的1.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解机械效率的定义和公式,可以利用公式进展有关计算。2.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方案和实验方案。3.本节课注重与生活的联络;关注消费、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从而增强将科学效劳于人类的责任感。二、教学重、难点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意义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机械效率的概念。2.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老师出示一张图片。提出问题:生活中听过关于效率的词语,学生可以

7、答复出:工作效率,学习效率等。根据学生答复引出课题机械效率。环节二:新课讲授【生成概念】1.组织学生完成书中“使用动滑轮是否省功”这一实验。提出问题:学生猜测定滑轮和动滑轮拉同一物体到同一高度做的功是否一样。实验:(1)让一位同学到讲台上,一位同学用弹簧测力计将钩码缓慢地提升一定的高度,并计算拉力所做的功。(2)再让另一位同学到讲台上,用弹簧测力计并借助一个动滑轮将同样的钩码缓慢地提升一样的高度,在做这个演示实验之前,提问两次拉力做的功是否一样,然后开场实验,再次计算拉力所做的功。提问,两次实验中拉力做的功为什么不同?提问后总结:尽管使用动滑轮会省力,但由于滑轮本身所受的重力所受的重力以及摩擦等因素的影响,所以通过动滑轮拉动钩码,拉力做的功要多一些。环节三:稳固进步【深化理解】学完本节课的新内容之后,让学生小组讨论,机械效率是否可以到达100%。通过总结学生答复得到机械效率不能到达100%。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老师提问学生答复的方式进展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点。作业:如何进步生活中常见机械的工作效率。四、板书设计 第 页 共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