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校版高考地理艺术生文化课专题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备考练案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4272152 上传时间:2023-09-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校版高考地理艺术生文化课专题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备考练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精校版高考地理艺术生文化课专题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备考练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精校版高考地理艺术生文化课专题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备考练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精校版高考地理艺术生文化课专题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备考练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精校版高考地理艺术生文化课专题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备考练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校版高考地理艺术生文化课专题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备考练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校版高考地理艺术生文化课专题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备考练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地理资料精校版专题五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一、单选题下图为我国某地区部分地理事物及现象示意图,图中、为该地区主要的植被自然带,图中左上方给出了M山对应的山地垂直自然带带谱。据图回答下面小题。1上图中、所对应的植被自然带分别为A 草原带、森林草原带、落叶阔叶林带、常绿阔叶林带B 森林草原带、针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落叶阔叶林带C 针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落叶阔叶林带、常绿阔叶林带D 荒漠草原带、草原带、森林草原带、落叶阔叶林带2导致该地区植被自然带呈现由西北向东南方向递变的主导因素为A 地形 B 太阳辐射 C 夏季风 D 地表径流3导致同一个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在M山东、西两坡出现差异的

2、主要因素为A 水分 B 太阳辐射 C 热量 D 坡度【答案】1D 2C 3A【解析】1读图可知,、均位于我国黄河流域,自南向北,随着降水越来越少,自然带依次为荒漠草原、草原、森林草原、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故选D。2读图可知,、均位于我国黄河流域,自南向北,随着降水越来越少,自然带依次为荒漠草原、草原、森林草原、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导致自然带递变的主要因素是受夏季风的影响不同,而导致的不同地区降水的差异,从而引起自然带的变化,故选C。3同一自然带在东西坡出现分布高度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东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较西坡同海拔高度多,而东西坡同海拔在太阳辐射及热量上没有差异,坡度对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基本没有

3、影响,故选A。19812013年,华北平原气温和降水均有明显的变化,植被覆盖度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下图为华北平原在19812013年植被生长期内平均各生态区覆盖度变化。据此完下列各题。4林地生态区覆盖度整体大于草地生态区。代表的生态区分别为A 林地 草地 耕地 B 草地 林地 耕地C 耕地 林地 草地 D 草地 耕地 林地5生态区在6月份覆盖度较低的主要原因是A 正值伏旱期,降水少 B 牲畜繁殖,数量剧增C 春旱时间较长,降水少 D 农作物收获时期【答案】4B 5D【解析】4华北平原耕作制度为一年两熟,春末时小麦收获,在收获时植被覆盖度低,故对应耕地,依据题干“林地生态区覆盖度整体大于草地生态

4、区”,则对应草地,对应林地。故选B。5结合上题,生态区为耕地,6月份时小麦收获,植被覆盖度低,故选D。下图为某地自然带分布图,基带为温带阔叶林带。回答下面小题。6图中自然带分布规律是()A 纬度地带性 B 地带性 C 垂直地带性 D 非地带性7我国平原地区缺失苔原带的原因()A 纬度 B 洋流 C 地形 D 海陆分布【答案】6C 7A【解析】6从图中信息判断:温带阔叶林带、寒温带针阔混交叶林、亚寒带针叶林带、高山岳桦矮曲林、山地苔原带,它们的分布是由西向东变化,既不符合纬度地带性分布、也不体现经度地带性规律,最符合的是山地自然带,故直接选C。7苔原带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地区而我国主要位于中低纬度地

5、区,纬度低是我国缺失苔原带的原因,所以选A。如图A所示,甲、丙两地位于安第斯山的西侧,乙、丁两地位于安第斯山的东侧,图B中,分别代表四地的平均雪线高度。读图回答下面小题。8导致图中四地雪线高度不同的因素是()纬度位置地形海陆位置洋流A B C D 9当甲地的雪线高度比往年平均雪线高度低时,则下列现象可能出现的是()A 澳大利亚东部多降水天气 B 台风登陆我国的次数增多C 我国北方将迎来寒冬 D 我国南方多低温阴雨天气【答案】8C 9D【解析】8影响雪线高低的直接因素是温度,而影响温度高低的因素有纬度位置、坡向(向阳坡与背阴坡)与海陆位置等。结合图中信息可知正确。故选C。9甲地雪线高度比往年平均

6、雪线高度低,说明此地降水量比正常年份大,该地降水量大的年份,也就是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年份。厄尔尼诺现象对世界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澳大利亚东岸降水量偏小,登陆我国的台风次数减少,我国南方多低温阴雨天气,我国北方将迎来暖冬。故选D。老秃顶子为辽宁省最高峰,属于长白山系龙岗支脉向西南延伸部分。下图示意老秃顶子北坡植物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丰富度的垂直梯度变化。据此回答下列各题。10老秃顶子山顶部的自然带是A 山地针阔混交林带 B 高山草甸带C 山地苔原带 D 高山冰雪带11该山北坡草本植物种类在1167米以上明显多于较低海拔地区的原因是A 阴坡蒸发弱,空气湿度更大 B 水土流失少,土壤更肥

7、沃C 冰雪融水补给多,水源更充足 D 上层植被遮蔽少,光照更充足【答案】10B 11D【解析】10据图可知,由于该山海拔较低,因此不会出现苔原带和冰雪带,据材料知老秃顶子北坡植物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丰富度的垂直梯度变化,因此老秃顶子山顶部的自然带应是高山草甸带,A错误,B正确。故选B。11据山地的垂直分异规律可知,高山草甸带一下依次为灌木、乔木,1167米以上植被遮蔽少,光照更充足,因此该山北坡草本植物种类在1167米以上明显多于较低海拔地区。故选D。二、综合题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甲岛面积约3635平方千米,拥有宽阔的大陆架,白色沙质海滩西周环布。岛上石灰岩层遍

8、布全岛,但溶洞数量较少,图a所示洋流流向为甲岛附近海域49月洋流流向。图b是该岛的气候资料。 材料二 龙血树是甲岛独特并具有代表性的植物,生长在山区只有少量土壤的地方,外形像一把巨伞,多刺的树叶上有一层蜡质,如图c。 (1)结合甲岛气候资料分析甲岛气候的成因。 (2)分析甲岛附近海域49月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 (3)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甲岛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 【答案】地处低纬度地区,终年高温(2分);该岛离大陆较近,冬季的东北信风和夏季的西南季风都从陆地吹来,空气干燥,降水稀少(2分);夏半年时寒流流经,降温减湿,所以气温年较差小(2分)。(共6分)49月为北半球夏半年,甲岛附近海域

9、盛行西南季风(2分);西南季风(离岸风)带走表层海水,深层冷海水上涌补偿(2分),将海底盐类物质带至表层,浮游生物繁殖,饵料增多(2分),渔业资源丰富。(共6分)甲岛气候为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植被稀疏,多为旱生植物,物种独特单一;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土壤贫瘠;风化作用强,石灰岩广布,岩溶地貌发育较差;地表水(和地下水)缺乏,河流稀少。(共6分)【解析】从图b中气温较高,降水少,结合图a可知地处低纬度地区,所以终年高温;从海陆位置看该岛离大陆较近,冬季的东北信风和夏季的西南季风都从陆地吹来,空气干燥,降水稀少;再看洋流,夏半年时寒流流经,降温减湿,所以气温年较差小。主要从离岸流进行分析

10、。49月为北半球夏半年,甲岛附近海域盛行西南季风;西南季风(离岸风)带走表层海水,深层冷海水上涌补偿,将海底盐类物质带至表层,浮游生物繁殖,饵料增多,渔业资源丰富。自然地理环境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主要是气候、地形、植被、水文、土壤等相互制约的关系。甲岛气候为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植被稀疏,多为旱生植物,物种独特单一;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土壤贫瘠;风化作用强,石灰岩广布,岩溶地貌发育较差;地表水(和地下水)缺乏,河流稀少。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塞罕坝意为“美丽的高岭”,这里曾经森林茂密,是滦河、辽河的发源地之清朝在此设立皇家“木兰围场”。由于清末大规模开围放垦和战争、山火

11、等原因,至建国初期已现“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景象。1962年塞罕坝林场设立,经过三代造林人的不懈努力,森林覆盖率从12%提高到80%,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达到全国人工林平均水平的2.76倍,生态环境显著改善。2017年12月,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材料二塞罕坝林场位置示意材料三 塞罕坝林场建设初期,受自然条件制约,造林成活率不足10%,后来林场采用高床育苗(图)等技术措施,使树苗成活率显著提高。(1)说出塞罕坝地区自然地理环境过渡性的主要表现。(2)简析塞罕坝林场建立之初造林成活率低的自然原因。(3)说明与平床育苗相比,寒罕坝采取高床育苗的优点。(4)运用自

12、然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塞罕坝林场的生态环境价值。【答案】(1)塞罕坝地处内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季风区向非季风区(或温带季风气候向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地带;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温带森林向温带草原的过渡地带。(2)地处高原热量条件不足;地处季风区边缘,降水较少,干旱灾害频繁;靠近冬季风源地,多大风,易受低温冻害影响;土地沙化,土壤贫瘠。(3)釆取高床育苗,增加了土层厚度,改善了土壤结构,有利于提高土温,便于雨季排水,有利于人工蔥肥、浇灌、除草、喷药等管理。(4)可防风固沙,阻止了(浑善达克)沙地向南推进,减少了首都北京(华北地区)的风沙危害:涵养(滦河、辽河)水源;改善了当地

13、小气候,维护了生物多样性。【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过渡性的主要表现,主要从地理位置以及各个地理要素的变化来体现。读图分析可知,塞罕坝位于内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是由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项东部季风区的过渡地带,是由温带季风气候向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地带;从干湿度来看,位于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从植被来看,位于温带森林向温带草原的过渡地带。(2)本题主要考查造林成活率低的自然原因。主要从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来进行分析。植被生长,主要影响因素是气温、降水,地形、土壤也是重要因素。塞罕坝地处高原、山地,地势较高,热量条件不足,适宜生长期较短。地处季风区边缘,降水较少。靠近冬季风源地,风力较大,易受低温冻害影响。荒地缺少植被保护,水土容易流失,土壤贫瘠,土壤中的水分难以涵养。(3)根据图示分析,高床育苗增加土层厚度,利于提高土温,也便于雨季排水,同时也有利于人工施肥、浇灌、除草、喷药等管理。(4)本题主要考查林场的生态环境价值。结合森林的功能分析,塞罕坝林区能够增加西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能够防风固沙,阻止荒漠化的进一步扩展,减轻华北地区风沙危害,净化空气;能够保护农田,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持生物的多样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