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amp#176;相位转换技术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4073340 上传时间:2024-02-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1.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90&amp#176;相位转换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90&amp#176;相位转换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90&amp#176;相位转换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90&amp#176;相位转换技术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90&amp#176;相位转换技术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90&amp#176;相位转换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0&amp#176;相位转换技术(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90 相位转换技术(一)基本概念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实现常规地震资料岩性标定的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地震道90。相位转换技术(图1)。由于该技术的引 进,地震沉积学得到了极大地提高(Huang Handong ect)。简单的 讲,90。相位转换技术是将地震相位旋转90。和位位子波对应的反射波形相对于界面对称,但90相位子波反射波形是反对称的;对双界面 (地震薄层,顶底反射系数分别为R和-R)来说,情况正好相反:90相位子波对应的 反射波形相对于界面对称,但零相位子波反射波形是反对称的。其它相位子滋30。和60) 响应不具对称性。90相位波形(地震道)对薄层解释最有利。(据Hongliu Zen

2、g)众所周知,波形和测量振幅是地震相位谱的函数。常规地震 处理一般都进行子波零相位化处理(陈旭等)。零相位数据体在地 震解释中具有很多优点,包括子波的对称性、主瓣中心(最大振幅) 与反射界面一致以及较高的分辨率等。但是只有海底、主要不整 合面、厚层块状砂岩顶面等单一反射界面得到的地震反射零相位 数据才具有这些优点(Hongliu Zeng etc)。零相位数据体中的波峰、波谷对应地层界面,岩性地层与地震 相位间不存在必然的关系,要建立地震数据和岩性测井曲线间的 联系很困难。特别是陆相沉积中,储集层往往较薄,连续性差,相带 窄且空间变化大(张延章,林吉祥等)。对薄层而言,反射振幅是 组合地震响应

3、,它混合了来自薄层顶底的反射,砂体与地震同相轴 之间也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因此零相位地震数据不适合于薄层 砂体的解释。90。相位转换的方法通过将地震相位旋转90。将反射波主瓣提到薄层中心,以此来克服了零相位波的缺点。地震反射相对于 砂岩层对称而不是相对于地层顶底界面对称,而地层界面对应零 相位(图2),这使得地震反射的同相轴与地质上的岩层对应,地震 相位也就具有了岩性地层意义,使地震道近似于波阻抗剖面,提高 了剖面的可解释性。虽然当地层厚度小于四分之一波长时并不是 非常准确,但地层的顶底面可以被确定在振幅过零点上。当将这 些改进应用于实际资料时,地震同相轴和薄地层岩性单元之间将 建立对应关系,

4、将使沉积岩性的地震解释工作(如区分砂岩和泥岩)变得更容易,而且地震道与岩性测井更加具有一致性。而这些解释上的优点在零相位资料和其它相位资料中并不存在(Hongliu Zeng etc)。图2厚层泥岩内的砂岩楔形体模型合成地震记录(A、楔形体波阻抗模型;B、零相位Ricker子波合成记录;C、90。相位Ricker子波合成记录)。(据王军等)图3是秘鲁S油田的一个例子,从图上可以看到,经过90。相位转换后地层界面由蓝轴(正相位)内变到了零相位上,在层位追踪 时减小了视觉误差造成的追踪位置的不准确 ,而且地震相位与岩 性测井曲线更加吻合,使地震相位具有了岩性地层意义(董春梅 等)。(h)90相位转

5、换前(町加。相位转换厢图3秘鲁S油田90。相位转换前后测井曲线与地震同相轴的对应关系。(据林承焰等)(二)技术特点90相位转换技术从原理上讲很简单,实现起来也非常容易,具 有以下优点:(1)运算速度快,适用于有多套地震资料的地区,辅助 资料评价;(2)无需井和地震层位的约束,适用于海上无井或少井地 区,或测井曲线不全的地区;(3)尊重原始地震资料,排除了井和模 型因素的影响;(4)提高了剖面的可解释性,尤其便于薄砂层的解释。同时,90相位转换技术也存在以下不足:(1)本身并没有提 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2)应用条件受储层厚度的影响。地震资料只 有在分辨能力窗口内才能准确反映地质体的顶面、底面和

6、厚度。经验表明:在渤海新近纪河流相的油田中,只有当目的层埋深在 1 0002 000m左右,砂体厚度一般在10 25m左右(接近1/4波长) 且目的层段地震资料主频在4050Hz左右的时候,90相位转换技 术才会有好的应用效果。(三)易混淆的两个概念陈旭等认为对地震资料进行 90。相位转换,实质上就是对地 震数据进行简单的道积分处理,从而使得在相位转换后,地震振幅 具有一定的岩性地层意义。而王军等指出,在实际应用中,容易混淆两个概念:90相位转 换(相移)与时移的混淆以及90相位转换技术与道积分的混淆。90 相位转换是对叠后地震资料相位旋转90,最终数据体为地震波振 幅值,其目的是便于解释薄砂

7、层,进行储层的定量描述;而道积分是 对叠后地震资料进行积分计算求取地层相对波阻抗,是一种直接反演 方法,最终数据体为相对波阻抗值,其成果数据不便于解释薄砂层和 进行储层的定量描述。地震资料的时移技术则是对地震资料进行整体 的漂移,完全不改变地震资料本身的数据特征。(四)相位转换讨论许多人在谈到地震沉积学的时候,往往会谈到三项关键技术: 地震资料的90。相位转换技术,地层切片技术,分频解释 技术。对于地震资料的90相位转换技术,这是目前地震沉积学认 识的误区,地震资料90。相位转换不是,也不应该是地震沉积学的 关键技术(魏嘉等)。第一,分析在地震沉积学研究中为什么需要对地震资料进行90。的相位转

8、换。在目前的地震沉积学研究文章中,使用的地震属 性体以地震振幅属性为主,地震振幅数据体中的地震同相轴反映 的是地层界面反射系数的差异,对应的是地层界面(等时界面)的位 置,而地震沉积学研究的是等时界面之间的沉积特征和沉积演化 规律,因此,将地震资料进行90。相位转换,实质上就是对地震数据 进行了简单的道积分处理,从而使得在相位转换后,地震振幅具有 了一定的岩性地层意义。第二,如果在地震沉积学研究中,我们不使用地震振幅数据体, 而使用地震P波阻抗数据体,甚至使用地震弹性阻抗(和弹性参数) 数据体,这些属性数据本身就是等时界面之间的岩石物理特征,如 果进行90。相位转换,那么,地震数据的意义又是什

9、么呢?所以,不 需要进行地震属性数据的90。相位转换。第三,90。相位变换技术的核心思想是:在零相位地震资料的 情况下地层界面对应于波峰值或波谷值,地层的岩性与地震相位 间不存在对应关系,通过相位90。旋转使地层界面对应于零相位, 这样地震道也就能更好的模拟测井波阻抗,地震相位也就具有了 地层意义(Hongliu Zeng等)。所以90。相位转换并没有提咼地震 资料的分辨率,只是使地震相位具有了地层意义(林承焰等)。第四,从相位转换的方法本身来说,不应仅局限于90。相位转 换。相位转换的目的是赋予地震相位以地层的意义,将地层界面标 定到零相位上,所以具体转换角度要根据标定后测井分层上目的 层位

10、对应的地震相位来决定。例如经过标定某四级层序界面对应 45。相位,那么在解释这个层面时就需要尝试将相位调整45 ,使 其层面对应于零相位,这样才能达到通过相位转换赋予相位以地 层意义的目的。另外,把地震数据进行非90。的相位转换时,地震子波实际上 会发生畸变(不具备共轭对称的特点),使原有的地震振幅也发生一 定变化,因而地震振幅反映的地层岩性情况就不一定准确,所以实 际运用中要慎重。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初步认定地震资料 90。相位转换 是利用地震振幅体(或衍生属性体)进行地震沉积学研究的相关技 术,但不是地震沉积学的关键技术。90。相位转换并没有提高地震 资料的分辨率。在地震资料的相位转换

11、过程中,可以进行90相位 转换,也可以进行其他相位的转换。当地震资料进行非 90。的相 位转换时,地震子波实际上会发生畸变(不具备共轭对称的特点), 使原有的地震振幅也发生变化,因而地震振幅反映的地层岩性情 况就不准确,所以进行地层的沉积研究也是不可靠的。参考文献 1董春梅,张宪国,林承焰地震沉积学的概念、方法和技术2王军,张中巧,阎涛,陈文雄,张海义.90相位转换技术在黄河口凹陷新近系储层预测中的应用3陈旭,陈红汉,董玉文,蔡李梅.地震沉积学研究方法评析4林承焰,张宪国.地震沉积学探讨5林承焰,张宪国,董春梅地震沉积学及其初步应用6林吉祥,施泽进,凌云等.利用基本地震属性对目标层段的7张延章

12、.地震微相分析技术在大港滩海探区的应用 8魏嘉,朱文斌等地震沉积学一地震解释的新思路及沉积研究的新工具9Hongliu Zeng, BackusMilo M. Interpretive advantages of 902-phase wavelets: Part 22Seismic applicationslOHongliu Zeng . Seismic Sedimentology in China: A ReviewllHongliu Zeng,Tucker F. Hentz. High-frequency sequence stratigraphy from seismic sedimen

13、tology: Applied to Miocene, Vermilion Block 50, Tiger Shoal area, offshore Louisiana12Huang Handong, Zhang Ruwei,etc. Subtle trap recognition based on seismic优先选择绿色躇文献,如有重复的参考 考文献补齐即可文献,可优先删除我的,随意选择黑色参90相位转换、地层切片和分频解释是地震沉积学中的三项关键技术。相位转换使地 震相位具有了地层意义,可以用于高频层序地层的地震解释;地层切片是沿两个等时界 面间等比例内插出的一系列层面进行切片来研究沉积体系和沉积相平面展布的技术 基于不同频率地震资料反映地质信息的不同,采用分频解释的方法,使得地震解释结果 的地质意义更加明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