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乞讨人员调研报告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3981888 上传时间:2024-01-2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1.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浪乞讨人员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流浪乞讨人员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流浪乞讨人员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流浪乞讨人员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流浪乞讨人员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浪乞讨人员调研报告(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流浪乞讨人员调研报告流浪乞讨人员调研报告对流浪乞讨人员实行救助和管理,是新时期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近年来,我站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主管部门的细心指导和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协作下,依据“自愿受助,无偿救助”的原则,坚持依法主动开展救助,顺当实现了从强制性收容遣送到关爱性救助管理的过渡,较好地保障了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流淌加速、部分家庭监护缺失和社会保障不完善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县街头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类流浪乞讨现象,影响了城市文明进程,破坏了正常社会秩序,给社会的稳定和平安也带来了肯定隐患。结合工作实际,本人就我县

2、流浪乞讨人员现状进行了深刻反思,寄予引起领导高度重视,强化救助管理,为净化我县社会环境、推动和谐*建设尽一已之力。一、城区各类流浪乞讨人员现状(一)分布范围。依据街头主动救助巡查统计,在城区每天滞留的流浪乞讨人员大约有20人左右,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相对固定区域:白鹤滩客运站大门口2人、*路沿线3人、堂琅文化广场1人、老人民医院大门口2人、师范桥头3人、花桥下2人、国税局后街1人、过境路沿线3人、农贸市场3人。(二)人员构成。从以上流浪乞讨人员基本状况看,我县城区的流浪乞讨人员大致分为三类:1、职业乞讨者。这类人员主要是因不愿劳作,选择以乞讨为生存方式,把乞讨作为一种生财手段,通常在街头展示残疾

3、身体,播放凄惨音乐,编造凄惨遭受,以博取市民怜悯行乞,既影响了市容环境,又干扰了居民正常生活秩序。此类人员大约有3人左右,约占城区流浪乞讨人员总数的15%。2、失去家庭监护的特别人群。这类人员因痴、呆、傻、精神障碍自行离家出走或被家人抛弃,流落街头,靠垃圾桶中翻捡食物为生,这些人绝大部分说不清姓名、户籍等个人基本信息,常生活在城市脏、乱、差的死角地带,生活条件极差,食品用水毫无卫生保证,极易成为各种疫病的感染源和传播者,影响到城市的环境卫生和防疫问题。此类人员大约有10人左右,约占城区流浪乞讨人员总数的50%。3、家庭生活困难人员。这类人员大部分是本地人,因家庭贫困而流浪县城,他们有的长期露宿

4、街头,以捡拾垃圾为生,时常出现在大小丧宴上,比如东坪镇的阮应亮、金塘乡的杨明英、王文昆;有的长期在街头搭建窝棚,靠补鞋为生,比如白鹤滩镇的周华明、陈顺发等。此类人员大约有7人左右,约占城区流浪乞讨人员总数的35%。(三)职业乞讨者的乞讨方式。从调查状况看,职业乞讨人员的乞讨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靠自身的残疾乞讨,这部分人中有的是肢残坐滑轮车或拄拐杖乞讨,有的是高度近视伪装成盲人行乞。二是利用未成年人乞讨,这部分人怀抱10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蹲坐在地上行乞,或指使未成年人向路人行乞。三是利用道具乞讨,这部分人有的伪造各种病历或书写各种凄惨遭受,谎称家中经济困难跪地行乞;有的装成是在校学生,因各种

5、经济困难无力负担学费跪地行乞;有的乔装蓬头垢面,穿着自制的打满补丁的破衣跪地行乞。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缘由对流浪乞讨人员实行救助,是一项临时性的救助措施,它只能解决流浪乞讨人员临时的生活困难问题,自愿受助和无偿款助,是救助管理工作必需遵循的原则,流浪乞讨人员最终的落脚点是回来家乡、回来家庭。目前,救助管理工作实践中仍旧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一)职业乞讨者不愿入站受助,劝导救助难。从日常救助状况来看,不少流浪乞讨者长期以乞讨为生财之道,具有丰富的乞讨阅历,知道哪些地方能要到钱,哪个季节该到什么地方去讨,这些职业乞讨者怕进救助站后断了财路。一方面,我国现行的各项法律法规中并没有明文规定乞讨

6、钱财属犯法行为,因此不能通过强制手段予以制止;另一方面,现有的救助管理方法规定和要求,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要坚持自愿受助原则,不能实施强制救助,对符合条件的求助对象,供应符合卫生条件的食物,供应必要的住宿,供应返乡的乘车凭证。而这些人的目的并不是要返乡,而是要钱。在日常街头主动救助巡查中,我们对此类人员进行了劝导,但都表示不情愿到救助站接受救助。(二)疑似精神病或智障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难。此类人员因自身精神障碍或智力残疾等缘由,大部分无法供应姓名、户籍等个人基本信息,无法刚好联系亲属接回或护送返回,造成救助期限长,救助管理存在着较大平安隐患。一是我县无精神病人康复治疗医院,造成流浪乞讨精神

7、病人救治和安置难;二是救助管理站没有为受助人员供应食宿、洗浴的条件,救助他们只能是联系宾馆,造成管理不便,无法保障他们的人身平安;三是无救助服务专用车辆,护送返乡只能是联系客车,而客车无平安防护隔离措施,在护送途中往往是受助人员和他人同车箱同座,极易出现精神病人攻击他人状况。(三)部分家庭监护缺失,治理难度大。个别家庭对其患精神病、危重病的家人,不履行家庭监护责任和义务,有意任其流浪,弃之于社会,造成该类人员被护送返乡后仍会被家庭所弃而再次流浪乞讨,以此恶性循环,难以有效遏制,治理流浪乞讨现象难度大,比如老店镇的何文有,往往是今日送回家,明天又出来流浪乞讨。三、加强救助管理的措施与建议要解决城

8、区流浪乞讨现象,杜绝或削减流浪乞讨行为,就必需在完善救助管理设施建设上下功夫,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加强集中救助,强化宣扬治理,加强责任追究等措施,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加的工作新局面。(一)加强设施建设,提升救助实力。加强救助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县开展好救助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是对街头流浪乞讨人员实行集中救助的基本保障。一是要加大救助管理站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完善救助功能,改善救助管理工作环境和条件,满意基本食宿服务须要。二是要加大精神病人救治实力建设,着力解决救治难的问题,为定点医院开展精神病人救治供应条件。三是解决救助服务专用车辆,保障接送工作平安运行。无自行返乡实

9、力的未成年人、精神病人、智障人员家庭时常不能刚好接回,造成其长期滞留救助,对他们实行护送返乡,是救助管理工作基本要求,是实现其早日回来家庭的重要方式。这些人员成份困难,有的是精神病患者,更有甚者是传染病人,一般车辆无防护措施,平安管理无法保障,应配备专用车辆,保障街头主动救助巡查用车和接送返乡平安。(二)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县乡政府应成立领导小组,加强对辖区救助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召开救助管理工作联系会议,明确部门职责,细化救助管理措施,刚好探讨解决救助管理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加强对救助工作的监督管理。应建立县乡村联动救助机制,落实属地管理责任,逐步形成以县救助管理站为基础,乡(镇)救助

10、点为补充,村(社区)救助询问引导点为依托的工作网络,实现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全覆盖,刚好救助流浪乞讨人员。(三)加强集中救助,整治流浪乞讨行为。针对城区流浪乞讨人员现状,应在重大节日、活动以及气候恶劣的特定时期,开展集中救助工作,查明身份后集中护送回家。公安、城管、村(社区)救助询问引导点应加强对辖区流浪乞讨人员的劝服、教化,引导其到乡(镇)救助点或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对于返乡的流浪乞讨人员,村(社区)救助询问引导点要加强关爱,依法维护返家人员权益,帮助其落实社会救助政策,让其基本生活得到应有保障,防止其再度外出流浪。精神病人如有危害他人人身、财产平安行为的,由公安机关强制送往政府指定医院

11、,卫生部门要协作做好救治工作,待救治人员病情稳定后,由卫生部门通知救助站前往甄别,如符合救助条件,由救助管理站予以救助;如不符合救助条件,由公安机关查找、联系其家属或单位,并通知其家属接回或护送回原籍。(四)加强宣扬治理,营造良好救助氛围。进一步加强救助管理工作的宣扬,宣扬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先进事迹,揭露胁迫、利用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进行乞讨敛财的丑恶现象,抨击以乞讨为职业,坐享其成,虐待老人、未成年人的违法和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渐渐让群众知晓救助管理工作的职能和作用,让人们在面对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时,应当进行劝服教化,引导其到救助机构接受救助,不要随意向流浪乞讨人员施舍财物,避开助长骗助、强

12、讨等职业乞讨行为,在肯定程度上消退乞讨人员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空间,为治理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五)加强责任追究,落实救助责任。建立救助工作通报和责任追究机制,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纳入政府、部门考核内容,对个别不作为的部门,纪检机关要强化监察工作力度,实施责任追究。对不负责任、不尽义务的家庭,要教化和帮助,督促其家人妥当看护;对有意将子女、老人抛弃的家庭,司法机关要加大违法行为的调查处理力度。总之,要解决我县流浪乞讨人员现状,就必需完善救助设施,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实行部门联动等方式,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协同、公众参加”的管理格局,切实有效的削减或杜绝流浪乞讨现象,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贡献应有力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