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山那样思考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3910078 上传时间:2023-09-2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1.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像山那样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像山那样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像山那样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像山那样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像山那样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像山那样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像山那样思考(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返回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授课人 田蕾【教学目标】1. 理清文章脉络,体味诗意美和思辨色彩熔于一炉的语言。2. 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3. 领会课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义,培养学生树立人与自 然和谐共处的意识。【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生态伦理的思考。【教学难点】1.体味诗意美和思辨色彩熔于一炉的语言。2.培养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教学方法】 以教师启发、引导、师生互动的方式组织教学,采用反复诵读的方式,引导 学生抓住课文的文眼,梳理文章脉络,理解课文深刻含义,体会作者的忧虑意识。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品味课文语言的诗意美和哲理美。

2、让学生 在一种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以此实现教学目标。【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用幻灯片制作课件,并布置预习作业)一、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思考课后问题。二、查找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的相关资料。例如生平、作品、评价性的文 章。(以上两个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个人查询,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 流)三、运用网络查找有关生态环境破坏的图片或文字资料。第一课时【主要内容】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对作者及其作品等查询的结果进行课堂 交流。采用反复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从文眼切入,梳理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 旨,体会作者的忧虑意识。一、导入新课(出示有关狼的图片)请同学们谈

3、谈对狼的认识,谈谈自己的感受。 同学们,大家对狼的感情倾向大部分是倾向恶的方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 学习美国作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哲理散文像山那样思考,看看“山”是如 何认识狼、理解狼的?二、作家作品1. 作者介绍奥尔多利奥波德,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被称为“美 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 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1949年,沙 乡年鉴出版,是其最重要的著作。像山那样思考是沙乡年鉴中收录的一则随笔。2沙乡年鉴简介沙乡年鉴是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 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被誉为“绿色圣经”。在该书里,可以看到 大自然的魅力,也可以看出利奥

4、波德对人类为自身利益蹂躏自然而发出的悲叹。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文章是土地伦理,利奥波德在文中把土地看成一个由人 与其他物质相互依赖组成的共同体,人是这个共同体中的“平等的一员和公民”, 每个成员都有它继续生存的权利。他认为“一个事物,只有在它有助于保持生物 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才是正确的,否则,它就是错误的”。利奥 波德的这种伦理观念不同于以往的佛教、自然主义者和保护主义者提出的伦理 观,是从地球环境总体的角度上提出的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的伦理观念。利奥 波德在书中向人们呼吁:“在人类历史上,我们已经知道(我希望我们已经知道) 征服者最终都将祸及自身。”这是他在大半个世纪前向全人类

5、发出的建立一种全 新伦理观念的呼唤。3背景介绍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大丰富的物质生活,但 人们却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过高的物质追求,不断的 向大自然索取,以及错误的生态观念,使我们的地球已变得满目疮痍。森林植被 骤减,水土流失严重,工业三废的污染,滥捕滥杀滥伐,这一切做法严重地破坏 了生态平衡,地球面临荒原化的危险。三、整体感知1 自读课文,把握文脉。提示:抓住文眼,以此为切入点阅读文章,把握文脉。问题:文章题目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的呢?明确:是因为人们对狼群的猎杀,是因为那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以设置问题的形式引导学

6、生抓住文眼,把握文脉。)文章脉络: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借助一声狼嗥而引起的反应,阐述狼嗥饱含 的生态意义和生命意义。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讲述狼被猎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以后留下 的生态恶果。第三部分(第 10 自然段):启示人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应该像山那 样思考,要有生态意识。2诵读课文,把握主旨问题 1:对于那一声狼嗥,留意的都有哪些事物,它们的反应有什么不同?明确:“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属于一类, 它们的反应是“明显的、迫切的希望和恐惧”,这一类事物对狼嗥的认识是肤浅 的、直接的、表面的。“这座山”,它的反应是“长久地存在着,客观地聆听狼 的嗥叫

7、”,它聆听到狼嗥隐藏的深刻含义。问题 2:作者是如何领悟到“山对狼怀有一种秘密”的?明确:作者的感悟是由一只狼的死去而逐渐萌发的。发现狼、打死狼,狼眼中垂死时的绿光给“我”的启示,众多狼的死去鹿数目增加以致饿死引发“我” 的思考。注:作者的感悟是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认为狼是有害的,肆意猎杀。 第二,对狼垂死的一幕,产生同情。 第三,山失去了狼,鹿因数目过多而死去。 第四,环境恶化引发深入思考。(教师设置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诵读课文,把握文章主旨。) 3重点品读,体悟情感。品读第三部分内容,加深理解。(学生谈谈读课文的感受,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或难理解的句子) 问题 1:如何理解“太多的安全

8、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 明确:我们为了“安全、繁荣、舒适、长寿和平静而奋斗” ,是正确的 但问题是我们仅仅着眼与我们自身而不顾及其他,仅仅着眼于现在而不顾 及长远。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更长远地来思考问题,不能只顾眼前暂时的利益。问题 2:如何理解梭罗的名言“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 提示:荒野中的万物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明确:从文段中可以看出,作者是赞同这个观点的。荒野中的各种事物都是 自由自在生长着的,它们彼此之间都是平等与和谐的。人类只是自然万物生灵中 的一种,并没有高高凌驾于其他事物之上的权力。问题 3:文章末段在引出梭罗的名言后,提到“大概,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这与文章中的

9、那一部分内容相呼应?明确:与文章的第一段是相互呼应的。事实上,是揭示了狼嗥所蕴含的深 刻含义。问题 4:结合这段文字,谈谈狼嗥叫的内涵是什么?明确:狼嗥是在警告人们不要破坏生态环境,否则必将自食其果。狼嗥告诫人们:狼也是生态链中重要的一员,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 的。狼嗥是呼唤人与万物之间的平等相处、和谐相处。注:即这声狼嗥中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诵读第三部分内容,体味情感。问题:结合前面的分析,同学们,从文中认识到了什么?(答案不限,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明确:保护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人与自然要平等、和谐。增强忧患意识。(以上问题学生自由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完成)四、布置作业1思考问

10、题:为什么我们必须像山那样思考?2. 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写作特色。3搜集有关生态环境破坏的图片或文字资料,深入思考,分析人与自然的 关系。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本课时引导学生品味课文语言的诗意美和哲理美,学习选取个 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以“人与自然”为主题展开讨 论,确立正确的生态观。一、品读鉴赏(本环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学生分组讨论, 互相交流。)1. 科学的事实和诗的描述相结合,富有诗意美和思辨色彩。 只有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聆听狼的嗥叫。明确:这一句话形象地揭示出山与狼的生态关系,因为山是长久地存在着的, 所以能够从更长远

11、、更全面的角度思考问题。“聆听”一词富有诗意,形象地说 明了山的客观思考的形态。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了沙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去了。 明确:这一句既写活了环境被破坏,水土流失的情景,有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人类未来生存环境的担忧。2. 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 问题:本文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主题的? 明确:本文论述了尊重自然,与自然万物平等相处的道理。作者在阐述这一 哲理时,没有冗长的说教,而是借对狼嗥的思考将这一生态伦理观念形象地表达 出来。二、拓展思考1. 分组展示所搜集的资料,出示图片,由组长讲解,谈感悟。 要求:学生在谈感悟认识时,主要是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展开。(学生展示讲解图文资料,

12、师生共同归类总结,出示相关图片。如:大气污 染、海洋污染、土地荒漠化、森林的破坏、物种的减少等等。)2. 组织讨论 (此环节是在学生讲解图片,谈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大自然,怎样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师引导:人类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 系是,人类应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同万物的关系和山同万物 的关系没什么区别,人类应该像大山一样去思考,要客观地、从长远利益去思考 人与自然的关系。三、课堂小结 本文借对郊狼所带来的生态危机,阐释了狼嗥中所饱含的生命内涵和生态意 义。人类不能为了谋求自身利益而去肆意破坏大自然,我们应当像山那样思考, 与大自然平等相处,使人与自然处于一种和谐发展的状态之中。四、布置作业1. 扩展阅读: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2. 拟一句精短的广告词号召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