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病理学整理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3909938 上传时间:2023-11-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林木病理学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林木病理学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林木病理学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林木病理学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林木病理学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林木病理学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木病理学整理(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林木病理学整理名词解释:林木病害的定义:林木在生活过程中,由于受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在生 理上、组织结构上和外部形态上产生一系列局部的或整体的异常变化,生长发 育受到显著影响,甚至出现死亡,这种现象称为林木病害。病征:在林木病部病原物产生的营养体和繁殖体。症状:林木发病后,病部表现出的综合特征,是病状和病征的总称。菌物:是一类大多数能形成丝状分枝的营养体,有细胞壁和细胞核,不含有叶 绿素和其他光合色素,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产生抱子的生物。繁殖体:真菌产生抱子的结构(子实体)及其形成的抱子真菌的生适史:真菌抱子经过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又产生同一种抱子的过 程。生理小种:对不同寄主植物品种的致

2、病性不同而划分的生物群。原核生物:是指无真正的细胞核,遗传物质分散在细胞质中,无核膜包被,仅形 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核区的低等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蓝细菌和菌原体 等。细菌的生物学概念:是低等的单细胞生物;形体微小,结构简单;无成形细胞 核,即无核仁和核膜;属于原核生物。多数细菌是异养的。菌落:在人工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的以接种点为中心的圆形或其它形状的肉眼可 见的群体。全寄生:无叶绿素,无根,从寄主吸收全部营养物质。半寄生:有叶绿素,但无真正的根,须从寄主吸取水分和矿物质。病毒:是一类超显微的、机构及其简单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具有致病能 力的非细胞生物非侵染性病害:由环境中不利于植物生长发

3、育的各种物理和化学因素直接引起 的植物病害称为非侵染性病害,也称为生理性病害 病程:从病原物接触寄主开始到植物表现症状的过程。侵染循环:是指越冬的病原物,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经一定方式传播侵入后引 起寄主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寄主再度发病的过程。整个过程包括病原物的越 冬、传播、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寄生性:病原物依附寄主生存的能力,即指病原物吸取寄主营养的能力。病原物的致病性:指病原物对寄主的毒害能力,即病原物引起寄主发病和对寄 主进行破坏的能力。也称致病力或毒力。植物抗病性:即植物对病原物的抵抗能力。潜伏侵染:病原物侵入植物组织后,由于寄主和环境条件的限制,暂时停止生 长活动,担任保持其生命,寄

4、主植物也不表现其症状。复合侵染:某种植物病害的发生是由于两种以上的病原物同时或先后侵染而引 起的。病害的侵染循环:指病害在一年内连续发生的过程。单循环病害:一年当中只由越冬的病原物来春后进行唯一的一次初侵染所致的 病害。复循环病害:初次侵染之后还有再侵染的病害。流行性病害:某一种侵染性病害在一定的时期内,在一定的范围内,大面积普 遍而严重的发生,并且造成相当大的威胁和损失的。病害预测:根据病害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其流行的条件,以及病害流行的历史资 料,结合当时当地的气象因素、寄主状况和病原物状况等等,来预测某种病害 是否流行、以及流行的时间、将要造成的危害。综合治理:根据当时当地病害发生的具体情况

5、,有机地应用一种或多种措施, 建立一个以林木为主体的生态系,力求保持其相对的稳定,有效地把病害控制 在当地经济允许的水平以下。营林技术防治法(林业技术防治法):结合营林措施而行的方法。包括从釆种、培 育苗木、幼林、中林、一直到成林的各个阶段的管理工作。填空题,判断及问答:1病害的发生是林木产生二系列病变的结果,在时间上有一定的病理程序,病害 的定义是从人类的经济利益出发的;2遭受病原生物侵染的植物称为寄主,引起林木生病的最直接因素叫做病原。其 中,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生物称为病原物(pathogen);引起病害的菌物和细菌统称 为病原菌。3.1933 林克(Link)提出病害三角学说(Diseas

6、e Triangle),1976 鲁滨逊(Robinson) 提出植病四面体学说(Disease Tetrahedron)4症状类型:(1)变色(花叶、黄化),(2)坏死(斑点、腐烂、溃疡),萎 蔫或枯萎,(4)畸形(癌肿、丛枝、变形、疮痂),(5)流脂或流胶,(6) 粉霉,(7)蕈(xun)菌5林木病害诊断(diagnosis)就是分析并确定一种病害的病原:根据症状进行诊段, 根据病原物进行诊断(肉眼或显微镜),人工诱发实验(科赫法则),病害治疗 诊断(观察治疗效果)6菌物在营养生长阶段的结构叫营养体,营养体的基本类型无隔菌丝、有隔菌丝7菌丝的变态:吸器(锈菌、霜霉菌、白粉菌),附着胞,假根

7、&菌丝体的组织:菌核、子座、菌索、菌膜9真菌的繁殖方式分无性和有性两种:无性孢子的类型:(1)游动抱子:鞭毛菌。 抱囊抱子:接合菌。分生 孢子:子囊菌、半知菌和担子菌。(4)厚垣抱子:休眠抱子,壁厚,由菌丝或部分 抱子的一个细胞内原生质浓缩形成。有性抱子的类型:(1)卵抱子,鞭毛菌。 接合抱子,接合菌。 子囊抱 子,子囊菌。(4)担抱子,担子菌。10抱子相当于高等植物的种子。11. 卵菌门:1)腐霉属,2)疫霉属(马铃薯晚疫病,3)霜霉(有吸器) 接合菌亚门:4)根霉属(有假根和匍匐丝,抱囊梗与假根对生。)5)毛霉属(无假根,无匐伏枝,抱囊梗直立,分枝或不分枝。)子囊菌亚门:菌丝体发达,有隔膜

8、,细胞一般是单核的;无性繁殖主要产 生分生抱子;有性生殖产生子囊和子囊抱子。子囊菌的有性子实体亦称子囊果。子囊果根据不同形态分为4种:闭囊壳、子囊壳、子囊腔、子囊盘6)外囊菌属(桃缩叶病),7)白粉菌(1)高等植物上的专性寄生菌,以吸器伸入表皮细胞吸取养料。(2)子囊果为无孔口的闭囊壳,外部长有不同形状的附属丝。(3)无性阶段在寄 主体表呈白粉状(菌丝和分生孢子) 8)小煤炱(tai)属(煤污病)9)小丛壳属(炭疽病)10)黑腐皮壳属(杨树腐烂病)11)内座壳属(板栗疫病)12)喙球壳属12. 担子菌亚门:菌丝体发达,有隔,细胞一般是双核,有些双核菌丝在细胞分 裂时两个细胞之间可以产生“锁状联

9、合”,除锈菌外,无性繁殖很少产生无性 抱子;有性生殖产生担子和担抱子。锈菌的特点:(1)有吸器,只能生活在活的寄主体内才能完成生活史,这种现象称为专性寄生 在生活史中可以产生多种类型的抱子,典型的锈菌具有5种类型的抱子,即 性抱子(0)、锈抱子(I)、夏抱子(II)、冬抱子(皿)和担抱子(W)。(3)转主寄生:即有些锈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在两种不同的寄主上才能完成 生活史的现象。有的为黄色至铁锈色(夏抱子堆,锈菌唯一能重复发生的阶段),有的为黑色 (冬抱子堆) ,有的为白色或黄色(性抱子器),有的则为黄色的疱状、杯状或毛状 物(锈抱子器)。13)栅锈菌属、 14)层锈菌属、 15) 柱锈菌属

10、、 16)胶锈菌属 黑粉菌:黑粉菌纲菌物通常寄生于植物上引起多种症状并形成大量黑粉状抱子, 通常称作黑粉菌13. 半知菌亚门:菌丝体发达,有隔膜;无性繁殖产生各种类型的分生抱子或不 产生抱子。半知菌的典型繁殖方式是从菌丝体上分化出分生抱子梗,其上产生 分生抱子。分生抱子梗着生在营养菌丝上或聚生在一定结构的子实体上。1芽抱纲、2丝抱纲、3腔抱纲半知菌分生抱子盘:由菌丝构成的垫状或浅盘状、上面着生分生抱子梗和分生 抱子的产抱机构。17)丝核菌属(苗木猝到病)、18)小核菌属(苗木白绢病),19)葡萄 抱属(幼苗灰霉病)、20)曲霉属(果实腐烂)、21)青霉属(柑桔果实青、 绿霉病)、22)镰刀菌属

11、(苗木猝倒病)、23)刺盘抱属、24)盘多毛抱属(松 针赤枯病)、25)痂圆抱属(柑桔疮痂病)、26)大茎点属(苹果轮纹病)、27) 茎点霉属(桉树溃疡病)、28)拟茎点属(流胶病)、29)壳囊抱属(腐烂病)14. 细菌的形态:球状、杆状、(数量最多)螺旋状、其它形状15. 细菌的特殊结构:鞭毛、黏质层和荚膜(薄的为黏质层;厚的为荚膜。)、 芽抱(细胞内的近圆形、圆形或椭圆形,对不良环境条件具有较强抗性的休眠 体)、伴抱晶体。 一个菌体只形成一个芽抱16. 革兰氏染色反应:1、用碱性染料结晶紫对菌液涂片进行初染。2、用碘溶液 进行媒染,其作用是提高染料和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使二者结合得更牢固。

12、3、 用乙醇或丙酮冲洗进行脱色。在经历脱色后仍将结晶紫保留在细胞内的为革兰 氏阳性细菌,而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结晶紫被洗掉,细胞呈无色。4、用一种与结 晶紫具不同颜色的碱性染料对涂片进行复染。例如沙黄或番红复染,它使原来 无色的革兰氏阴性细菌最后呈现桃红到红色,而革兰氏阳性细菌继续保持深紫 色。17. 林木病原细菌多为杆状,多有极生鞭毛,有黏质层,无荚膜,无芽孢,多为 G_。多为弱寄生菌。18. 细菌病害的症状:坏死:如叶斑病(常有晕圈、穿孔)、腐烂病。枯萎:如青 枯病。畸形:如根癌病。病征:在潮湿条件下,病部有菌脓细菌溢)出现诊断:依据细菌病症状上的明显特点:病组织呈水渍状,病斑透光,病斑 周围

13、有晕圈;观察有无喷菌现象侵染来源:病部;病株残体;土壤和肥料。(主要是伤口和自然孔口)传播方式:雨水的溅洒作用、灌溉水;昆虫的活动;农事活动;人为传播。 防治:检疫。着重消除侵染源。尽量减少伤口和做好伤口的保护工作。使 用农用抗生素(如农用链霉素)。19. 植原体对植物的致病性:症状:丛技、黄化、萎缩、枯萎等。无病征侵染来源:病部、带病昆虫等;带病繁殖材料等传播:自然界多由叶蝉传播,少数由蚜虫、木虱、蚧壳虫、椿象等昆虫和 菟丝子来传播。人为传播。侵入途径:轻微的伤口。植原体病害的防治:防:使用组培苗;清除病株;控制媒介昆虫;加强检 疫等。治:热处理;四环素类抗生素进行适当控制。20 病毒的特征

14、:一类非胞生物,属非胞生物;分布广泛;为细胞内专性寄生物;只能用活组织或活细菌、血液等培养;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两部分组成。由核酸(RNA或DNA)在内形成“心轴” 蛋白质亚基在周围形成“处壳,组成病毒粒体(即毒粒)。有杆状、球状、纤维状等。增值过程 病毒感染植物细胞时,首先“吸附”,再“扛开”蛋白质外壳,接着“放 出”核酸,“接管”寄主细胞的生物合成机构,使之按照病毒的遗传特性,合成 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然后“组装”成新的病毒粒子。主要症状:变色:最常见的是花叶(叶片斑驳); 少数也可引起黄化或白化。坏死:斑点,如叶斑。畸形:叶畸形;严重时果实也常变小、发皱等。生长停滞:整株植株矮小,花、果减

15、少或无花无果。无病征病毒病与其它侵染性病害的区别:不出现任何病症(病征)。绝大多数是系统性 病害(即全株性病害)。病毒病迟早总要在叶部表现症状。病毒病与非侵染性病害的区别:相似性:均无病症且均为全株性,容易混淆。区别方法:病毒病有传播中心;病后不可恢复。而生理性病害常常成片发 生;病后可以恢复。侵入途径:轻微的伤口传播方式:昆虫传播:自然界最常见。主要是具有刺吸式口器的蚜虫与叶蝉 等通过取食等活动产生刺伤伤来传染。在已知的249种植物病毒中,仅 蚜虫就能传播159种。带毒的真菌、线虫或菟丝子。病健摩擦。人为传播: 无性繁殖防:选用无毒种苗;减少、控制传播媒体;选育抗病品种;清除病株;加 强检疫等等。治:对带病繁殖材料进行高温消毒有一定疗效。病毒病的一些现象:潜伏侵染、带毒现象、隐症现象21. 寄性种子植物:菟丝子科,全寄生防治:壘除侵染来源:秋末深翻土壤,清除其种子。使用生物农药“鲁 保一号,使菟丝子得炭疽病而死。桑寄生科:半寄生,鸟类传播 槲寄生属:叶退化,茎绿色 列当科:全寄生,根寄生。草本植物,无真正的根,多有固定 的寄主22. 林木病原线虫:都是专性寄生物。寄生方式有内寄生和外寄生。以吻针刺入 植物组织吸取液汁。引起各种线虫病。1、根瘤线虫属:主要影响幼苗生长,使其生长缓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