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的发展趋势分析研究 社会学专业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93903270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媒体的发展趋势分析研究 社会学专业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自媒体的发展趋势分析研究 社会学专业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自媒体的发展趋势分析研究 社会学专业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自媒体的发展趋势分析研究 社会学专业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自媒体的发展趋势分析研究 社会学专业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媒体的发展趋势分析研究 社会学专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媒体的发展趋势分析研究 社会学专业(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媒体的发展趋势摘 要自媒体是在互联网等新技术下产生的一种交互性媒体报道新方式。他使得网民的身份由受众变为传播者,拥有了更大的话语空间和自主权,每一个网民都是一个传播主体。当前以微博、微信公众号、移动客户端、SNS应用等为代表的自媒体的市场和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凸显,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媒介生态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但如何看待自媒体这一新现象,众说纷纭。那么对于新时代来说,自媒体的发展趋势将会如何,自媒体将会面临哪些问题,自媒体发展将会有怎么样的变化本文试以自媒体从博客到微博再到微信,三个时代的发展来对自媒体面临的现状、未来的发展、行业趋势进行探讨。关键字:自媒体;微博;微信;传播Abstrsct窗体顶端

2、Wemedia is in the Internet and other new technologies generated under a new way of interactive media coverage. It makes the identity of Internet users from the audience into a communicator, with a greater discourse space and autonomy, every netizen is a communication subject. At present, the market

3、and social influence of the media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which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urrent media ecology in our country, which is based on microblogging, wechat public number, mobile client and SNS application. But how to treat the new phenomenon from the media, differe

4、nt opinions. So for the new era, wemedia will be how the development trend, since the media will face what problems, wemedia development will be how to change . . this article wemedia from the blog to microblogging to WeChat, Three tim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media face of the status quo, the fut

5、ur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trends to explore.Key words:Wemedia;microblogging;;WeChat;spread窗体底端前 言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现代传播已不满足于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传播媒介的传统媒体,而受众也已经不满足于被动接受已有的信息和新闻,人们对信息传播更渴望突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于是基于新媒介技术开放性的特质,一种连开发者和设计者都始料未及的传播新模式孕育而生自媒体。2002年,美国著名硅谷科技新闻记者、 前圣何塞信使报专栏作家、网络新闻学和公民新闻理论创始人丹吉尔默(Dan Gillmor)首次提出“we

6、media”(自媒体)概念。丹吉尔默认为,自媒体属于这个互联网等新技术产生的一种交互性媒体报道新方式,他是在不断的讨论中形成的。 并将其整合之后进行传播。1 博客时代1.1 博客自媒体刚刚传入中国时被翻译为“我们媒体”和“共享媒体”, 传递自己的生活信息,构建自己的社交网络等。随着博客后来的快速扩张,商业博客被广泛使用,人们通过展示信息、学习交流来赚取外快,而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将其应用到了内部网络中,逐渐形成了众多大型的企业博客。相比于寻常的商业博客,他更注重双向的沟通和市场营销。而博客托管商的出现推动了平民媒体的发展,使国内市场出现三足鼎立的形式:一类是独立运营的博客托管,比如Blogchin

7、a、Blogcn、Blogbus等; 一类是基于传统的门户网站而建立起来的博客托管,比如新浪博客、搜狐博客等; 一类是借助关联产品建立起来的博客托管,比如网易空间、MSN Space、阔地个人主页等。 1.1 博客的特征1.1.1 操作简单操作便捷是博客发展的推动力,同时也是博客受大众网民所青睐的最大特点。 (钟,轻松拥有你博客”。 而且进入管理平台后,会有提供模板(自主选择)、博客设置(参数变更)、日志管理(建立分类)、添加日志(记录内容)、发表日志(点击保存)、预览首页(完全搞定)等各种管理动能。只要简单六步,就可以开始你的博客之旅。1.1.2 持续更新平民网友上网在线的时间相对来说比较宽

8、裕,可以保持每天更新博客。博客强调持续更新,也是为了培养勤奋能力,考验坚持程度。现代社会,信息传递迅速,更新博客好像生物的新陈代谢,没有了新陈代谢也就代表着生命的结束,而没有了更新,博客同样也会失去生命力。1.1.3 开放互动网络赋予了博客的开放性,它就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私人空间。博客有了开放和推广,人与人之间便有了交流。游客与博主在写评论和回复留言时就是思想与文化的交流,从而达到互动效应。1.1.4 展示个性博客的主体是个人,每个人作为个体都可以通过博客这个载体,来展示自己的个性。可以简单地从博客界面,文章数量,日志内容,日志分类,人气指数,体现出博主的个性。同时,博客也越来越自主化,DIY的

9、模式也在不断增强,正是这种自主差异性使得博客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博客秉行着个人网站的自由精神,从而激发了综合创造的新模式,使其更具建设性和开放性。使民众更容易在网络世界体现个人存在,拓展个人知识视野,张扬个人社会价值,建立只属于自我的沟通交流的集群。从这些优势上看,本来博客应该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但是却倒在了时代的浪潮中。1 微博时代2.1 微博随着web3.0时代的兴起,一种新兴的开放互联网社交传播模式微博即微型博客诞生。相比于原始的博客,微博是一种允许用户及时更新简短文本并可以公开发布的博客形式。他允许任何用户或者只允许由用户自主选择的群组阅读,开放性与选择性并重。微博最大的特点就是集成化和

10、开放化,用户可以通过自己的手机、IM软件和外部API接口等途径向自己的微博发布讯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些讯息可以使用多种方式传送,包括短信、即时信息软件、电子邮件或者网页等形式。2009年9月,辞去谷歌 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的李开复在新浪博客上发布了自己辞职后的心态和动态,随后,微博以强势的表现成为中国国内互联网 业界的最新热门话题。虽然还处在内测阶段,但已经有无数名人及普通网友在新浪微博上安营扎寨,自言自语或交流话题,整个微博热闹非凡。目前国内主要微博有新浪微博,网易微博,腾讯微博,搜狐微博。2010年以后,微博已经成为网络产品中家喻户晓的名字,自然形成的微博时代,信息传播更加友善,

11、人们可以通过简单的浏览可以在第一次获取最新的信息,还可以根据个人的愿望随时分享自己的生活。比较传统形式的博客更符合当前“高速”时代的要求。现代生活节奏更快,想平静地坐下来,为大多数人写了几十万字的博客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而微博不一样,用户不用考虑什么标题,如何开始叙述等“繁文缛节”,只需要用一个简短的语句来写下你想写下来的句子就可以。有很强的自主权和时效性。微博的意义不仅仅止于记录个人的状态和心情,也不单单是贡献几句或诙谐或优雅的饶舌。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发布的门槛降低,使得“人人都可以写博客”,“人人都可以是编辑”的观念深入人心。一些重大事件发生后,微博上都有大量的新鲜信息发布。

12、但在微博这个平台上,“职业运动员”和“业余爱好者”在同一个赛场上竞技,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以及缺少把关人的过滤,难免会对信息的真实性带来影响。由此所产生的一系列负面影响也对社会发展造成了不小的阻碍。2.2 微博的特征2.2.1 便利性相较于博客,微博发表的字数简短,文字的表达随意,而且基本实现了多种传播终端和发布方式的整合创新。微博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客户端、手机短信彩信、WAP等多种手段和方式发布信息和接受信息。2.2.2 及时性在各种突发性事件中,微博的及时性表现异常突出。微博不仅可以在第一时间向网友发布众多第一手的信息,同时成为了一些专业记者发现新闻报道素材的信息来源。2.2.3 互动性博提

13、供了关注、转发、私信、评论、回复、邮件、对话、分享等互动功能,用户可以使用文字,也可以通过“表情”,还可以通过没有任何文字的“”来提醒和转发给其他用户实现各种形式的互动。2.2.4 黏合性微博的交流方式是基于“跟随”关系的多层面交流,这种交流不仅仅是信息交流,更多是情绪和情感交流。尽管这种情绪和情感交流带有很强的虚拟性,但是,同样给习惯于或热衷于沉溺于虚拟世界的人带来某种心理上的满足和安慰。微博凭借其门槛低、传播快等优势,使更多平民网民可以加入,扩大了整个网络的话语圈。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网络话语权从精英到更普通大众的转移,这才是由博客到微博这一时代发展历程的本质所在。3 微信时代3.1 微信随

14、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对于掌上电脑的需求不断增高,但平常的掌上电脑并不便于携带。为了满足用户的需要,厂商将掌上电脑的系统移植到了手机上,于是便产生了智能手机。作为一个小型的移动终端,智能手机具有类似于个人电脑一样的独立操作系统和独立的运行空间,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 软件 、游戏 、导航 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 ,并可以通过移动通讯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随时随地连接互联网。苹果公司在2008年7月11日推出了iPhone3G正式开启了智能手机的新时代,在2012年前3季度,全球智能手机用户就已经突破10亿大关。智能手机的井喷在无形中影响着整个自媒体发展的局势。2011年1月21日,腾讯公司推出的

15、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 庞大的用户基数使微信不单单是一个社交媒介。2012年08月23日微信的公众平台功能正式上线,曾命名为“官号平台”和“媒体平台”,主要面向名人 、政府 、媒体 、企业 等机构推出合作推广业务。在这里可以通过微信渠道将品牌推广给上亿的微信用户,减少宣传成本,提高品牌知名度,打造更具影响力的品牌形象。旨在创造更好的用户体验,形成一个不一样的生态循环。微信公众平台开放的前15个月就有200多万的注册账号,同时每天保持着8000的增长速度,每天有超过亿次的信息交互。微信在2013年8月从4.5版本升级到了5.0版,同时微信公众平台 也做出了大幅度的调整

16、,微信公众账号被分成订阅号与服务号。服务号,旨在为用户提供服务。订阅号,旨在为用户提供信息。运营主体是企业、媒体、公益组织 的,可以申请服务号,运营主体是组织和个人的可以申请订阅号,但是个人不能申请服务号。还有一种使用范围有限的公众平台企业号,旨在帮助企业、政府机关、学校 、医院 等事业单位和非政府组织建立和员工、上下游合作伙伴及内部IT系统之间的连接,并能有效地简化管理流程、提高信息的沟通和协同效率、提升对一线员工的管理及服务能力。与新浪微博起初在名人效应开始的营销策略就不一样的是,微信此时已经有十亿用户了。 挖掘自身用户的价值,为新平台增添更好的内容,创造更好的粘性,形成不同的生态循环,被用作公众平台早期发展的重要方向。 使用公众账户平台进行自我媒体行为,简单来说是一对多媒体性活动,如通过应用微信公众业务号码和二次开发来展示商家微型官方网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