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3865653 上传时间:2023-09-2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0.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系统的稳定性(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4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4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 分析生态瓶的制作及“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的活动,说出什 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通过分析生态瓶、凯巴森林、草原生态 系统的稳定性,概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3.简述生 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原因。【过程与方法】1.培养“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法,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图文资料及信息的能 力;2.解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曲线图,培养处理信息和获得新知 识的能力;3.养成相互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4.锻炼学生的知识 迁移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形成对影响生态系统稳定 性的因素关注,养成

2、尊重生态系统自身规律的习惯,树立社会可持续 发展的观点;2.形成生命科学价值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 调发展的观点。二、教学重难点:1.生态平衡的概念和自动调节能 力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因为:(1)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的 内涵是对一个成熟的生态系统特征的高度概括,它既涉及三大功能类 群之间的相互联系,如生物种类组成及数量比例,营养结构联系和物 质与能量流动的相对稳定性;又涉及到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 互作用,如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呈现持久的周期性动态平衡。生 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机制也同样涉及到生态组成、结构和功能等诸方面, 如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实质上是强调生物功能类群间的协调关系;天

3、灾 人祸的外界干扰导致生态平衡失调则是强调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 间的关系。所以这部分知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2)生态系统稳定 性的概念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的教学内容中,渗透着普遍联系 的观点以及生态系统整体性的观点,是进行观点教育的极好素材。同 时,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教学内容中,隐含着负反馈调节的规律, 利于对学生分析、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2.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的 内涵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同时也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如上 所述,这部分知识的综合性很强,学生普遍难于全面理解和掌握。在 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全面挖掘有关概念和原理中包含 的知识要素,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引导学生从

4、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 因此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也是组织教学的难点,教师可借助感性材料引 导学生分析,逐渐全面地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三、教学内容分析:本 小节分为三个部分,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稳定性形成的原因以 及稳定性破坏三个方面进一步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特点。通过本 节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生态系统这一结构维持着动态稳定性。近年来, 由于外来物种入侵对原生态系统的影响加大,教材选择了有关外来物 种入侵的资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了解这一问题的严重性。知 识结构: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稳定 性的原因一一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稳定性的 破坏四、教学过程设

5、计:让学生总结自制生态瓶的情况,并让学生尝试 分析生物死亡的原因。进而引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一)生 态系统稳定性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分析凯巴森林变迁的原因,认识生 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结构,这个结构中的成分在不断的变化中,维持 着结构的稳定性;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研究自己所制作的生态瓶,来 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关于“生态平衡”内容的教学: 教师可 以利用以上的食物链中几种生物的数量的变化来介绍生态系统稳定 性的概念。如食物链:植物一昆虫一食虫鸟一鹰,可以向学生提出这 样几个问题:(1)这条食物链中的各种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如何? 为什么?从总体的量上看,植物多于草食动物,草食动物多于肉食动 物。

6、(2)如果有人大量捕杀鹰,食物链中的其它生物的数量会发生什么变化?若大量捕杀食虫鸟,食物链中的其它生物的数量会不会 发生变化?为什么?(3)这几种生物是什么关系?(4)森林生态系统中,狐和蛇大量迁出,会不会影响该生态系统中其它生物的 数量?为什么?小结: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在生态系统发展的 过程中,各种生物的数量是在不断变化的。生物的生与死,迁人与迁 出都会影响生物数量的变化。但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态 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 象称为生态系统稳定性。结合录像说明生态系统稳定性被破坏后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人类在生活与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生态平衡的破 坏

7、。一旦生态平衡被破坏,即生物之间的相对稳定的关系被破坏,生 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被破坏,就会带来不良后果,生活在该生态 系统的各种生物以及人类自己将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二)生态 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对于生态系统自动调节机制的教学,也可以引 导学生通过分析实例加以说明。如通过对兔种群与植物种群之间数量 变化自动调节的分析,引导学生明确生态系统通过负反馈方式进行自 动调节。这一部分的教学,不但可以从兔种群与植物种群之间的负 反馈调节进行分析,还可引导学生从兔种群与兔的天敌种群(如狐、 鹰)之间的负反馈调节进行分析,不仅渗透系统论、控制论的观点, 同时渗透生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观点。对于“生态系统的自

8、动调节能 力的大小,决定于成分的多样性即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教学, 也可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实例加以说明。如结合“一个农田生态 系统的图解”,引导学生分析“多样性导致稳定性”。最后让学生分 析哪种类型的生态系统相对来说最稳定,强化学生对此内容的理解。(三)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破坏生态平衡因素”的教学,从生 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引入,如果外界干扰力超过这个限 度,则导致生态平衡失调。然后让学生分析有哪些因素可导致生态平 衡失调,再引导学生对这些因素进行分类,即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对于人为因素(植被的破坏、食物链的破坏、环境的污染)对于生态 平衡的影响,可以引导学生分组分析讨论,重

9、点分析这些因素是如何 影响生态平衡的。最后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到,生态平衡的破坏是自然 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常常是人为因素强化自然因素的作 用。并由此引发学生对人如何与自然相处的思考。“保持生态平衡 的重要意义”的教学,可以采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方法,由学生自 己谈自己的认识,最后由教师总结到一方面“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地发 展”,另一方面“使生态系统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此教学 中,注意“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观点的渗透。本课题教学中应注意 的问题:1.注意教学中要讲“理”和联系实际。本节教学内容中,“生态平衡的概念”与“生态平衡的原理”是“理”很浓的内容,教 师应注意说“理”,以强化学

10、生对此内容的理解:“影响生态平衡的 因素”与“保持生态平衡的意义”,则更倾向于与实际的联系,教师 应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在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和分析基础上,强化 学生对此内容的理解。2.教学中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本节教学内 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到有关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的知识,在教 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与前面的知识相联系,在深入理解生态系 统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有关的生态系统的知识、概念,理解生态 平衡的概念以及生态平衡的原理等问题。3.本节教学中的观点教育, 应以“在了解影响生态平衡因素和认识保持生态平衡意义基础上,人 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为重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突出人在 生态

11、系统中的角色和作用,以便更好地渗透此观点。【小资料】生 态系统的反馈调节:生态系统普遍存在着反馈现象。什么是反馈? 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它成分出现 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 成分,这个过程就叫做反馈。反馈有两种类型,即负反馈和正反馈。 负反馈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反馈,它的作用是能够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 持平衡或稳态,反馈的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 发生的变化。例如,如果草原上的食草动物因为迁入而增加,植物就 会因为受到过度啃食而减少,植物数量减少以后,反过来就会抑制动 物的数量(如:教学过程设计中的负反馈图解)。另一种

12、反馈叫正反 馈,正反馈是比较少见的,它的作用刚好与负反馈相反,即生态系统 中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其它一系列的变化,反过来不是抑制而是 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成分所发生的变化,因此正反馈的作用常常使生 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或稳态。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正反馈的实例不多, 下面我们举出一个例子加以说明:如果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 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体死亡腐烂后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并引 起更多鱼类死亡。因此,由于正反馈的作用,污染会越来越重,鱼类 的死亡速度也会越来越快。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正反馈往往 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但是它常常是爆发性的,所经历的时间也很短。 从长远看,生态系统中的负反馈和自我调节将起主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