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内学习心得精心总结的面向对象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3863345 上传时间:2024-02-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达内学习心得精心总结的面向对象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达内学习心得精心总结的面向对象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达内学习心得精心总结的面向对象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达内学习心得精心总结的面向对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达内学习心得精心总结的面向对象(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达内学习心得:精心总结的面向对象 面向对象课程学习心得 这学期的面向对象课程对我来说是收获匪浅的一门课。通过老师课件的讲解,自己一些相关书籍的阅读和实践作业的完成,逐步对课程有了由浅及深的认识。 面向对象(ojectoriented,oo)是一门以实践为主课程,课程中可以分开两块oo(面向对象系统分析)和ood(面向对象系统设计)。ooa(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主要内容:研究问题域和用户需求,运用面向对象的观点和原则发现问题域中与系统责任有关的对象,以及对象的特征和相互关系.oa不涉及针对具体实现采取的设计决策和有关细节,独立于具体实现的系统模型。是一个完整确切反映问题域和用户需求的系统模型。oo

2、a的优势:复用、可扩展、可维护性、弹性。 ood(面向对象系统设计):以ooa模型为基础,按照实现的要求进行设计决策,包括全局性的决策和局部细节的设计,与具体的实现条件相关。ood的步骤:细化重组类细化和实现类之间的关系,明确其可见性增加属性,指定属性的类型和可见性分配职责,定义执行每个职责的方法对消息驱动的系统,明确消息传递的方式利用设计模式进行局部设计画出详细的类图和时序图。 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将致力于解决传统软件研发过程中由于软件模块化结构化程度不高带来的软件重用性差、软件可维护性差、开发出的软件不能满足用户需要等方面问题。面向对象的概念包括:对象、对象的状态和行为、类、类的结构、

3、消息和方法。对象概念将包含对象唯一性、抽象性、继承性、多态性的重要特征。面向对象的要素包含:抽象、封装性、共享性三方面。 在设计模式的研究过程中,我们组选择的是迭代器(terato)的设计模式研究。完成设计研究后,我对迭代器的设计模式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迭代器(itrator)提供一个方法顺序访问一个聚合对象的各个元素,而又不暴露该对象的内部表示。并了解到迭代器设计模式一般在以下三类场合使用较多。 访问一个聚合对象的内容而无需暴露它的内部表示。支持对聚合对象的多种遍历。因为遍历状态是保存在每一个迭代器对象中的。 为遍历不同的聚合结构提供一个统一的接口。根据实现方式的不同,效果上会有差别。同时还

4、简化了容器的接口。但是在javacollecin中为了提高可扩展性,容器还是提供了遍历的接口。在面向对象的软件设计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类集合对象,这类集合对象的内部结构可能有着各种各样的实现,但是归结起来,无非有两点是需要我们去关心的:一是集合内部的数据存储结构,二是遍历集合内部的数据。面向对象设计原则中有一条是类的单一职责原则,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的去分解这些职责,用不同的类去承担不同的职责。iertor模式就是分离了集合对象的遍历行为,抽象出一个迭代器类来负责,这样既可以做到不暴露集合的内部结构,又可让外部代码透明的访问集合内部的数据。 在jacolecton的应用中,提供的具体迭代器角色是定

5、义在容器角色中的内部类。这样便保护了容器的封装。但是同时容器也提供了遍历算法接口,你可以扩展自己的迭代器。至于迭代器模式的使用。客户程序要先得到具体容器角色,然后再通过具体容器角色得到具体迭代器角色。这样便可以使用具体迭代器角色来遍历容器了。 o和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oa与od的不可分割性正好说明了oo思想的强大,即软件过程阶段的无缝连接,在交流与沟通中不会产生鸿沟,这是相对结构化思想的好处,因为从功能模块到某块详细控制逻辑设计两者之间的联系不是十分紧密,需要分析人员与设计人员的再沟通。 通过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对面向对象的理念,以及相关方法,设计模式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掌握。针对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课程的授课内容及方法,我个人觉得对我还是有不少的帮助和提高。结合自己的工作,虽然与开发接触的比较少,但是在运维过程中,如果能了解开发原理,结合实际的工作,会对一些源代码的分析能力以及工作效率的提高起到明显的帮助作用。 第 1 页 共 1 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