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胺事故反思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3841754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8.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苯胺事故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苯胺事故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苯胺事故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苯胺事故反思(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苯胺事故反思一是事故发生5日后长治市政府才上报山西省政府,山西省政府才上报国务院,同时才向 冀豫两省通报;二是信息披露后,全国舆-论关注,然而从1月5日到8日中午,山西有关部门 只草草地开了三场媒体通气会,其中空话、套话居多,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声音,最终质疑声音 四起。1月6日晚8时,山西省有关方面才召开第一次媒体通气会,当时舆-论对“迟报质疑高 涨,会上只简单介绍了长治市政府及肇事企业1月5日里采取的措施,就草草结束。1月7日凌晨1时,第二次媒体通气会召开,新闻发言人不仅迟到1小时,还在宣读了几 组监测数据后就匆匆离去,甚至都没有对这几组数据进行解读,在场记者几乎无人能听懂,全 场哗然;直到1

2、月7日上午第三场媒体通气会,长治市张保才在会上承认“未及时上报,并作 出道歉。此后,官方再无只言片语。由于权威信息退出舆-论场,1月7日下午开始各路媒体深入浊漳河两岸的农村、水库、 排污渠等相关地点采访。1月8日,网络上关于“长治苯胺泄漏的负面消息广泛传播。比如,“浊漳河中出现大量死鱼,村民曾经食用,“羊饮用河水后流产,“山西省花8.5 亿元建设的在线监控系统失灵等,在新闻网站、微博等“放大效应的作用下,有关方面再次陷 入被动。南京大学网络传播研究所所长杜骏飞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2003年非典事件,促成 了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也提高了中国民众对于突发事件信息公开、透明的要求。此次苯胺泄漏事

3、故披露晚了5天,是违反信息公开条例的行为,对社会和公众造成了利益 侵害。杜骏飞表示,近期瞒报、迟报等一系列事件连续发生,说明地方政府还在新旧观念边界徘 徊不前,法制不够严谨,官员素养还不够高,舆-论监督还不够严密,“这一公共危机事件, 外在是信息公开问题,内在是执政能力问题,本质上是治理理念问题。针对目前山西省有关方面的被动处境,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邵志择分析说,山西 省及长治市一些官员明显对媒体传播规律缺乏充分认识,没有充分意识到在危机事件发生后, 信息披露“越早、越快、越坦诚,越能赢得媒体舆-论谅解的规律,而是依照传统思维,“捂 盖子或奉行“鸵鸟政策,到最后往往都是一错再错、漏洞百出

4、,引发舆-论新一轮批评质疑。长治市一些干部群众认为,山西及长治目前的舆-论困境,是由于政府的权威信息披露太 少,有关部门不提供材料,舆-论形成难免道听途说,或者抓住一些不掌握情况基层干部的只 言片语,导致信息失真。最后指向政府公信力,削弱政府权威性。本刊记者在此次采访突发事件中感受到,近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纷纷建立信息发布制度, 设立新闻发言人,总体上有效推动了党务政务信息公开。但在处置涉及问题比较复杂、群众意见比较尖锐的突发性事件时,一些地方和部门的信息 发布制度常常失灵,群众的疑问不能及时得到解答。出现这种现象,既有态度、责任问题,也有舆-论应对能力、群众工作能力问题。如何应对此次苯胺泄漏事故引发的舆-论危机? 一些基层干部建议,山西省及国家环保部等 有关部门,应该尽快组织力量,针对舆-论焦点问题,在态度上坦诚,在行动上及时,逐一进 行回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