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3835442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再别康桥》教学设计(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文登一中 毕巧玉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课程标准: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2、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3、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解读:对于现代诗歌,我们应加强诵读涵泳训练,激发学生诵读诗歌

2、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在诵读涵泳中通过想象,引导学生学会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恰当的赏析,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使学生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二、教材分析:再别康桥选自鲁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山水神韵”。大自然中的山水草木、虫鱼鸟兽总是拨弄着着文人或喜或悲的心弦。再别康桥就是一首景与情完美融合的绝唱。它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此诗以其优美的意象和韵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全诗描述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美好回忆,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

3、、隽永。学习这首诗歌,可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赏析意象,丰富诗歌内涵,深刻理解诗歌的情感,陶冶性情,感受美的事物,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 三、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现代诗歌的诵读和鉴赏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对现代诗歌接触甚少。读着这样一首诗歌,他们觉得很美,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诗意美,无法准确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所以,我们上课的重点放在“诵读涵泳,读出美感”和“赏析意象,体会情感”上,在诵读中引导学生感受再别康桥的语言美、韵律美。通过赏析意象,体会由这些独特意象营造的美妙意境,理解作者哀而不伤的别情,感受再别康桥的意象美、情感美。四、评价设计1、品味语言美 (教师评价)2、赏析意

4、象美(生生评价、教师评价)3、体味情感美(生生评价、师生评价)4、我爱朗诵 (师生评价)5、课后作业 (自我评价)五、教学目标:(一)总体目标1、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了解作者徐志摩、剑桥大学及再别康桥的写作背景;了解“新月诗派”、代表人物、及其提出的“三美主张”。2、通过诵读涵泳和教师的指导,学会运用语调、停顿、重音等朗诵技巧,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语言美。3、能够准确找出意象,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对意象的理解,感知意象的特点和传达的情感。4、能够借助有感情地诵读文本,体味作者蕴于诗中哀而不伤的别样离情。5、能够熟练背诵诗歌。(二)预习目标:1、通过自学材料了解作者徐志摩、剑桥大学及再别康桥的写作

5、背景。2、了解“新月诗派”、代表人物及其提出的“三美主张”。3、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简练的语言写出每一诗节所表达的感情。4、自查工具书,读准字音;朗诵诗歌,把握节奏。5、通过反复诵读,有能力的学生背诵诗歌。(三)课时目标:1、通过诵读涵泳和教师的指导,学会运用语调、停顿、重音等朗诵技巧,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语言美、情感美。2、能够准确找出意象,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对意象的理解,感知意象的特点和传达的情感。六、教学方法:诵读法 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学习目标:(投影显示)1、通过诵读涵泳和教师的指导,学会运用语调、停顿、重音等朗诵技巧,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语言美、情感美。2、能够准确找出意象,用自己的

6、语言阐述对意象的理解,感知意象的特点和传达的情感。二、学习过程(一)导入(1分钟)“有这样一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有这样一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有这样一首诗,清新空灵,含蓄隽永。”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近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诗人徐志摩的脚步,再别康桥,感受那份难舍的离情别意。【过程:在舒缓音乐的伴奏下,教师有感情地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并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和情绪准备。】(二)一读文本(6分钟)(投影显示:读准字音、体会文本韵律)【过程:教师指名同学朗读,以确定学生是否做到“读准字音”。预设几个容易读错的字音青荇 漫溯 满载 长篙。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每节诗歌押韵的韵

7、脚,看韵脚的变化。全班齐读,能准确流畅地诵读文本,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三)二读文本(11分钟)(投影显示:有感情地诵读并思考)1、 提问: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康桥怎样的情感?明确:全诗蕴涵了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提问:诗人寓于每一诗节的情感分别是怎样的?明确:难舍难分挚爱、依恋羡慕、眷恋陶醉忘情快乐至极悲伤淡淡哀愁。【过程:生齐答、个人答,师调控,引导学生交流对诗歌感情的初步体验,不强求相同,结合情感找出朗读这首诗歌的语调、节奏的规律 。】(投影显示 语调:舒缓、低沉 节奏:轻柔、和谐)2、 教师有选择地范读诗节后学生自由朗诵。【过程:教师范读结束后,指导学生运用语调、停顿、重音等朗诵技

8、巧诵读文本,学生自由朗诵。】3、学生初步展示诵读成果。【过程: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朗诵,教师再次强调学生把握好语速、节奏、重音等,读出文本的韵律美、语言美、情感美,实现目标1】(四)三读诗歌,赏析文本。(15分钟)1、理解意象含义,找出诗中的意象。(投影显示:意象的具体含义)提问:本诗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都写到哪些意象?明确:金柳,青荇,潭(板书)【过程:教师解释“意象”的含义生自读文本,勾勒出诗中的意象。教师预测学生可能会逐个诗节找出云彩、金柳、青荇、潭、星辉、夏虫,教师可以都板书,将真正的意象作出标志。可以采用生齐答、个人答的方式,以确定学生是否掌握“意象” 】2、从2、3、4节中选取你喜

9、欢的意象,展开想象,进行赏析。【过程: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意象,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对意象的理解,说出意象传达的情感。教师结合学生所说适时点拨,试着和学生一起解决下列问题,启发学生深刻感知意象的特点和传达的情感。实现目标2】附:提问:在诗人心中,康桥的“柳”有什么特点?明确: 柳是“金柳”。因在夕阳照射下柳树变成了金色的,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新娘是少女最美丽的时候,而新郎对新娘的爱是最炽烈的,“金柳”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而夕阳中的新娘是带着淡淡忧愁的,和离别的气氛吻合,柳和“留”谐音,渗透出诗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柳“在我的心头荡漾”,诗人通过动作性

10、很强的词语,赋予画面动态美,“荡漾”一词不仅写出了金柳摇曳生姿的柔美,更体现了诗人内心的颤动,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舍难分。 提问:青荇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明确: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水草人的灵性,表现了水草的快活与轻松。这种水草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自由、幸福生活的隐喻。也是诗人无拘无束的生命追求与美的精神的吐露和象征。 提问:榆阴下的一潭,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是怎样的一个梦呢?明确: “潭”即“拜伦潭”,杰出的浪漫主义大诗人拜伦就在这里绽放理想。年轻的徐志摩也就是在这里成为

11、拜伦思想的追随者和崇拜者。这个“彩虹似的梦”既可以看作是诗人昔日在剑桥求学时美好理想的诗化,也不妨看作是对先哲的追思与怀想。 彩虹虽然美丽,却也容易消逝。而美梦“揉碎在浮藻间”,又散发出一缕淡淡的哀伤,可能是他初别康桥时的理想,他那对“爱、自由和美”的追求在与现实的冲突碰撞中,变得有些破碎。“沉淀”一词将“梦”的轻盈、飘渺变得凝重,既写出了诗人对追求梦想的执着,也可见诗人对康桥记忆之深重。3、 师通过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赏析5、6节以及1、7节。提问:金柳,青荇,潭是眼前之景,那么星辉、笙箫、夏虫是不是眼前之景呢?明确:不是【过程:生齐答问题。师自然过渡到以下问题,和学生共同赏析,体会作者的感情。

12、继续实现目标2】提问:诗人为何想要放歌?又为何“沉默”?明确:“撑篙寻梦”是诗人想象中的梦境。昔日的美好生活在对康桥的回忆中复活,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几乎要泛舟河上,放声高歌然。可是“此情可待成追忆”,片刻的遐想更激起了诗人的苦涩与怅惘。一个“但”字表现出心绪的转折与起伏,在缓缓的总体情调中又造成一种变化的跌宕感。诗人不得不离开了,他不愿惊醒一切,他要把这座感情的伊甸园永远地臧在心底,永远不去破坏它的美好与宁静。而此时此刻的静默与无言,交织着对昨日的依恋、对今日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惆怅,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不舍的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了一起。“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13、”浓缩成了古诗中独特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给人一种潇洒与深沉相结合的美。 提问:诗歌的最后一节与第一节诗相比,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明确:诗歌的结尾,为了强化“再别”的感情色彩,诗人又回到了开头的告别。与第一节诗相比,传达出了更深的情感意义“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诗人在经历了康河的漫溯后产生的灵性,是其对康桥的爱和眷恋化成的一个洒脱的意象,一个极富动态感的姿态,给全诗平添了几分诗意,增强了几分飘逸与潇洒,并在出人意外的奇想中,透出了诗人独特的个性美。全诗也由此完成了一个美丽的圆形抒情结构。(四)深读诗歌,体味别样的离情(10分钟) (投影显示:别情依依,哀愁淡淡)(板书)提问:徐志摩的这首诗和

14、我们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在情感上有什么不一样呢?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对象是人,表达的是哀伤的依依惜别之情。诗人告别康桥时,却选取金柳、水草等自然景物作为意象,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诗人的对康桥的依恋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诗人的离别之情在如此美丽的意象中就显得哀而不伤,潇洒恬然中又有惆怅忧郁。【过程:师引导,个人答,师补充欣赏配乐诗朗诵,细细体味作者蕴于诗中的别样离情。鼓励学生饱含深情地朗诵,读出诗歌的韵律美、情感美。巩固学习目标】(五)小结(2分钟)再別康桥是一首出神入化的抒情诗,诗人选取恰当的意象把内心对康桥依依不舍的万般柔情,借助匀整的音节,整齐的韵律,行云流水般表现出来。在反复诵读中

15、,我们一起体味了诗中潇洒恬然而又惆怅忧郁的别样离情。(配乐)走进再别康桥,我们能感受到清新如画的风光,热烈深沉的眷恋,淡淡如烟的哀愁,如梦如幻的惆怅;走出再别康桥,我们依然觉得轻盈婉转、含蓄隽永。愿这首小诗引领我们走进诗歌的海洋,在轻轻、悄悄的阅读探索中,让我们的心为诗歌的美丽而轻颤!(六)作业设置:(投影显示)1、背诵再别康桥。2、将自己赏析的意象,运用散文化的语言写成不少于100字的语段。3、选取恰当的意象,试着写一首小诗,表达喜悦的心情。(选作)收束最后,让我们端起书本,齐读再别康桥,要读出节奏,读出感情。附板书设计: 云彩 难舍难分 再 金柳 挚爱、依恋 别情依依别 青荇 羡慕、眷恋康 清潭 陶醉忘情桥 星辉 快乐至极 哀愁淡淡 夏虫 悲从中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