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湘教版模板.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3823015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湘教版模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湘教版模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湘教版模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湘教版模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湘教版模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湘教版模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湘教版模板.doc(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湘教版模板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湘教版1印度 第 1 教时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目的:1.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2.明确印度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及其原因;3.知道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理解印度人口与资、环境及经济开展的关系。过程与方法目的:1.加强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才能和读图说明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才能;2.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进步学生的分析p 、归纳才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的:1.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展分析p 、探究的兴趣;2.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3.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

2、学活动、主动与别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1.印度的人口问题。2.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3.印度的粮食问题。4.印度工业开展的根本情况。教学难点:1.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与成因。2.工业的开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多媒体课件引入:播放一段印度电影,并提问:该片反映的是哪个国家的生活呢?(印度)今天咱们就学习我们的邻邦印度。2.设问方式引入:西游记同学们都看过,唐僧要去西天取经,西天指哪里呢?是指古代的天竺,就是如今的印度。印度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今天咱们也去取一回经。讲授新课:1.课件展示:图7.34“印度的地形”,明确印度的方位、邻国,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

3、,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的特点。2.教师提问,学生答复:印度位于我国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课件展示P34的阅读材料:世界文明古国印度)。印度的邻国有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兰卡。印度的地形可以分为三大地形区:北部为喜马拉雅南侧山地,中部为恒河平原,南部为德干高原。3.课件展示:图7.35“印度人口的增长”,并考虑:目前印度人口已经超过多少亿?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多少倍?从1951年开始,每间隔10年,印度净增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如何?4.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目前印度总人口已经超过10亿,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近3倍,从1951年开始,每间隔

4、10年,印度人口的增长数是越来越多。读图分析p ,我们可以得出印度人口问题的主要特点是:人口增长速度过快。5.学生朗读P36页的一段文字资料,并分组讨论以下问题:说说你对印度将来人口趋势的看法。众多的人口对资、环境和经济开展的压力。6.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从文字资料中可以看出,20世纪70年代印度政府开始采取了人口控制政策及奖励方案,但是由于印度广阔农村的传统观念还非常强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印度人口每年净增量会越来越大。照此速度,本世纪中叶,印度总人口将会超过中国,而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课件展示:图表7.1“印度部分资、产品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1998年)”,从表中我们可以发

5、现印度的资总量和产品总量都相当丰富,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使印度无论是人均自然资占有量,还是人均粮食产量和钢产量与世界平均程度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这就说明,人口的过度增长会对一个国家的资、环境以及经济的开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7.课件展示:图6.10“亚洲的气候”和图7.38“孟买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并考虑:印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其气候特点是什么?8.学生答复,教师小结。印度大部分地区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以孟买为例,可以看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全年高温,雨旱两季。雨季(69月),特别是7月份降水更加集中;旱季(10月次年5月)。那为什么印度的降水会有旱季、雨季的差异呢?9.

6、课件展示:图7.39“南亚1月风向”和图7.40“南亚7月风向”,并考虑:印度雨季和旱季的盛行风向有何差异?西南风的几种变化情况,并填表。10.学生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课件展示:表格1月份:风向:吹向:降水季节69月:西南风:海洋陆地:雨季10月次年5月:东北风:陆地海洋:旱季表格2:水灾:旱灾西南风的变化:来得早,退得晚,风力强:来得晚,退得早,风力弱由于受季风(特别是西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过于集中,且年际间变化极大,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又很少,水旱灾害频繁。11.课件展示:图7.36“印度的洪灾”和图7.37“印度的旱灾”以及一些印度抗洪抗旱工程的图片。从图片可以看出,水旱灾害给

7、印度人民的消费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为了抵御灾害,印度人民修筑了很多水利工程,但还远远不能满足抗灾的需求,任务仍然非常艰巨。板书设计:印度一、 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二、水旱灾害频繁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湘教版2第七章第二节 印度 第 2 教时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目的:1.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2.明确印度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及其原因;3.知道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理解印度人口与资、环境及经济开展的关系。过程与方法目的:1.加强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才能和读图说明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才能;2.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进步学生的分析p 、归纳才能。情感

8、、态度和价值观目的:1.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展分析p 、探究的兴趣;2.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3.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别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1.印度的人口问题。2.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3.印度的粮食问题。4.印度工业开展的根本情况。教学难点:1.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与成因。2.工业的开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对粮食的消费量极大。因此,印度政府历来非常重视粮食消费。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印度的粮食问题。讲授新课1.提出问题,分组讨论。(1)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粮食消费不能自给的原因是什么?

9、(2)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粮食迅速增长的打破口在哪里?2.学生发言,教师小结。由于水旱灾害频繁、消费技术落后等原因,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印度粮食不能自给,每年都需要进口大量的粮食。如今,印度粮食可以自给要归功于20世纪60年代推行的“绿色_”。(学生朗读P38阅读材料“绿色_”)“绿色_”改进了粮食消费技术,使粮食供应状况逐步得以改善。目前,印度粮食不仅可以自给,而且还有一定的余粮可供出口。3.课件展示:图7.41“印度水稻和小麦的分布”,图7.42“印度年降水量的分布”和图7.34“印度的地形”,将三幅图进展比照,分析p 粮食作物的分布与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地形分布的对应关系。4.

10、小组讨论,评价点拨。水稻和小麦是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二者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通过对照可以发现,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充足、地势平坦的恒河平原和沿海平原上,而小麦那么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少、光照足的恒河上游和德干高原西北部。这也说明,农业消费和自然条件的关系是极为亲密的。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学生朗读P39阅读材料,比照印度南北方在饮食习惯方面的差异。同我国类似,印度也是“南米北面”,但是在制作方法上不太一样)5.承接过渡:近代历,印度有很长一段时期,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下,本国工业开展缓慢;独立后,印度工业得以迅速的开展。6.课件展示:

11、表格“印度独立前后工业部门与形成原因的比较表”,阅读P39页相关内容,考虑比较工程,并完成表格。7.课件展示:图7.43“印度矿产资、棉花、黄麻和工业的分布”,分析p 工业的分布与原料产地之间的关系,并完成表格。工业部门:分布地区:主要工业城市钢铁工业:煤、铁产区:加尔各答棉纺织工业:棉花产区:孟买、班加罗尔、新德里麻纺织工业:黄麻产区:加尔各答通过分析p ,我们可以发现一般规律:工业中心应接近原料产地。8.学生阅读P40活动第2题相关材料,并谈谈自己的看法。9.学生发言,教师引导。通过讨论,使学生树立以下信念:开展中国家经济程度虽然还非常落后,但未必什么产业都是落后的。比方印度在核电技术及其

12、应用、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及出口、航天技术及其应用等方面的打破,都有力地说明了开展中国家是可以逐步赶上世界经济程度的,开展中国家的经济可以腾飞。课堂小结印度与我国同是人口众多的开展中国家,印度的经济开展中有许多可供我国借鉴的经历。比方印度为解决粮食问题而进展的“绿色_”,印度大力开展高新产业的创新思路等。板书设计: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湘教版3第一节 _ 第 1 教时教学目的:探究_的位置和范围,知道_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及自然资;探究_经济兴隆的主要原因及程度,理解中日贸易联络状况,记住_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及重要城市和海港;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进步学生运用地图的才能和地理学习才能;从_经济开展过

13、程中,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经济开展的促进作用,有助于理解我国“科教兴国”策略的重大意义教学重点:_自然地理特征;_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兴隆的加工贸易经济教学难点:_自然地理特征;_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兴隆的加工贸易经济教学准备:课件樱花课件<_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屏幕显示_富士山图(带樱花的一幅),名曲北国之春,用于课前播放,营造气氛。提问:同学们,通过看和听,你有什么要说的?学生发言,把学生引入_话题。一、多火山、地震的岛国学校组织一批学生到_修学旅行,下面几种运输方式都能到_吗?为什么?1、汽车 2、火车 3、飞机 4、轮船(让学生去知道_是一个岛国。)活动:四人一小组,根据下面提供的

14、四个问题, 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选择其中的一题展开探究讨论,然后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讨论结果。合作完成1、_的领土主要由哪几个大岛组成?2、地图册上的比例尺量算上海东京的间隔 3、_有那几个的城市?并能在地图上找出所在的位置4、_是一个岛国,英国也是一个岛国,比较这两个国家跨越的经度和纬度,那个国家大,这对地理环境的复杂程度有影响吗?(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讨论,画面切入到“世界政区图”、“_图”)教师此时指导学生阅读“世界政区图”、“_图”和“富士山图”,完毕后重新显示版面2,让学生答复以下问题,讲出_的位置和领土组成,主要港口和自然特征。教师予以必要的补充和强调有关内容。显示“_图”,教

15、师边讲边指图,图中北海道、本州、九州和四国四个大岛的名称用红色显示,并由小放到大再缩小定格,让学生掌握这四大岛的相关位置, 接着屏幕左侧显示富士山的图,在屏幕右侧教师要告诉学生富士山是座活火山,200多年前还曾喷发过,它被_奉为“圣岳”,是_的象征,也是_的旅游胜地读图7.5-7.7分析p 完成1、_为什么多火山和地震?2、_多火山。火山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但是在火山非活动时间,可以利用火山为人类造福吗?3、_经常有地震发生,每年有震感地震多达1500屡次。人们采取很多方法来预防地震,或者减小地震带来的危害。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吗?为什么?你理解哪些防震减灾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对火山和地震有感性认识。显示_和中国人口比较表学生分析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