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3820217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1 溶液的形成(两课时)第二课时学习情境取一块轻玻璃片,在玻璃片上滴上几滴水,上放一个盛水的小烧杯,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铵固体,迅速搅拌使之溶解,拿起烧杯,观察现象。现象玻璃片与烧杯固定在一起。 设问请大家猜想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学生讨论学生发言(教师给予鼓励)教师演示将上述固定在一起的玻璃片与烧杯放在热水中,观察现象。学生观察结果玻璃片与烧杯分开。教师请进一步肯定刚才的猜测。 小结猜测结果硝酸铵溶解时使溶液温度降低,玻璃片上的水层遇冷结冰,将玻璃片与烧杯冻在一起。设问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物质溶于水是否都是这样的?过渡下面我们进行活动探究,解决以上问题。活动与探究(投影展示)

2、仪器:烧杯、玻璃棒、温度计药品:固态NaCl、NH4NO3、NaOH探究内容:设计实验方案,研究溶液温度的改变,探究各固体溶解时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实验方案: 。画出所设计的实验简图: 。观察记录:水中加入的溶质NaClNH4NO3MaOH加入溶质前水的温度/溶解现象溶质溶解后溶液的温度/结论学生活动展示与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展示各组的实验方案,实验简图,并描述实验结论)探究情况(选一组探究情况)实验方案:将温度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观察温度并记录;向烧杯中加入一种固体,用玻璃棒迅速搅拌,读出温度计的刻度并记录。对另两种固体做同样的实验。溶解现象;用手触摸各烧杯外壁,NaCl溶液的烧杯无

3、明显变化,盛NH4NO3溶液的烧杯较冷,盛NaOH溶液的烧杯壁较热。结论:NaCl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不明显;NH4NO3溶解时溶液温度降低,溶解时吸收热量;NaOH溶解时溶液温度升高,溶解时放出热量。引导学生思考同样都是溶解过程,为什么有的吸收热量,有的放出热量?演示与分析(可用多媒体演示下述过程)溶质溶于水时温度变化的实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是在水的作用之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被拆开,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给合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不同的溶质,这两种过程吸或放出的热量不同,这就使溶液的温度发生变化。有的溶

4、质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此溶解过程向环境放出热量;反之则溶液的温度降低,此溶解过程从环境吸收热量。小结板书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有的吸收热量,有的放出热量。引导如果没有温度计,你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你能设计出几种方案?投影可供选择的用品有:烧杯、玻璃棒、广口瓶、单孔塞、玻璃导管、橡皮管、U形管、轻玻璃片、NaCl、NaOH、NH4NO3。设计探究交流与展示(同学互相交流设计结果)几种设计方案:1在三个盛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NaCl、NH4NO3、NaOH固体,用玻璃棒搅拌,以手触摸烧杯外壁来判断溶

5、液温度的变化。2在三个广口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分别加入NaCl、NH4NO3、NaOH固体,迅速将带导管的塞子塞住瓶口,导管的另一端伸入水中,轻轻振荡广口瓶,观察导管另一端的现象。若导管另一端出现气泡,则证明溶解时溶液温度升高,气体膨胀;若导管中有一段水柱,则证明溶解时溶液温度降低,气体收缩。3. 在三个广口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分别加入NaCl、NH4NO3、NaOH固体,迅速用带U形管的塞子塞住瓶口(在U形管内事先装一段水柱),轻轻振荡广口瓶,观察水柱的移动情况。活动探究(连接仪器,验证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反思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发言教师小结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认识了物质在水中溶

6、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并了解了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通过再设汁再探究,使我们初步了解了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作业将家中的日用品溶于水中,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板书设计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有的吸收热量,有的放出热量。备课资料1溶解是化学变化吗?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这是从宏观上来说的化学变化的概念。从微观上来看,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核保持不变,核外电子运动状态改变,或者说核外电子重排,使分子组成或原子、离子等结合方式发生改变,表现为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生成。了解了溶解的过程,便很容易判断某种物质的溶解是否为化学变化。若溶剂变化时,或在形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

7、子时有新的化学键生成,便是化学变化。例如上面提到的理想溶液,以及乙醇溶于水都不是化学变化,因为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都不是化学键。氯化氢气体溶于水是化学变化,这一溶解过程发生了电子的重排,实际上是路易斯酸碱反应。过渡金属化合物的溶解一般为化学变化,因为过渡金属离子在水溶液中一般可生成配离子,如Al(H2O),在配离子中存在配位键,配位键也是一种共价键。2无土栽培无土栽培是利用营养液栽培作物的。无土栽培的作用从营养液中吸取养料和水分。这种栽培方法突破了土壤、气候条件的限制,在沙漠、石岛、戈壁、山区、工矿区以及其他缺乏耕地而有水源的地区都可以实施。无土栽培方法省水、省肥,可以显著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8、无土栽培营养液是多种化合物的水溶液。这些化合物中含有作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元素。为适应不同作物生长的需要,无土栽培营养液的组成有所不同(见下表)。几种作物无土栽培营养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种类肥料番茄/%甜瓜/%茄子/%硝酸钙晶体Ca(NO3)24H2O3.548.263.54硝酸钾晶体(KNO3)4.046.077.08磷酸二氢铵晶体(NH4H2PO4)0.771.531.15硫酸镁晶体(MgSO47H2O)2.463.702.46拓展性课题溶液、乳浊液、悬浊液内容提要1了解溶液、悬浊液、乳浊液概念。2能够辨认生活中的一些液体。3. 了解它们的用途。教学建议1分别展示一瓶溶液、悬浊液、乳浊液,让学生归纳总结其概念。2教师补充并总结三种液体的概念及特征。3辨认老师给定的一些液体。4学生列举生活中的物质,溶于水,判断其液体是溶液,乳浊液还是悬浊液。5学生谈三种液体的用途。6教师补充总结。(可播放有关电视、录像)年级初三学科化学版本期数内容标题溶液的形成(两课时)分类索引号G.623.2分类索引描述教学法主题词溶液的形成(两课时)栏目名称教案精选供稿老师审稿老师录入一校二校审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