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化合物的教学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93558010 上传时间:2023-11-0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元素化合物的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元素化合物的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元素化合物的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素化合物的教学(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教室装设的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尝试运用多种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还要注重交流、评价与合作。要求确立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和谐均衡、个性化的发展。基于上述理念,李振老师的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以实验探究为主、多媒体辅助的方法进行教学,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从实验中获得感性认识(实验现象的观察),然后上升到理性认识(金属钠的性质),再利用理性认识解决实际问题(金属钠的存在、保存及应用),从而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体验探索科学真谛的乐趣,考查学生

2、动手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化工厂着火及魔术引入激发兴趣。本节课李老师用化工厂着火的视频及一个化学小魔术“滴水点灯”引入,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课堂重难点的新理解。本节课李老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的侧重点为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现象的能力,化学反应中有的现象稍纵即逝,有时会观察不全面,有时候学生由于实验时的过分喜悦而忘却了实验目的等,因此,在本节课上李老师除了应有的通过实验认识钠的性质知识重难点外还让学生如何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很好地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及时全面观察,更考虑学生本身的认知水平,慎重地为学生设计了实验报告,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使

3、课堂结构更紧凑。三、元素化合物教学的新思路。记得以往无论是随堂课还是一些评比性的课,很多教师就是从原子结构入手与学生分析结构特点从而根据结构推测可能的性质,然后用实验来验证推测的科学性,接着利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一句话引出物质的存在和应用。但,李老师却采用隐形的方式将这种学习方法贯穿在课堂的始终,教师不明说但通过暗设埋伏使学生心神领会。这样教学更能让学生对化学感兴趣。四、课堂实验的处理。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求知欲在兴趣中,在参与中,在求真中得到升华。如果只由教师单独操作完成,就会显得牵强、死板而且体现不了新课程的理念,达不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目的。考虑到一种新物质的研究方法先从表

4、观的角度去认识,因此金属钠的质地、颜色、状态、密度等安排学生亲身经历,老师也没给学生太多的限制,只是在适当的时候进行了引导;金属钠与氧气、水的反应扑朔迷离、新鲜有趣,又存在一定的危险性(钠取得太多已引起爆炸),所以此实验由学生分组完成但必须注重实验安全性教育;钠与氯气、硫磺的反应考虑到学校实验室没有通风橱由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演示实验;其余的课堂实验和补充实验考虑到课堂时间和有效性由师生共同完成。五、注重前后联系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讨论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气体是什么时,我首先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分析生成的气体是什么?其次再让各实验小组讨论验证生成气体的实验方案,并由小组的宣传员把自己

5、组的实验方案和其他同学交流,觉得该方案确实可行,最后再进行试验验证,这样就从理论探讨和实验探讨两方面对钠与水的反应的情况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六、注重课堂知识在课后的延伸。李老师让学生设计一套能收集并验证钠与水反应声称气体实验装置。这样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七、课堂暴露的不足之处。这节课存在的问题:(1)在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时,尽管给学生强调了钠最多只能取黄豆大小的一块(钠取太大反应特快易引起爆炸),确保实验的安全性。但由于现在学生具有普遍的好奇性,在实验时没有严格按照实验的基本要求去做,所取钠块太大导致有轻微的爆炸现象,实验必须按照要求去做,更能让

6、他们认识到对待科学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虽然是学生分组实验(分工明确),但由于此实验现象朴朔迷离,新鲜有趣,学生很容易兴奋,忘记观察实验现象的各个方面,致使实验结束时学生叙述实验想象不全面。说明学生还不会带着问题去观察实验现象。(2)在讨论钠与水反应产生的气体如何验证时,给予学生讲实验方案的时间就显得有点苍白。同样是检验氢气的实验,用火柴点燃气体时由于气体量较少当火柴还没移走的时候气体就已经燃尽,存在不是气体燃烧而是火柴燃烧的嫌疑。 (3)学生对钠与水反应的实质理解不透彻,致使推测钠与盐酸反应的生成物时思想受到限制,他们认为钠先跟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生成的氢氧化钠再和盐酸中和,这是不对的,最后在老师的提示下才弄清了反应的实质。总之,这节课给我的感受很深,感想颇多,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为强烈。”这节课,充分的挖掘出学生的潜能,这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很强烈,我们做老师的不能对之加以忽视,应当充分地开发、培养学生的大胆尝试、自主思维、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