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通史版单元检测:五 晚清时期1840~1911年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3490221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通史版单元检测:五 晚清时期1840~1911年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通史版单元检测:五 晚清时期1840~1911年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通史版单元检测:五 晚清时期1840~1911年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通史版单元检测:五 晚清时期1840~1911年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通史版单元检测:五 晚清时期1840~1911年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通史版单元检测:五 晚清时期1840~1911年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通史版单元检测:五 晚清时期1840~1911年 Word版含解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检测(五) 晚清时期(18401911年)(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武汉调研)鸦片战争后十多年间,以“夷”指外国人,每每可见可闻于朝堂内外,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英国国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一变化反映清政府()A外交观念发生改变B已沦落为洋人的朝廷C逐步实施平等外交 D开始向西方学习法律解析:选A“夷”包含着“天朝上国”观念,从“每每可见可闻于朝堂内外”到“不得提书夷字”,体现了清朝对外观念逐渐发生改变,故A项正确;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落为“洋人的朝廷”,故B项错误;这一变化说明清政府外交观念发生改变,但并不能说明

2、实施了平等外交,故C项错误;这一变化主要是“天朝上国”观念的逐渐改变,并非开始向西方学习法律,故D项错误。2曾国藩指出:“咸丰九年,洋人来换和约,僧忠亲王诱而击沉其船,天下称快;十年,夷人复至,京师不守,几丧天下。”这次“换约”事件()A使列强侵华逐步深入中国内地B推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C导致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D促使清政府允许外企合法化解析:选A根据材料信息“换约”可知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后开放了汉口、九江等通商口岸,故A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故B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傀儡,故C项错误;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允许外国在华开设工厂,故D项错误。3

3、(2018沧州质检)1852年,上海租界内的地皮平均每亩售价五十英镑,到1862年,平均每亩售价在一万英镑。在19世纪60年代最初的几年间,上海租界的地价平均上涨了十倍以上。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A洋务运动推动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B太平天国运动导致难民大量涌入C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D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解析:选B材料时间是“19世纪60年代最初的几年间”,这与民族工业产生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世纪60年代最初的几年间,太平天国运动遭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最终失败,从而导致大量难民涌入上海,进而引起地价上涨,故B项正确;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是在改革开放

4、后,故C项错误;民众与世界市场联系加强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4(2018山西名校联考)“战争重组了新的东亚国际关系大清国原始制度被震撼,大中华汉民族为中心的一代有识者,毅然投身角逐乱世的政治舞台。”上述材料中的“战争”指()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选C根据材料“战争重组了新的东亚国际关系大清国原始制度被震撼”可以判断此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甲午战争改变了东亚传统的国际关系,日本地位上升,中国地位急剧下降,故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并没有太多的人认识到政治改革的必要性,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内部的农民起义,对国际关系影响不明显,故B项错误;八国联军侵

5、华战争之前,国内已经进行了政治改革的尝试,故D项错误。5如图漫画题为探囊取物,囊中装着中国各地的矿产资源,英、日、德、意、俄、奥、葡、法等国纷纷伸手探入囊内进行抢夺。该漫画主要反映出列强()A在华划分势力范围B加紧对华资本输出C加强对清政府控制D在中国抢占租借地解析:选B探囊取物掠夺中国的矿产资源不是划分势力范围,故A项错误;西方列强通过资本输出的方式掠夺中国的矿产资源,故B项正确;西方列强加强对清政府控制是政治上的,不是掠夺中国的资源,故C项错误;漫画的内容是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不是抢占租借地,故D项错误。6(2018石家庄二中模拟)据统计,1842年中国常年的进口总值中,棉制品仅占8.4%,

6、1867年上升为21%,到了1885年就以35.7%的优势跃居进口贸易的第一位。这种状况()A说明中国的传统经济受到了冲击B表明进口棉制品取代了国内棉制品C表明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入超地位D反映了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新时尚解析:选A由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棉制品大量进口,冲击中国传统手工业,故A项正确;材料仅体现棉制品大量进口,未体现进口棉制品完全取代国内棉制品,故B项错误;材料仅体现棉制品在进口贸易中的比重上升,未体现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因而无法得出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入超地位的结论,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棉制品的大量进口,不能反映西方生活方式,故D项错误。7(2018洛阳期中)洋务派鉴于“既不能禁华

7、商之勿搭洋船,又何必禁华商之自购轮船”,所以允许商办运输业,但又怕完全商办“久恐争利滋弊”,于是把商办置于官府监督之下。由此可知,近代“官督商办”企业的产生()A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B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C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特点D辅助了军事工业的发展解析:选C材料反映的是洋务企业的经营特点,并未涉及其对西方列强的经济抵制,故A项错误;官督商办的方式不利于民族工业的产生,故B项错误;材料中官督商办体现了洋务派既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但是在管理方面又具有封建化的特点,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与军事工业的关系,故D项错误。8(2018衡水金卷)清末民初,嘉定东南部“因邻近租界之故,改艺蔬菜以应供

8、求者尤多”,上海县则植马铃薯,“盖自爪哇传来,佐西餐中之肉食”,宝山县则种洋葱“以销售申地,为西餐主要物”。这一现象主要表明()A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近代农业商品化生产趋势加强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D沿海地区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动解析:选B材料强调的是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的转型,不是强调自然经济的解体,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当时我国的农业生产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体现出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趋势,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强调西方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主流,故C项错误;材料仅仅反映了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增强,社会经济结构并未发生变化,仍是自然经济为主,故D项错误。91901年,我国近代民族工矿业仅有15

9、5家,到1911年资本在万元以上的就达700多家,资本总额拥有1.3亿元,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到了新高峰。“新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C清末新政奖励实业政策的实行D南京临时政府扫清了发展实业的障碍解析:选C一战期间即1914年起,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与材料“1911年”不符,故A项错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甲午战争后,故B项错误;清末新政奖励实业,与材料中“1901年”相符,故C项正确;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于1912年,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10海国图志问世16年后,兵部侍郎王茂荫上书咸丰皇帝,要求“亲王大臣、八旗子

10、弟”学习海国图志,但这个建议如石沉大海,波澜不惊。这主要是由于()A海国图志并非官方编修B满汉贵族的极力反对C海国图志宣传学习西方D清政府固守锁国政策解析:选C海国图志是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的专著,而当时的“亲王大臣、八旗子弟”大多闭目塞听,仍旧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不愿意接触和学习西方,故C项正确。11(2018柳州摸底)甲午战争“让之前三十多年中国的和平发展走向终结,也让因同光中兴而恢复的自信最终丧失殆尽”。这说明()A“中体西用”无法挽救清朝的颓废B革新传统文化已成为时代主题C政治体制开始成为近代化障碍D国家兴盛的关键在于唤醒民众解析:选A根据材料“让之前三十多年中国的和平发展走向终结,也

11、让因同光中兴而恢复的自信最终丧失殆尽”可知,甲午战争后洋务运动失败,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道路,说明洋务派倡导的“中体西用”无法挽救清朝的颓废,A项正确。12梁启超反复强调孟子思想的经世意蕴,认为“民为贵”“仁政”“不忍之政”等与“泰西诸国今日之政,殆庶近之”。梁启超的主要用意是()A强调经世致用在变法中的作用B传承儒家文化反对西方的文化C借孟子主张宣传近代民权思想D利用传统思想解释变法合理性解析:选D根据材料“认为民为贵仁政不忍之政等与泰西诸国今日之政,殆庶近之”可知,梁启超利用传统儒家思想,寻求变法革新的合理依据,减少变法的阻力,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

1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继昌隆缫丝厂成立于1873年,厂址设在广东南海。 广东是我国蚕丝业中心之一。这里气温高,雨量充足,一年四季都适宜植桑育蚕,每年收茧6次到8次。这一地区素以手工缫丝业兴盛著名,大量的缫丝手工业劳动者散布城乡。他们具有丰富的生产经验和娴熟的生产技术。而位于珠江三角洲的南海、顺德、番禺等地是广东手工缫丝业的中心。 材料二从1873年一个叫继昌隆的缫丝厂开始,新式缫丝工业在珠江三角洲发展得十分迅速。这种发展使广东部分地区的经济发生了相应的变化。19世纪80年代以来,距离丝厂地区较远的潮阳、普宁、揭阳、庵埠、澄海、嘉应州等地,农民植桑养蚕者也大为增加,以致大片稻田

13、变成了桑园,蚕业收益在农民的总收入中逐渐上升到主要地位。 在继昌隆缫丝厂出现的70年代,日本开始角逐世界生丝市场。正是在土丝(当时华丝出口仍以土丝为主)与日丝竞争相形见绌的状况下,广东厂丝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出口数量连年上升,成为与日丝顽强相抗的力量。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1)根据材料一,分析继昌隆缫丝厂厂址设在广东南海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继昌隆缫丝厂产生的影响。(15分)解析:第(1)问,材料一从自然条件、劳动力条件、商业条件三个方面阐释了继昌隆缫丝厂选址南海的原因,从中分别概括即可。第(2)问,据材料二“新式缫丝工业在珠

14、江三角洲发展得十分迅速”得出带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缫丝工业的发展,据材料二“这种发展使广东部分地区的经济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结合所学得出有利于中国近代经济发展,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自然经济的瓦解,据材料二“农民植桑养蚕者也大为增加,以致大片稻田变成了桑园,蚕业收益在农民的总收入中逐渐上升到主要地位”得出促进了广东部分地区养蚕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据材料二“成为与日丝顽强相抗的力量”得出扩大了丝的出口,增强了与日丝的竞争力。答案:(1)原因:广东气候适合植桑育蚕,蚕丝产量大;有大量劳动力,他们具有丰富的生产经验和技术;南海是广东缫丝业的中心。 (2)影响:带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缫丝工业的发展;有利

15、于中国近代经济发展,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自然经济的瓦解;促进了广东部分地区养蚕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扩大了丝的出口,增强了与日丝的竞争力。14(2018安阳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表时间事件约18151835年欧洲商业帝国向中国出口鸦片的价值增加了5倍 1840年为了对付中国中断贸易,英国封锁中国的港口 18421844年南京条约结束了鸦片战争,中美签订望厦条约,中法签订黄埔条约 18501859年世界贸易额增加了80% 18601861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 19世纪50年代2.5万中国人生活和工作在加利福尼亚 19世纪6090年代中国开展洋务运动 18701900年世界工业产量增加4倍;世界造船业增加了2倍;世界贸易额翻了一番1877年维多利亚女王接受印度女皇的称号 18781913年欧洲帝国的总面积翻了一番,总人口从3亿增加到5.5亿 18941895年日本打败中国并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