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教养的途径优质教学设计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3250476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获得教养的途径优质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获得教养的途径优质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获得教养的途径优质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获得教养的途径优质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获得教养的途径优质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获得教养的途径优质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获得教养的途径优质教学设计(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获得教养的途径优质教学设计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目标:让学生懂得真正有教养的意义,如何获 得教养等诸多问题。 同时掌握文章所论述的有关内容。2、能力目标:在自学文本的基础上概括各自然段的段 意,理解文章中意蕴深刻的句子。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懂得一个有教养的人必须 热爱读书,并不断地养成以文字为乐的习惯,热爱文学,激 发阅读和写作的热情。教学重点:掌握文本所表现的内容,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教学难点:激发对文字的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达到 真正的获得教养。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在本文的教学中,我一方面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 主,让他们自己概括自然段的意思,同时理解意蕴深刻句子

2、的意思。同时以自己的阅读和写作习惯“现身教学”,以自 己写作的两篇文章边读边写和夜读如诗来激发他们 阅读和写作的兴趣。教学过程:第 # 页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1、教师展示自己的文章夜读如诗 ,让他们懂得阅读 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同时也是一个人获得教养的重要途 径。引出本文获得教养的途径并板书。2、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瑞士作家赫尔曼 · 黑塞, 这是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教师展示幻灯:赫尔曼 · 黑塞 (Hermann Hesse , 1877.7.2-1962.8.9) 德国作家。1923 年 46岁入瑞士籍。 1946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2 年于瑞士家

3、中去世。 爱好音乐与绘 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主要作品有彼得 · 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行 、玻璃球游戏 等。黑塞被雨果 · 巴尔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 士,这说明他在艺术上深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他热爱大 自然, 厌倦都市文明, 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 文笔优美细腻 ; 由于受精神分析影响,他的作品着重在精神领域里进行挖掘 探索,无畏而诚实地剖析内心,因此他的小说具有心理的深 度。 1946 年, 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 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H。二、自学文本,整体感知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速度课文,用简练

4、的语言概括 第 2 页各段论述的主要内容学生自读课文,讨论、发言。教师在此基础上明确:第一段:简要说明什么是真正的教养。第二段:指出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 界文学”即阅读经典作品。第三段:论述通过阅读经典获得教养的前提。第四五段:论述怎样阅读经典杰作。第六段:阐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第七段:阐述经典作品有“常读常新”的魔力。三、解读意蕴深刻句子的意思要求学生继续默读课文,把自己认为理解较难的句子用 笔画线出来。重点理解以下句子:1、第一段中,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 的目的,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教养 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 ”如何

5、理解这几句话 ?教师明确:黑塞认为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而 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具体的目的”指的是 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 能力固然重要,但毕竟只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 存的境界。2、第一段中说:为什么说真正的修养永远在半道上?教师明确: 因为修养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是为了“找到 生活的意义”, 因此它是无功利的, 无止境的, 是终生任务, 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呈现的,所以“永远都在半道 上”。3、第二段中提到的“这条路永无止境”,“这条路” 指什么 ?为什么说:永无止境 ?明确:这条路是指研读世界文学。因为世界文学浩如烟

6、 海,没有任何人可以将之读完,即使是对某一民族的全部文 学也不能读完并有所了解,更不用说整个人类的文学了。4、第二段中,作者说“对思想家或作家的每一部杰作 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 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你如何理解这 句话 ?教师明确:“思想家或作家的每一部杰作”本身就具有 很高的人文和文学价值,如果能对杰作作深入理解,一定会 在思想、思维方面得到有价值的启示。5、第四段最后有这样两句话: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 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 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如何理解 ?教师明确:因为杰作有巨大的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如

7、 果仅仅肤浅地浏览,是不可能理解其精髓的,需要认真读, 反复读并深入思考,而时髦读物往往用一些低俗的内容和表 现形式迎合读者。作者认为阅读杰作能提升人的修养,为此 是需要花力气、下功夫的。6、第五段只有一句话:“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 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说说这句话的含义。教师明确:“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指在阅读杰作时 需要有追求文明文化的态度,只有怀着敬重之情、怀着爱心 阅读,才有可能获得教养。7、第六段中间部分有这样一段话“最初,他们把这个 世界当成一所小小的美丽幼儿园,园内有种着都等待着新的召唤和复苏。”你如何理解 ?教师明确:中间部分的描写用比喻展示了成长过程中书 籍带

8、给我们的神奇的魅力,说明为获得教养而学习是愉快的 精神之旅,同时这种精神追求能不断地进入新的境界,阅读 过程就是心智成长的过程。 比喻奇特华美, 生动形象。8、第七段中间提到“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 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读读者呈现出新的、第 # 页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 鸣”。作者的这种阅读体验说明了什么 ?教师明确:经典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 艺术的典范,它代表一个时代人文和语文的最高成就。阅读 经典作品,能促进人的精神成长,增强自我修养,决定审美 追求。反复阅读经典作品,能不断地有所发现,是因为经典 作品是一个时期的最高成就,这些

9、作品思想内蕴丰富,语言 文字精致,像取之不尽的宝库。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 读,融会贯通,就能不断地有所收获。人的经验不断增长, 阅读不断地深入,就能不断地有新的发现,这就是所谓的 “常读常新”。四、出示文章边读边写 让学生阅读,并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1、尤今 (1950 ) 新加坡女作家。原名谭幼今,生于 马来西亚, 1973 年毕业于南洋大学中文系。曾任图书管理员、记者、副刊编辑 等职。著有短篇小说集模 (1979) ,游记沙漠里的小白 屋 (1979) 、缘 (1982) ,新闻特写集社会鳞爪等。所写作品 大多 涉及妇女命运, 表示了对妇女的同情和关切。梦里梦外尽是书 我的童年、我的少

10、年、我的中年,都是由书砌成的。我第 6 页诞生于马来西亚北部一个美丽的小镇怡保,就在那儿,我度 过了我生命里的最初八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的父 亲在怡保创办了一家称作迅报的小报社。这是一段亦欢 亦苦的岁月。在经济上,我们捉襟见肘,毫无宽裕; 但是,在精神上, 我们很富有。 父亲多年以来从事文化建设的理想, 通过了他所创办的报社,作了具体的实现。他和母亲,常常 在用过简单的晚膳后, 把头凑在一起, 共同策划报纸的内容。 我们几个小孩儿,一知半解地坐在一旁听,听不懂便去翻弄 父亲给我们带回来的故事书。 翻着翻着, 看着看着, 慢慢的, 整个人便入了迷。爸爸办的,是一家“曲高和寡”的报纸,他不

11、肯随俗, 更不肯媚俗,结果呢,读者和他的经费一样,越来越少 ; 最 后,终于闭门大吉了。父亲在寻找工作上处处碰壁后,终于决定带着一家大小 到新加坡来 另谋发展。初到新加坡来,我们住在一个叫做“火城”的地方。我 们在一幢高达四层的旧楼房里租下一个房间。楼下,是一长 排店铺。其中有一家是卖文具杂书的小店。成人的书不多, 儿童故事书倒有不少。新到的,放在平台上 ; 稍为旧一点的, 便放在门口的大纸箱里。那时,我读小学二年级,常常在放 学后溜到那儿去,看免费书,站着看、蹲着看,那老板,不 催又不赶, 任我去。 事隔那么多年, 他的长相, 我早已忘了 不能、不会忘的,是他那双含笑的眉、含笑的眼。在那袋子

12、 里没有多余的零钱的岁月里,倘若不是碰上这么一个慈和随 便的老板,恐怕我便得苦苦地压抑我喜欢看书的那一份欲望 了。父亲当上了建筑承包商后,家里经济逐渐好转。书本, 再也不是可 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了。父亲爱买书、爱看书, 他给自己买,也给家里的孩子买。不是一本一本地买,而是 一套一套地买。他买给我的第一套书是: 成语故事十册 。我废寝忘食地看,愈看便愈惊于叹于中国语言的优美、 精深、凝炼、广博。我和方块字,至此正式结缘。一结缘以 后,便终生与它纠缠不清。在文字的掌握上有了基础后,父亲便开始为我买中国的 古典文学作品。 我小学还没有毕业, 便读完了 红楼梦、西 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 、聊斋志异

13、等大块头著作。上了中学后,我有了固定的零用钱,开始懂得上书局去 挑选自己爱 读的书。这时期,我读了大量的翻译小说。比 如:傲慢与偏见 、静静的顿河 、巴黎圣母院 、父与 子、娜拉、约翰克利斯多夫 、飘等等,都是一本一 本地接着读的。当时喜欢读外国的翻译小说,主要是受作者 创作的背景和书里的时代气息所吸引。第 # 页除此之外,古典诗词,也爱不释手,那时记忆好,诗三百首, 几乎全都能背诵得出来。进了大学,受到校园风气的影响,我开始大量地阅读有 关哲学、社 会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书。硬性的书读得多,我 需要一些软性的书来加以调和。就在这个时期,我把阅读的 触角伸向了台湾。台湾浩如烟海的文艺作品,整个地把

14、我淹 没了; 这个时期的我,好似骤然闯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园圃 里,看到这里也花、那里也花,朵朵娇艳、朵朵鲜丽 ; 五彩 缤纷、 香气扑人, 目眩神迷之余, 日夜不分的沉醉在内了 !读读读,无日或辍、无时或断。由于长期以来养成了持 续不断的阅读习惯, 所以,这些年来, 我几乎不能一日无书。 有人说:不读书的人,言谈无味,面目可憎 ; 然而,对于我 来说,言谈和面目是不是无味、是不是可憎,都还是其次的 问题,最主要的是:倘若不读书,我的日子,便过得无欢、 无趣、无味、无乐。过去,当我还是在籍学生时,看书比较有系统。总是把 同一位作者 的书看完了,才开始看另一个人的书。现在, 我除了工作外,还要照顾

15、家庭、还要从事笔耕,时间不但有 限,而且,被分割得非常零碎。所以,难以拟定系统化的读 书计划。目前的我,什么书都看,硬性的理论、传记、杂文 ; 软 性的小品文、 散文、小说,全看 ; 来自中国的、台湾的、香 第 9 页港的,都看我看书,分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囫囵吞枣、一目 十行的看。 这时候,眼睛好像长了翅膀,在书页上任意飞 翔。虽然是看得很快,然而,由于是在全神贯注的情况下看 的,所以,我并不曾辜负我手中的书。倘若读毕以后,觉得 这是一部好书,我便会从头到尾再细细重读一遍。细读时, 我会作眉批。 有时是段批, 有时是章批。 在细读一本书期间, 我会利用闲暇速读另一本新书。一缓一速,循序并进。换言 之。在以反刍的方式消化旧有知识的同时,我并没有放松自 己对新知识的吸收。 有一个问题, 是别人常常问我的: “你 每天可资利用的时间,好像总比别人多出了一大截,究竟你 是怎么分配的 ?”答案是:分秒必争,全力以赴。我家里除了订阅四份日报外,还订了好些周刊、月刊、 季刊; 这些 报纸和杂志,有许多都是在烟飞油溅的厨房里读 完的我在煎鱼煮饭的同时,利用中间的空当来读它们。 此外,我多年以来坚持的一个习惯是:不论时间多迟,我在 临睡以前一定要看上一个小时的书。 倘若不看, 便睡不安宁。 日积月累的,被我眼睛消化了的书本,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