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小众舞台上的坚守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320359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76.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材料作文:小众舞台上的坚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材料作文:小众舞台上的坚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材料作文:小众舞台上的坚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材料作文:小众舞台上的坚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材料作文:小众舞台上的坚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一位物理学家曾致力于研究某课题,因成绩不佳便转换了研究领域,结果意外获得了许多新发现。不少同行称赞他“审时度势”,“跨界”思维让他打开一片新天地。但有位大科学家却不以为然。他表示尊敬这位物理学家,但不能容忍这样的做法,这就好比寻找木板上一处最薄的地方,在容易钻透的地方拼命钻了许多孔。然而只有持之以恒地“朝最厚的地方钻孔”,在最吃力的地方磨砺,才能取到火种。但是也有人说,一辈子钻“最厚的地方”,不如多钻几处“最薄的地方”,那样更有成就感。钻“最厚的地方”还是“最薄的地方”?对个体来说,这是一道事关自我发展的选择题;对国家民族而言,则是事关前途命运的必答题。

2、处于大发展时代的你,对此有何感触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材料解读】分析材料,首先要理解“最厚的地方”和“最薄的地方”两个关键词语。“最厚的地方”意味着困难多、风险大,不容易成功,而。最薄的地方”则意味着困难少、风险小,且容易成功。作文立意可以肯定“钻最厚的地方”,因为于个人而言,“钻最薄的地方”代表缺乏切劲,拈轻怕重,遇到难题就“打退堂鼓”;敢于“钻最厚的地方”则是不怕困难,攻坚克难,终将磨砺真本领,收获真才干,拥抱不样的风景。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于国家而言,核心技术突破不了,就会永远受

3、制于人;深化改革中的“拦路虎”清除不尽,就会影响前进的步伐这些,都是绕不开、躲不过的“最厚的地方直面考验,迎难而上,钻得进去,研究透彻,才有利于开创社会发展民族振兴的新局面。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与其把时间花费在跨界发展上,不如专一执着,持之以恒,一生做好一件事,必有大成,也可以肯定“钻最薄的地方”,大发展的时代给予了每个人更多选择的机会,审时度势者胜,创新求变者强,找到最有利于自己的地方,就是找到了人生木板上“最薄的地方”,用巧劲替代蛮劲,大胆跨界,可以在有限的人生获得更多的成就。;非常意志才能创造奇迹;坚守是一种美丽,不

4、必“这山望着那山高”;克服浮躁病,修炼平常心;调整方向,因时而异,一转身处天地宽;等等【参考素材】单田芳:小众舞台上的坚守评书在普通百姓中拥有一定的受众基础,但这门小众表演艺术遭到了一些艺术家和普通民众的忽视,他们认为这不过是供人消遗的玩意儿,一些评书艺人不畏他人目光,坚守在这个小众舞台上,努力为推动评书艺术的发展做出自已的贡献。单田芳大师,20岁拿起惊堂木,三尺台前说三国话隋唐,讲英雄好汉、才子佳人,一讲就是几十年。“一辈子想来,人间的苦,大部分我几乎都受过,什么脏活累活我都干过。回过头来,我觉得挺光荣、挺自豪,就因为我受过那么多苦,我从那里头锻炼过来的,我不娇气。别看我到了晚年了,我经常跟

5、我女儿讲,我说我现在什么苦都能吃经过这么多年的磨练,我自己觉得已经锻炼得非常坚强了。我现在年近八旬,还不服老,觉得我的这个劲还有的是,要继续处热打铁,更上一层楼,在晚年再多做点贡献。”单田芳曾说【佳作展台】“取得火种”,贵在坚守一位物理学家曾致力于研究某课题,因成绩不住便转换了研究领城,结果意外获得了许多新发现。这位物理学家“审时度势”,“跨界”思维让他打开一片新天地,避免了在一条道上走到黑的悲刚。于个人而言,这可以算是一种明智的选择,然而终究是缺少了一种为探求科学真理而献身的精神。正如某位大科学家所说,从事科研工作就是在钻木取火,只有持以位,“朝最厚的地方钻孔”,在最吃力的地方磨砺,才能取到

6、火种急功近利,三心二意,寻找“最薄的地方”钻,也许会有一些意外的收获,但那不是原来所求的火种。马克思曾经说过:“在科学的入口处,获,但那不是原来所求的火种。马克思曾经说过:“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科学研究是一种具有开拓性、挑战性的工作,它需要有勇有谋,选对道路;它需要不畏艰险,敢于冒险;它需要勤奋努力、持之以恒。我们都知道,做学问是很艰难的,有人或许终其一生,也一无所获。既然如此,为什么仍要在一条道上走到黑,不朝“最薄的地方”钻孔呢?诚然,从个人的学术生涯上看,那的确是在一条道上走到黑,但从学术的传承上看,却

7、是在为后人探险寻路,积累经验。前人铺路搭桥,后人行深致远。有了这学术接力,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都“朝最厚的地方钻孔”,在最吃力的地方磨砺,持之以恒,才终会取到火种,为人类带来温暖和光明。人类结束茹毛饮血的野蛮时期走向文明,是从取得火种开始的,而这火种正是燧人氏执着如一,持之以恒,在最吃力的地方磨砺得来的。“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坚守信念,周游列国,力图恢复周礼,推行儒道,处处碰壁却不放弃,退而著春秋,以文化化育后世,那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火种啊!火种不是头衔,不是金钱,却是人类的生存之光,是对探求者的最高奖赏。当下,“取得火种”的精神尤为珍贵。在这个标榜高新科技的时代,别人以一枚小小的“芯片”便卡住了我们某项科技发展的“脖子”。出现这样的被动局面,解决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要高扬“朝最厚的地方钻孔”的精神,坚持不懈,攻坚克难。王安石写道:“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成功没有短平快,我们只有收起自己的功利心,“朝最厚的地方钻孔”,才能拥抱不一样的风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